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象征与暗示是波诗非常显著的艺术特色与手法,幽默几乎无人谈及。在此阐述其幽默的“黑色成份”,而且分析了幽默艺术形式下所潜藏的愤世思想与绝望情绪。  相似文献   

2.
“幽默”这个外来词的意思是人的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简单说,智慧大于其所用,就形成幽默。幽默是一门艺术,教学幽默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教学幽默在生物课堂的运用是教师个性智慧的闪烁,更是教师应变能力生动的体现。那么,我们应该每评让幽默来妆点我们的生物课堂呢?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幽默源于生活,幽默的力量却来自心灵的智慧,它离不开作者的感悟和表现。确实,在本期“幽默大转盘”栏目中,我们看到,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经过小作者生花妙笔的点缀,被染上了强烈的幽默色彩,从而展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三年级小朋友胡玉琼的作文《撕日历》,写的事情很简单,但通篇洋溢着浓烈的幽默感。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就有了很敏锐的观察力:每当日历呈现红色时“就不用去幼儿园”,就可以和爸爸、妈妈度过欢乐的一天了。于是小孩子天天盼望着日历中黑色改为红色。后来“实在等不及了”,就干脆撕去了那些“黑色的日历”而变成了“红色…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发明了“幽默”一词,建构了他的幽默文学观。在“语丝”时期,将“幽默”看成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此间的散文,多在“真实”、真诚上面用力,讽刺力量较强。“论语”、“人间世”时期的幽默则多从个人性灵上抒写闲适的情调,其幽默观中多带个人主义色彩,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他的幽默观和幽默小品创作又特别重视幽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滑稽、机警、俏皮、讽刺的“笑”的美感情趣。  相似文献   

5.
说“幽默”     
生活需要幽默,于是几乎每种报刊都给幽默留有一席之地。或叫“小幽默”,或叫“讽刺与幽默”,或叫“哈哈笑”什么的,都无不可。可能是有的编辑觉得单用“幽默”作为专栏标题还不够幽默,于是便产生了花样翻新的“幽一默”、“幽它一默”之类的幽默新家族。如《大众日  相似文献   

6.
幽默是人类的特产,是人类智慧的灵光,对幽默的摄入量和释放量可以折射出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我们的生活中充满幽默,我们的生活更需要幽默。本文探讨的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幽默”的关系以及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实现“幽默”的问题。既阐述了幽默是节目主持人的“气质”,也探索了节目主持人幽默的实现方式,还揭示了影响节目主持人幽默实现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辉 《黑河教育》2010,(3):51-51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中心句便是“甚聪惠”。  相似文献   

8.
也不知学校是不是故意的,到本班上课的老师都带点大幽默、小幽默、冷幽默、热幽默……让你哭笑不得之余,几乎忘了自己还是在课堂上. 别的不说,光是讽刺不会答题,老师们的幽默就很直接.物理老师说:“还不懂啊?那边有棵树,自己吊上去做单摆运动得了.” 语文老师说:“就你们还算快班?快上天了.” 地理老师则很认真地跟我们说:“这么简单都不懂?西江河没有盖子,跳去吧!”老实说,我活了这么久,还真没听说哪条河有盖子的.  相似文献   

9.
读图时段     
这幅幽默漫画的寓意看似简单,却还是能读出许多东西来.--简单中又蕴含着不简单. 说它简单,此图就是通过两人对话,运用夸张手法,讽刺了烟瘾极大者.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成功与缺失两个向度,考察了林语堂为实现西方幽默理论本土化而实行的某些手段、策略,描述了林氏幽默理论本土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认为他对“幽默”概念的翻译是本土化的基础,而他借用梅瑞狄斯的“喜剧”概念阐释幽默,也导致了幽默泛化的不良后果;注意引用本土事例、以中国关学的“味”、“趣”等去阐释“幽默”的特性、用英国式的幽默改造中国的幽默形态等,是林氏幽默理论的本土化阐释的主要手段;因疏于与本土既有的幽默概念或喜剧美学因素的辨析,又使得他对本土幽默内涵、范式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林氏幽默理论陷入文化与逻辑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介绍了幽默分析的不同理论和观点,然后以“关联-整合模型”为基础,将“最佳新奇假设”和“V-N理论”结合起来,进一步考察了言语幽默效果的产生机制。文章指出:受话人同时感受到幽默言语中的“惯常性”、“违反性”和“最佳新奇”是言语幽默效果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一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刚刚引进国门时,许多人把“幽默”等同于“性灵”,认为“幽默”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剂。这其实是对“幽默”的一种误解,至少是对老舍作品中幽默的误解。实际上,老舍短篇小说中的幽默并不闲适,并不性灵,不是麻醉剂,而是医治民族灵魂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3.
●嘉宾《文学港》总编辑、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建树先生●话题学会幽默●关键词轻松和幽默小明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气氛真是好得不得了,大人见了自己总是眉开眼笑的,即使不小心在大人身上撒了一泡尿,也能引来他们的一句幽默“:哈,中奖了!”当然,那时候他可不知道什么叫“幽默”。听大人们说:“幽默,真幽默!”他听见了还以为是在说“:油抹,真油抹!”后来慢慢就听出点意思来了,所谓“幽默”,就是指“有趣”、“好笑”或者“滑稽”。所以,不论遇到什么倒霉的事,只要一用“幽默”的手法处理,马上就能将它化解了,变得不那么倒霉;原先紧张的气氛,也很…  相似文献   

14.
丑、滑稽、幽默与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喜剧性的三基因:丑、滑槽、幽默,其形式指归是以“笑”为载体,从而传达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滑稽是冲突事物的喜剧再现;幽默是一种超脱而潇洒的人生态度,如果滑稽以“肯定的事物”的方式出现,那么此非“讽刺”,而为“幽默”。现代“审丑”学,已不仅限于美丑对立关系,而以其哲学和宇宙的沉思与多元而开放的创作,为我们重新构建“喜剧精神”的内核。只有喜剧精神,才能将丑、滑稽、幽默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揭示客体对象的丑与环境的关系,使丑显示出喜剧性。  相似文献   

15.
“幽默”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殉兮杳杳,孔静幽默”。这里的“幽默”,指的是“寂静无声”。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在英文中是Humor或Humour,法文是Humour,德文是Humor,可见他们是原出一处的。“幽默”是林语堂在上世纪20年代从英文Humour翻译过来的,最早见于北京出版的《语丝》杂志。从此,“幽默”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幽默”的译名一出现就引起了争议。首先是鲁迅先生觉得不妥当,认为它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幽静”。陈望道先生拟改译成“油滑”,但不够确切,又给人以轻浮之感。李青崖先生主张改译为“语妙”,但“语…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为基点对英语幽默进行了实例分析和理论阐释。首先通过辨析“运用”、“偏离”和“违反”三个词,阐明幽默是由于说话人违反了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在随后的分析和阐释中,作者指出幽默的本质特性——乖讹性决定了幽默是一种不受格赖斯合作原则约束的非真诚交际模式。幽默言语在违反格赖斯合作原则的同时,却遵守了另外一组适用于非真诚交际模式的“幽默合作原则”,从而能够促进人们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幽默”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章·怀沙》中,为“目旬兮杳杳,孔静幽默”,“幽默”是“幽远、静默、深邃”的意思,而幽默故事在历史上也早有记载。但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的“幽默”一词完全是个外来语,是humor一词的音译,是经我国已故的散文小品家林语堂先生翻译,于20世纪20年代引入国内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幽默”的意思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同“幽远、静默、深邃”等相比,其意义可谓是大不相同了。现代意义上的“幽默”一词定义很多,林语堂先生曾举过例证说“:幽默是一种超脱的产物,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  相似文献   

18.
课堂幽默,可带来轻松愉悦;课堂幽默,也可带来活泼生机;课堂幽默,还能彰显睿智捷思;课堂幽默,更可提高教学效果。然而,一味追求笑声,刻意制造“笑场”,便极有可能误读课堂幽默,使得“幽默”变味,或不合时宜,或低级庸俗,或见惯不怪,如此“笑场”,未必“有效”。  相似文献   

19.
国外有调查显示,理想的教师应具备12种品格,其中排在第7位的是幽默感。幽默作为一种手段,在教师愉快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运用教学幽默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启迪性原则教学幽默的根本属性之一是亦庄亦谐,庄谐统一。“庄”是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严肃性和规范性;“谐”是指教学手段的趣味性、诙谐性。“庄”与“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庄”是目的,“谐”是手段。因此,教学幽默的“谐”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庄”。如果偏离了“庄”,“谐”毫无意义,幽默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说,教学幽默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谐”,而…  相似文献   

20.
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审美心态有其独特的表现。一是“笑的哲人”心态。他强调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把幽默视为“看透宇宙间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他采用“和颜悦色”之容,持“心宽气朗”之态来处理幽默艺术,在幽默中寄寓了他深深的同情。二是“改造国民性”救治心态。他忠诚地继承发扬“五四”的优良传统,“感时忧国”,高举思想启蒙之旗帜,以“惋惜”、“规劝”和“爱”作为思想基调,贯串于他的全部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