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详尽描绘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主要国家文学运动状况。在这场浪漫主义运动大戏中,拜伦占据中心地位故而被大书特书。通过细读文本,笔者认为拜伦形象绝非仅冠以内涵空洞的"拜伦式英雄"便能曲尽,勃兰兑斯借助感性崇拜力量超越庸常文学史,赋予拜伦反叛权威、启迪光明、追求完美的复合型形象特质,于讴歌礼赞之际凝聚固化自身孜孜以求的真善美三位一体文艺观。  相似文献   

2.
拜伦式英雄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的一系列主人公。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是英雄,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假如我们要将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英雄主义总结成为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都试图突破某种界限,取得其“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的同一或一致。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产生与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拜伦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倡导和重要代表,创造了拜伦式的英雄是拜伦诗作的一个重要成就,拜伦的作品中,《堂璜》是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最成熟的。爱情描写在这部长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海蒂与堂璜的爱情是最亮丽的一笔,海蒂不仅美貌超群,而且敢爱敢恨,勇于牺牲,是拜伦式英雄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拜伦的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4.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合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5.
自鸦片战争到现在100多年来我国对拜伦的译介和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其间形成了三个高潮,一为20世纪初到五四前后。二为新中国成立后10年间,三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但由于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前两个阶段译介拜伦的原因、目的、方法和结论截然不同,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文章将详细地比较这两个阶段中拜伦译介和研究的异同,并探讨中国民族主义在拜伦的译介和研究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郑卓蕻 《文教资料》2008,(25):13-16
鲁迅曾在他的多篇文章中提到过雪菜,雪莱时鲁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传统,建设新世界的理想;一是乐观主义.从文本看,雪莱对鲁迅的影响不是拜伦式的.  相似文献   

7.
拜伦对苏曼殊的影响是肯定的。 本世纪初叶,拜伦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苏曼殊是最早的译介者之一。如果说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最早、最完整地介绍拜伦的论文,那么早几年的苏曼殊的《拜伦诗选》则是中国最早的中译拜伦诗集。在书信、日记及创作中苏曼殊多次提及拜伦,讲“拜伦是我师”,自称为“中国的拜伦”。他还曾与人筹划成立拜伦学会,并准备去英国吊拜伦墓……可以讲,苏曼殊涉猎甚广的中外作家中,没有谁能象拜伦那样对他产生如此强烈而持久的影响。 然而,拜伦对苏曼殊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什么引起苏曼殊对拜伦发生如此的共鸣?历来研究者尽管论及,但皆失之片面。其  相似文献   

8.
自二十世纪初,中国学者就开始翻译研究拜伦的诗歌作品.到二十世纪初,大量的拜伦诗歌被翻译介绍至中国,并在五四前后形成一个高潮.此后,拜伦诗歌的译介研究一直是中国译界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以1919年-2000年间拜伦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为基础,研究拜伦诗歌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从拜伦及其诗歌特质探讨诗歌翻译活动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吴源 《海外英语》2013,(1):209-210,223
从叙事诗歌领域的经典代表作、拜伦的《唐璜》入手,探讨研究其叙事空间及叙述者两点叙事要素的特点及意义。在《唐璜》中,唐璜游历过程中的各个空间场所及每个场所中发生的各种故事把唐璜颇具代表性的传奇般的一生呈现出来。一个个场所的结合就构成了叙事行为或情节。同时,诗歌中"自我意识"的叙述者与"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在诗歌文本中不规则交替出现。"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勇于表达诗人拜伦的个人观点;而"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则细致地描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及西亚地区的社会风情。  相似文献   

10.
张飞鹏 《海外英语》2011,(7):200-201
拜伦的诗歌在世界文坛一直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评析了其诗歌WhenWeTwoParted四个中译本所取得的美学效果。认为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应合理填补原作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并应努力使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者文本视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受到外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撒旦”反抗精神和坦诚抒情的浪漫主义气质随着《哀希腊》的译介对五四时期新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鲁迅和徐志摩的作品和思想中,可以看到五四中国作家对拜伦精神的继承,看到五四浪漫主义时期“中国式的拜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学是从翻译,借鉴欧美学开始的,现代学史上许多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外国学的影响。丁玲早期创作就受到拜伦浪漫主义和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本对这种影响关系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从历史背景,作家的个性气质及其化底蕴等方面深入地分析了丁玲对拜伦和乔伊斯选择性接受的原因,从而阐明了丁玲早期创作与外国学及基本土化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诗人拜伦因其一系列惊世骇俗之举而享誉世界文坛,又因其特立独行的情感方式和人生观致使批评界对其毁誉参半。本文从拜伦典型的性格特征——叛逆的视角切入,并从天生叛逆的性格特点,对传统的叛逆——追寻自由与爱情,和叛逆的浪漫主义悲歌——拜伦式英雄,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造成他叛逆性格的原因,这种性格在他文学作品里的表现以及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异国或东方是拜伦诗歌描写展现的地理空间,他的东方叙事诗尤为鲜明。本对其诗歌中异国情趣的考察,分析其心理动机,并引出浪漫主义学与异国或东方间的关系问题.从这一视角可为我们理解浪漫主义学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含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16.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含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17.
拜伦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重要代表。创造了拜伦式的英雄是拜伦诗作的一个重要成就。拜伦的作品中,《堂磺》是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最成熟的。爱倩描写在这部长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海蒂与堂磺的爱情是最亮丽的一笔。海蒂不仅美貌超群,而且敢爱敢恨,勇于牺牲,是拜伦式英雄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拜伦的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18.
拜伦的诗歌并非单纯歌颂自然,而始终把追求自由的精神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由的向往促使拜伦漫游在大自然中,寄情于各地风情美景,寻找到自我的精神家园。同时,大自然接纳了拜伦并给予其一种自信,让他身体力行为自由献身。拜伦留给后世佳作无数,常常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态的关切,反对各种破坏自然甚至人类本身的变革活动,厌恶基督教教义的谎言,并积极主动与大自然直接对话。这些诗歌隐约表达出诗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崇拜自然、融入自然、感受神圣而伟大的自然之美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一九○七年,鲁迅就将英国十九世纪初叶的诗人拜伦(1788—1824)与雪莱(1792—1822)的思想和创作介绍给我国读者,对拜伦、雪莱敢于向压迫者进行反抗斗争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其诗作的成就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较为切实的评析。读拜伦诗,能使人们心神俱旺当鲁迅弃医从文,决定以文学为振兴中华的思想武器的一开始,就喜爱拜伦(裴伦)和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在一九○七年写作的《摩罗诗力说》中,对于拜伦等人在诗作中所表现的“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来,随着文学价值观的多元化及文学批评的渐趋规范与独立,国内拜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特别是在对国外拜伦研究成果大量译介的基础上,我国的相关研究领域尤其是综合研究与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