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血之爱     
正爱有无数种分类,我以为最简单的是以血为界。一种是血缘之爱,比如母亲之爱亲子扩展至子孙爱——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亲属爱——表兄、表弟、堂姐、堂妹……甚至爱先人爱祖宗,都属于这个范畴。还有一种爱在血缘之外,姑且称为——非血之爱。比如爱朋友、爱上级、爱下属、爱动物……最典型的是爱自己的配偶。血缘之爱是无法选择的,你可以不爱,却不可  相似文献   

2.
爱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爱能让春雪融化,爱能让磐石软化。爱有无数种。最简单的是以血为界,即血缘之爱和非血之爱。血缘之爱是无法选择的,它让人们感到世间的温暖与光明,让人们健康成长。爱一个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责任;爱一个和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一种渴望,是一种智慧。一、学校教育的误区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效率占先的时代,人们往往都只爱自己。校园是一方净土,"爱生如子"是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3.
<正>一、思想品德素质1.热爱学生是音乐教师最宝贵的职业素质。许多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十分珍视自己对学生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与父子母子之爱、兄弟手足之爱,朋友之爱,既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她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自觉、普通、持久的爱,音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际之爱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纯正无私的。文明把这种爱称之为师爱或教育爱。这种爱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无选择性。教师在  相似文献   

4.
试论师爱     
试论师爱杨梅青(一)爱,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爱有多程类型,诸如亲情之爱、男女情爱、以及同志之爱、战友之爱、朋友之爱等。其中师爱;是教师从教育的宗旨和规律出发,向学生表达的一种纯洁而真挚、普遍而持久的情感。概括地说,师爱有如下几个特征。一...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想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首先就必须热爱学生,努力使自己具有教育爱这种宝贵的职业情感。一、教育爱的内涵和实质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它可以给人以为量,可以激励人战胜困难,创造奇迹。人类的爱有种种表现:父母子女之爱,兄弟手足之爱,同志朋友之爱,恋人情侣之爱,等等。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自觉、普遍、持久的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爱。这种爱,我们就称之为教育爱。教育爱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学会爱国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一个比喻非常不满意,但又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这就是把对国家之爱和对父母之爱相较。当然,我非常爱自己的父亲母亲,但我们对父母的爱,更多是一种尊敬和宽容之爱。纵使我们的父母有千般不是,作为子女,我们也很少会直接去批评指责,更少尝试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我们对父母的爱,更多还是一种承继之爱,而非牺牲之爱。这...  相似文献   

7.
王司军 《教师》2012,(36):112-112
如果说为人父母者的爱是源于难以割舍的血源之情,那么,老师的爱就是一种更多地承载了专业理性、社会责任和公共文明的博大之爱、崇高之爱。幼儿教师之爱是专业之爱,是奉献之爱,更是信仰之爱。我从事幼教工作已有好几年时间了,从工作实践中觉得幼儿教育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幼儿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与充满爱心的氛围,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  相似文献   

8.
论师爱     
师爱是一种伟大的爱,崇高的爱,无私的爱。它确实有如春风,可以吹拂百花盛开,它确实是学生心的呼唤,也是学生发育成长的生命源泉。人类之爱的情感是复杂的。比如有父母之爱,同志朋友之爱等等。然而唯有师爱是最无私的钟爱。教师热爱学生,她从没有想到学  相似文献   

9.
朱松苗 《现代语文》2009,(9):146-147
爱是中西宗教伦理的核心思想,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孔子那里,爱又是如何存在的呢?孔子之爱蕴涵于他的仁学思想之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爱父(母)兄、爱他人(爱万物)、爱自己,与基督之爱相比,他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人性之爱和理性之爱。  相似文献   

10.
用心爱学生 用爱铸师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的爱是多种多样的,而爱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的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爱,这种爱决不是溺爱,而是人育人之爱.世界需要爱,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相似文献   

11.
"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从教的首要条件。这是理论逻辑,更是实践常识。那么,师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首先,师爱不是"私己的爱"。私己的爱是个人之间的爱,包括友爱、情爱、手足之爱、亲子之爱等。私己的爱可以很动人、很感人,因为爱的主体可以为爱  相似文献   

12.
教师究竟要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形成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呢?我觉得应该是亦师、亦亲、亦友。教师这一角色自然不必多说,下面我重点谈谈如何扮演好亲、友这两个角色。亲人之爱。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母之慈爱,这是一种宽容之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如春风化雨,如寒冬暖阳,在这种爱的氛围里,学生定可以快乐而茁壮地成长。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有父之严格,这种严格是一种最大的关爱,是一种理性之严,严而有法,严而有  相似文献   

13.
专业,是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精细化分工的产物。正因为有了它,职业世界才变得精彩纷呈,工作过程才是一种美妙的生命享受,劳动成果才可能成为—件不朽的艺术珍品。选择一种专业,就是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道路,就是选择了—种生活态度。热爱一种专业,就是热爱上了一种人生方式。所谓专业之爱,实乃职业之爱,生活之爱,生命之爱。  相似文献   

14.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对爱进行了深刻而动人的阐释。他认为,成熟的爱,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个性条件下的融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突破人与人之藩篱的能力,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首先基于平等,它包含着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等基本因素。在生命的天平上,人没有轻重贵贱之分,没有长幼尊卑之虑。爱是一种艺术,对儿童的爱,便是对儿童生命的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人都是有情感的 ,没有人的感情 ,便没有对真理的追求。以情感人 ,以爱育人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帮学生之所需 ,学生才能更加尊敬教师 ,教师说话才能更加入耳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教师应怎样爱护帮助学生呢 ?笔者认为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严与爱的关系 ,做到严中有爱 ,爱中有严  严与爱都是一种教育形式 ,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代新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职业的爱、理智的爱 ,关心的爱 ,不是溺爱 ,更不是出于某种“义气”…  相似文献   

16.
爱,教师之魂     
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有一颗沉甸甸的爱生之心。不偏爱,不强制地爱,不盲目地爱,不粗暴的爱,不扭曲地爱。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鱼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这种情感应是心灵相通产生的,而不是意志或意愿。柏拉图曾将爱视为一切道德和精神进步的基础,甚至是一种非常特殊而普遍的本性。我们将爱学生作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规范,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仁爱之心是应该的。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因为责任或义务。教师对学生的爱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并非道德规范规定教师要对学生有爱的热情,教师就可以做到的。即使看起来做了,那他也只不过是遵守外在的一种规定,而对其品性发挥不了丝毫效力和作用。教师之所以爱学生,不是因为…  相似文献   

18.
李健 《中国教师》2011,(16):72-73
<正>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是教育的首要条件。教育没有了爱,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等于零。那么,怎样理解师爱,师爱与其他的爱有什么区别和特定的要求呢?一、师爱是一种"公爱",而不是"私己的爱"所谓"私己的爱",就是个人之间的爱,情爱、友爱、手足之爱、亲子之爱就属于此类。这些爱可以感人,  相似文献   

19.
爱是永恒的话题,有对英雄的敬重之情;有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有对领导成功人士的敬仰之情;有对爱人的关切之情;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特殊的职业把师生紧紧相连。所以,教师的爱中又多了一种用激情播撒的灵魂之爱,那便是师生之爱。  相似文献   

20.
爱美之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有两种,一种是爱别人,比如看见漂亮的女孩子就眼睛亮,所谓好色之心。一种爱自己,不停地乔装打扮,把自己收拾得楚楚动人,让别人去爱。我这里要说的是第二种。女儿周岁时,让她“抓周”。在桌子上放了一大堆东西,琳琅满目,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