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奴隶社会肇始于夏,已为不少学者所承认,但夏代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明确标志是什么?说法却仍有歧异。有人列举龙山文化时期的一些乱葬坑和人祭坑,认为这些现象“反映当时已存在着残酷的阶级压迫”,从而推断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就已是夏文化;有人徵引文献,认为夏“改行传子制度,则正是在政治上由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的明显标志”;有人则十分强调近年在河南登封发现的早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墙基槽,认为它“规模虽  相似文献   

2.
中岳嵩山位于中原地区西部丘陵地带的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嵩山穿越几十亿年悠悠时空,以自己独有的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25亿年前、18亿年前、5.43亿年前三大剧  相似文献   

3.
河南龙山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夏文化是当前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少同志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或者它的晚期阶段应是夏代初期文化,这种意见引起了很多人的巨大兴趣。但是关于河南龙山文化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意见并不一致,尚在争论之中。为了探索夏代文化,这里仅就河南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以及该文化的族属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谬误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巩义市,位于巍巍嵩山的北侧,境内伊洛河迤逦穿过,汇入黄河。这里是著名的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还是“诗圣”杜甫的故里,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始建于北魏的石窟寺和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北宋皇陵,至今熠熠闪耀着灿烂的文明之光。巩义在历史上曾创造过经济、文化的繁荣。在历史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在全国上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生长在这方热土上的巩义人将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呢?他们能够书写巩义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巩义市教委主任赵延森。记者眼前的赵延…  相似文献   

5.
西辽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从地理环境来看,西辽河上游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史前时期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与西辽河上游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仍然是采集、狩猎,农业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阶段,生业方式以农耕生产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已经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农作物布局在中原地区已经趋向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河南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在河南地区的特殊类型,其早期以陕县庙底沟第二期文化类型为代表,晚期以安阳后岗第二期文化类型为代表。河南龙山文化的陶器,早期以手制为主,一般采用慢轮修口,全部轮制极罕见。在成型工艺方面,罐类多采用将器身和底部分别制成后再进行接合的“接底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历史上,人们对大禹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人-神-人"的变化过程.一般认为,东周之前,大禹是人的形象,东周时期开始神化大禹,神化者为先秦诸子和后来的一些术士.至近代,疑古学派又认为大禹并不存在.当今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进展,人们逐渐走出疑古时代,但大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仍为人神兼具.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大汶口文化束发器是一种装饰品,通过对束发器的形制、来源、作用、相关器物的类比以及流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束发器应为巫觋身份的标识和通天的神器。随着龙山文化的兴起,二元的生业方式逐渐让步于农业,由此带来父权确立和祖先崇拜的兴起,加速了束发器的崩溃。  相似文献   

9.
从大量考古资料可以看到,从旧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以嵩山为中心的数万平方公里内存在着一种文化发展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现象。经对文化因素进行类比分析和研究,证明嵩山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中心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区,存在嵩山文化圈现象,此现象与考古文化研究中的山地文化圈又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敦煌残卷不是《氏族志》,不是《姓氏录》,不是否定孙子故里“惠民说”的铁证,它是当时关于“氏族郡望”的常识性、普及性抄件,它以原始史料的形式,证明了孙子故里“惠民说”的合理性、科学性,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孙子故里考证“条其源系,考其郡望”的重要依据,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弄清孙子故里郡望的关键所在。敦煌残卷的编撰年代应为天宝年间,更具体一点说应为天宝十年前后。  相似文献   

11.
宋末元初文学家俞德邻之籍贯自清乾隆时始有永嘉(今浙江温州)与丹徒(今江苏镇江)之争.二说均未能以确凿之据来佐证自己观点无误,故双方所言不足以服人.钩稽史料可知:俞氏之子曾称其父为永嘉平阳人:与俞氏同时代的友人曾称俞氏为永嘉人;俞氏自己的诗文曾言己非吴郡人.由此可证明俞德邻之籍贯为今温州无疑.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远古的三次大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考古学与古文献来看,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有过三次大统一:伏羲的华胥古国,黄帝统一整个黄河流域和中原,及夏禹王统一长江中下游。可以由此解释良渚文化消失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3.
东江文化的特色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江文化,即广州以东之珠江流域特有之文化。东江文化是在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古越文化与中原移民,特别是唐宋之际从中原南下的客家移民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因为客家为东江流域最大的族群,其原载的中原文化高于移入地之文化,故而东江文化带有鲜明的客家文化特色。这一特色是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得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追逐物质享受和经济目标成了多数人的唯一志趣和社会时尚,此风也影响了学术界及部分学者。文章以学术界存在的"黄帝与黄帝文化的南迁"、"炎帝和炎帝文化的南迁"等现象为例,说明当前一些地方和一些学者借历史考据方法为各地争名人,已经达到置基本事实于不顾、利用晚出典籍煞费苦心任意曲解的地步,期盼学者中缺乏责任心的阿世、媚俗、唯上之风得到扭转。同时也认为黄帝或黄帝后代的封地都不在浙江,黄帝族的活动区域不可能远达东南,炎帝及其子孙也没有真的迁到南方,原本活动于黄河流域的炎帝族是因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才被人为分配到了南方,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建于宋代,也可能始建于汉代,但都是阴阳五行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宋代时,中原地区与广大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其中,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北宋时期。宋代南方饮食文化向中原地区的输入,官方因素淡化,更多的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体现出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点。而北宋时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较小。两宋之际,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宋代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三代至宋,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中下游吴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大多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然至两宋时期,吴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校快速发展,教育兴旺发达,其总体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且在全国范围内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有品味的学术文化水平高,学者如林,人才众多,大家辈出,名家不胜枚举,许多学人德高望重,为世所范;这里人口的综合素质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代表儒学正统与中心地位以及反映其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众多学派也多分布于此;科举中吴楚一带高中进士的数量占据了当时全国录取名额的绝大部分;从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方面看,这里的发展水平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素质较高的人才分布比例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北方一带是由多变少,以吴楚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则是由少变多,且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这种跨越性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当时我国的文明昌盛之地,文化发达之区,教育兴旺之所,人才荟萃之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在两宋之际已转移至以吴楚文化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但在吴楚地区间,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不大平衡。宋代推动这一地区文化跨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南迁等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7.
隋末,隋朝政乱.东突厥复盛。隋炀帝自“雁门之围”后,失去了对内蒙古地区的控制。始毕可汗立足内蒙古地区通过操纵依附其的北方,特别是内蒙古境内的各割据政权和武装势力而插手中原的政局。从这个意义讲,当时内蒙古地区的变故直接影响到中原的政局。  相似文献   

18.
先秦隐逸文化发展至屈宋,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士人仕隐二元选择在实际上的第一次出现。我们以为,屈原、宋玉二人,分别从社会、个人两方面,表现了不遇士人的存在选择、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说是为后来同样境遇的士人指出了两条大不一样的“出路”。由于楚文化在此时与中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说已经融为一体了,故屈、宋所代表的.也可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所有士人进退出处的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北朝后期是一个胡汉文化趋同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生活在山东地区的汉士族大多加入到东魏北齐政权中。由于汉族的文明程度高于进入中原的周边胡族,这些士族又是世代传承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学识水准较高,因此他们对于进入山东地区的胡族及胡化汉人的汉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对于东魏北齐政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方面,还表现在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襄阳不仅一度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而且盛行于中原地区的名士清议之风也波及于此,名士荟萃,品鉴人物,风流相尚,蔚成风气。汉末襄阳名士清议的盛行,既体现了荆襄地区的人文风貌,又与江东名士清议互相呼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楚文化的密切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