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先辈们留下了丰富的民间音乐艺术珍宝。而高校艺术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有必要担当起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重任。大力弘扬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应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拓宽艺术视野,鼓励艺术创新,提倡群众参与,吸收大众审美和传统审美的养分,使传统民间音乐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里永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袁吉红 《天津教育》2021,(5):141-14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涌现出了许多流行音乐,加之外国音乐元素的流入,中小学生为之痴迷,因此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种种现象都冲击着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如何在音乐课堂传承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成为当今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民间音乐在中小学课堂中的传播途径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音乐教育具有传承、选择、整理、发展传统民间音乐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心理视角切入,改进民歌、器乐以及戏曲等民间音乐进课堂的教学策略,将民间音乐的幼芽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4.
赵凌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2):155-157
在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普通地方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机构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有关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所采取的民间音乐课程设置、民间音乐创作、建立民间音乐音像档案室、民间音乐传承人进课堂等,对地方院校音乐教育机构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音乐教育具有传承、选择、整理、发展传统民间音乐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心理视角切入,改进民歌、器乐以及戏曲等民间音乐进课堂的教学策略,将民间音乐的幼芽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6.
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开发音乐教育的新课程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音乐教育有责任充分开发与利用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乡土资源,设计好传承民间文化的音乐课程,引导学生认识民间音乐文化存在的价值以及传承家乡乡土文化的意识。文章介绍了利用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乡土资源,开发音乐教育新课程资源的具体流程,以及开发与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贺州民间音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待于提升到较高学术的层面上来。一方面,应进一步发掘民间音乐,研究贺州民间音乐本体及其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依托贺州民俗旅游,加快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开创贺州民间音乐保护的新局面;同时,发挥高校的传承优势,确保贺州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后继有人。以音乐学、语言学、音乐教育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探讨多元文化音乐的实施及其对贺州民间音乐传承、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森 《文教资料》2011,(18):94-95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提高人的总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渠道。积极利用上杭客家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开展地方音乐教育.是上杭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丽江多元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纳西族心灵与精神变迁史的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危机。在现代传播环境中,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规范旅游消费市场,对现代科技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音乐教育(如在幼儿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纳西民乐课程等)加强对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保护,同时,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举办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节、设立音乐博物馆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等措施使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在现代化潮流中找到最为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途径,以更好的推动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既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又蕴含深刻的文化底蕴.近些年来,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在传承中出现了危机,而教育传承则是创新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方式,有效保护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措施.基于此,文章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例,探讨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措施,包括加强资源整理、合理选择资源、丰富音乐...  相似文献   

11.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中国高校音乐教育,没有注重从音乐本体方面培养音乐学子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基础,也忽视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上在民间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形成脱节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音乐学术界对中华母语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关注和呼吁不断,很多音乐学家倾注了大量心血,凝聚成多部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专著陆续出版,为实行中华母语音乐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发展民族音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尽快承担起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期待中国传统音乐早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苏南民间音乐包括苏南各地的民谣、民歌、民乐。溯源苏南民间音乐的历史传承,剖析其独特的艺术特征,阐释苏南民间音乐的教育传承特点,以期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提供积极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丽江多元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纳西族心灵与精神变迁史的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危机.在现代传播环境中,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规范旅游消费市场,对现代科技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音乐教育(如在幼儿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纳西民乐课程等)加强对纳西族传统民同音乐传承的保护,同时,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举办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节、设立音乐博物馆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等措施使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在现代化潮流中找到最为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途径,以更好的推动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50-153
河北省民间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民族气质与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财富。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交流不断加深,严重影响到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要想真正弘扬河北省优秀民间音乐文化,就要利用本土优势,将民族民间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还能推动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从而使河北省传统民间音乐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15.
杜艳云 《文教资料》2011,(15):114-115
当前我国高校高师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和进步.专业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然而民间音乐却在无形之中被忽略。现阶段,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选取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明显减少关于民间音乐这部分.由此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不够重视。因此,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要对民间音乐更加重视,并且进一步完善教材选择、课时安排等。本文分析了民间音乐在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并重点探讨了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的传承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西方多元化的音乐艺术形态也逐渐进入我国音乐教育中,这使得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日益边缘化,许多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忽视了传统音乐的传承,这显然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又在此基础上从灵活设置课程、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合理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究了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民间音乐就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我国的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内涵丰富,形成了鲜明的风格与特色,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因,我国当前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状况堪忧,亟需找到传承和发展的路径。职业院校民间音乐教育理应肩负起传承与弘扬民间音乐的重任,依托民间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同感,文章首先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叙述了传承传统音乐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黄春蕾 《文教资料》2012,(11):104-105
广府民间音乐古老而年轻,丰富多彩,受到了广府地区广大人民的喜爱。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将广府民间音乐资源融入音乐教育学科中,使学生对广府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有利于优秀的广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民间音乐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民间音乐素养,增强民间音乐教育能力;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前,要想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就要认真分析学前音乐教育特点,并将学前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龄前儿童音乐素质的重要阶段。考虑到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对学龄前儿童的重要影响,学前音乐教育应与民族传统音乐相结合,使学前音乐教学成为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传承,让学前学龄前儿童受到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熏陶,以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意义。为此,对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