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教材中,尾句的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臧克家先生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增订二版)也是如此。笔者揆情度理,反复吟咏,认为此句所标标点符号不妥有二。斗胆试做改动,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理由如下。"曾记否"中,"曾"为副词,义为"曾经",此处可做时间名词解,释为"从前"。"否"字"用于肯定、否定相叠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早年词作《沁园春·长沙》收入中学课本已有多年。最近看到在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参材料上都把词的最后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解释为设问句。我以为这样的解释有些欠妥。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结尾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人认为“有问无答”理解为设问句没道理。而对于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教参书的解释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  相似文献   

4.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词作<沁园春·长沙>的尾句.郭晓琴、王连龙两位老师认为该句并非设问句,而是反问句(见<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  相似文献   

5.
现在能够见到的毛泽东诗词有60余首。在这些诗词里面,有一个字毛泽东用得很频繁,这就是“飞”字。据统计,有18首诗词中的19句用到了“飞”字。就这些“飞”字而言,毛泽东用得字字恰切传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沁园春·长沙》结尾句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同学少年,朝气蓬勃,游泳击起的浪花,竟能够阻遏飞舟!这是怎样的一种豪迈啊!因为有了这个“飞”字,也就将这种豪迈衬  相似文献   

6.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表示停顿、语气等重要作用,因而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文言文及诗词翻译中,更不容忽视,必须要考虑到语气语调的问题,否则往往会造成曲解文意。人教版《语文》必修一选取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其中有这样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中没有什么疑  相似文献   

7.
不知有多少师生给人教版教材编写者来信,指出高中语文课本的彩色插页的书法文字与正文不一致,其中提得最多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到”在课本彩色插页的书法中写为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郭晓琴、王连龙两位老师合作的文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设问句吗>,认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设问句,而是反问句.对此,笔者提出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9.
反问句, 通常表现为以肯定加疑问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或者以否定加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这是反问句的两种基本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疑问形式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单纯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记”与“否”并列,肯定与否定对举,已不再是“单纯”的肯定或否定,虽然有强烈的疑问语气,却不符合两种基  相似文献   

10.
击水中流     
当我们看到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的办公桌上立着“创新”二字的座右铭时,便想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所弘扬的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想到了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诗句,那“振兴中华”的呐喊便如同湘江涛声,在耳畔、在心底久久地回响……  相似文献   

11.
教学背景本学期南京市开始进入新课改,高一年级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第一专题是《向青春举杯》。在教授第一板块《吟诵青春》时,我发现,学生往往容易浮在文本表面,根据教参的讲解,人云亦云,架空分析,不会品读文本。今年的高一学生,初中时使用的也是苏教版课改教材,按说应该能衔接起来,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问题的发现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问:本词结尾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该怎样理解?有的学生说表达了毛泽东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有的说是表达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说的都很有道理。我又深一层问:“你是…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对这首词的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人教版教参(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它是设问句.苏教版(2008年3月第4版)认为它“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同样认为它是设问句。再次教学这首词,笔者反复研读作品,并查阅资料.认为它是一个反问句,而不是设问句,兹将理由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课本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中的"击水"注释为"游泳",我认为这不是妥当的,也是不符合原文意义的."击水"即"击楫".语出《晋书·祖逖传》"仍将本流徒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一九二五年,正值内忧外患重重,北方军阔混战,广东的蒋介石企图纂夺革命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开心一笑     
这样的题没法答 期中考试结束后,小张沮丧地走出考场。问他考得怎么样,小张气愤地说:“哼!尽是些偏题怪题,历史考我出生前的事,地理考我没去的地方。这样的题,我没法答。” 浪遏“非洲” 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默写《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一学生写道:“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非洲(飞舟)! 教师看罢,惊叹曰:“好膂力,把湘江水击到非洲去,真乃神人也!” 谁敢一样 上课铃响过,老师走进教室。教室里却依旧人声嘈杂,大家都没看见老师进来。老师不由大怒:“你们难道没看见我已经站在这里了吗?”大家一下静了下来,这…  相似文献   

15.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词的结尾两句.周振甫注释本未注,臧克家同志解释这两句为“游泳江中,奋力击水。激起的浪涛几乎把身旁飞一般前进的船只阻住了。”(《毛主席诗词讲解》第47页)以后凡是讲解这首诗的,都采用此说。反复研读,总觉得上面解释似未能“犁然有当于心”。我以为在这首词中,“中流击水”是运用晋代民族英雄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表现了当时以毛主席为中心的革命青年欲献身于革命事业,挽救祖国于危亡之境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16.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同学们一定很熟悉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长沙》了,可能有不少同学也去过长沙,亲眼目睹了漫山红叶的胜景,可是同学们知道深秋时节为什么有的植物的叶子会由绿变红吗?植物的叶子呈现绿色,主要是因为植物叶子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不过,植物叶子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 《学苑教育》2019,(12):F0002-F0002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相似文献   

18.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相似文献   

19.
美在途中     
6月18日 晴 你说最美的花不是绽放枝头的明艳,而是浸透着汗水与泪水的生长过程。只要一路开花,就会一路飘香。你说人生或许没有毛泽东"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和自信,也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与幽雅。你的人生平淡如水,往返穿梭于聒噪的人群,而且既不是中流砥柱,又不是世外高人,你如野花般平凡。你从不知晓你的终点怎样,但哪怕穷极一生之气力得到的只是莞尔一笑,你都甘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为什么?好像你也很难说清楚。你把阐释权交给我,我冥思苦想,忽然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的一句"穿越地平线的渴望"给我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