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书稿的来源与流传作仔细的辨证考究,辨析了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成为权威版本的渊源关系,肯定王本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2.
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书稿的来源与流传作仔细的辩证考究,辨析了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成为权威版本的渊源关系,肯定王本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3.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4.
《察今》文中出现“乎”字有数句。在1981年以前的课本中,编者仅在“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句中,把“乎”注为“句中的虚词”。在1990年以后的课本中,编者又把“乎”注为“助词”。 “乎”到底如何讲?文中出现“乎”的还有数句。如:“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从以上诸句可知,“乎”用于“经”、“期”之后,作其后缀。查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老子》之“道”的含义,国内外已有多篇论文讨论和争论,歧见颇多,难衷一是。我认为“道”的主要含义是气,又兼指世界万物的总规律,而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现代学者的研究,自张岱年先生于三十年代提出“中国哲学中所谓气,可以说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中国哲学中之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①。又于八十年代前期重申“作为哲学范畴,气指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②后,近年我国连续出版了几种气论的专著,都论及《老子》中关于气的言论,作了有益的探讨。有些论者认为《老子》和其他众多哲学名著都与气功有关,我也持同感。我认为老子既是中国“古代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③,也是具有非凡的特异功能的气功大师④。他用多年修炼成就的气功手段和特异功能,在世界上首先观察到地  相似文献   

6.
朱得之《老子通义》之诠释特色有三:一为注重字训考据,在注经风气较为随意的明代,《老子通义》是一部难得的字训与义理并重的老学著作;二为以自然为宗,朱氏以“自然”作为《老子》思想之核心,认为万事万物皆不能外于“自然”,展现出不同以往的诠释路径;三为会通儒道,朱得之为阳明之弟子,受王学“三教合一”思想之影响,其在《老子通义》中也力图突破儒道对立论,从而会通儒道之学。  相似文献   

7.
《鬼谷子》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纵横家理论著作,其“转圆”观体现了纵横家的计谋思想。“转”继承了老子“反动寂寥”的思想,讲求败中取胜、因势利导之顺因;“圆”讲求顺循之术与阴道阳取,代表了“转”的极致境界。“转圆”观体现了策士谋略讲求“实用”的精神实质,成为中国谋略学的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8.
:侯才所著《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有关竹简《老子》研究的专著 ,作者以最新发现的考古研究成果为据 ,悉心整理和考释竹简《老子》 ,把《老子》一书的最早版本提前到春秋末年 ,这就为我们对道家文化追根溯源和正本清源提供了实物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 ,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 ,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 ,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 ,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 ,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 ;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 ,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 ,首开排斥异己之风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