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历史回眸: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人文教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们称当时的教育为“liberal education”,意即:“博雅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强调教育为人未来的精神生活作准备。这种教育观念深受古希腊哲学家的理论影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重视理智享受轻视职业培训、重视文科活动忽视实际工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开展教育活动不能脱离教育中“人”的存在。教育的参与者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然而我国教育出现了“无人化”的现象: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人文教育地位逐渐丧失;教育的生活意蕴被遮蔽。“互联网+教育”时代为实现回归“人”的教育,应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回归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3.
反思与启迪: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概念界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罗伯特·梅逊认为,“文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益的人,即能够作出正确选择的人。”“这种教育不是培养从事某种经济行业的人,而是使人作好精神生活的准备;在这种精神生活中,他将运用他的训练有素的理智作出能影响他的国家、他的家庭和他本身的选择。”[1]此处的文科教育即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与本文所谈的人文教育要义相同。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它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通过传授和阐释生活意义和人生哲理的人文知识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质,启发人们…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人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和功能。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坚持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的论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出现了整合的趋势。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西方的人文教育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分为“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自由教育在实质上乃是人文教育。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确立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为当时的人文教育确立了教育内容——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5.
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与功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精神教育,是与职业性的、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实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立人”教育,是培养“精神成人”的教育。人的精神是有不同层面的,“精神成人”就是人在不同的精神层面逐渐成长的过程。相应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也就体现在以下不同层面之中: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情感,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基础性因素。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重要内容。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重要方面。精神的第四个层面是审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最高的人文目标。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文教育思想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也被称为“人性教育”,即以人文价值为基础,以人的终极关怀为目标,以培养人的完美人性为途径.最终实现人的精神自由超越。综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无不贯穿了人文教育这一永恒主题。因为人性的完善和人的自南发展,既是人类美好的理想,也是人类的现实追求。自古希腊以来,人文教育经历了一段“兴  相似文献   

7.
论古希腊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张国家控制教育古希腊教育思想是在两个不同类型,即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们都把教育作为一种工具。斯巴达的教育制度是为国家培植战士,而雅典则是“为国家造就适合战时需要的以及承平时日的公民。”因此,古希腊人非常强调国家控制教育,注重培养当权执政的人才。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很重视教育对于维护与巩固奴隶主统治政治的作用,因而把教育工作看成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学识渊博而具有“善德”的人,才能把城邦治理好。因为真正的统治者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治国人才。他还指出,在处理政务时,应该听取“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如何使有才能的人能当权执政是他探讨的是最主要的问题。他这种专家治国的观点后来被柏拉图发展为培养“哲学王”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前直行的“读经热”过分注重了古代经典与人文教育的人文性,忽视了科学教育的人文性对人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的巨大教育价值。重视科学教育的人文性与人文教育的人文性,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才是人文素养提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人文关怀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一种内在情感,是对人内在要求的指认,是一种社会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倡导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主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情味含量,在关注人政治素养提高的同时,还要着眼于情商指数、人性品格的培养,重视内在潜能的发挥和个体价值的实现。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理解和掌握人文关怀的教育意蕴将为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10.
杜凤民 《山东教育》2005,(21):87-88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各科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也要关注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以陶冶人格、丰富精神生活、了解文化传统和人的价值等为宗旨的教育。生物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全世界人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因疫情引发的观念、意识及各个领域的冲突和危机凸显。这样的情势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温并激活人文教育传统,特别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为己之学"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人文教育,纠正当前教育中过多的功利主义倾向,在教育中实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从而达到教育提升生命品质的"初心":培养人性之仁。  相似文献   

12.
郑洪伟 《学苑教育》2012,(14):78-79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科学教师要探寻让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 ,而不是造就只有科学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或只有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的“半人”。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导致科学教育的强盛和人文教育的衰微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又强化了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 ,因而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上出现了失衡 ,成为一种培养“半人”的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施完人教育 ,就必须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 ,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是一种高素质的教育近年来,在各种媒体和日常生活中,有关“人文”的词汇,人们用得越来越多,比如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等。大家都觉得“人文”和与“人文”搭界的这些词汇,是一种层次、品位较高的东西。但什么是人文呢?简单地说,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而人文教育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不断健全的教育,是叫人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按北京大学季羡林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教育。人文主义起源、发端于公元15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当时人们从神的统治下逐渐解放出来,重新成为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幼儿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人的行为习惯,并通过它来塑造人格。其基本内容是行为规范教育、人文熏陶、实用知识的传授和世俗生活智慧的培养。其实现途径主要是胎教、家教和小学教育。我国古代的幼儿生命教育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三生教育”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始终紧扣“生命”,注重人格塑造,重视整体综合教育,重视文化传统教育和人文教育,尊重和依循幼儿天性与需要,等等。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主义教育曾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盛行,文艺复兴时期又再度崛起。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重视人文精神,尊重个性发展,已成为各国教育的主流,同时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人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响亮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论断,结束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模糊认识,找回了曾经失落的语文教学本位。在以往…  相似文献   

17.
“西方在二十世纪以后,教育改革最基本的目标是把升学教育、学科中心教育改为生活本位的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这意味着,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培养公民的能力和道德,培养学生作为社会职业人的能力,这些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人文”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上讲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文”用今天的话来讲 ,就是精神文明。《辞海》解释说 ,“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那么 ,“人文教育”即人文学科的教育。它是指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 ,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 ,有利于人生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一、简单回顾在西方…  相似文献   

19.
维柯的思想传入我国已有时日,影响到包括教育学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维柯从“认识你自己”这一前提出发,肯定人文教育的整体性关照,高扬精神在人文教育中的神圣力量.维柯集前人思想之大成,以智慧、雄辩、审慎为其人文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目实现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完善的过程.维柯提出人文教育的次序应遵循人的能力自然发生的序列.维柯重视人文教育的社会本性,重视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但是却不能把人过度“世俗化”.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维柯认为还应有进一步的超越.他的人文教育旨在使人去愚增慧,通过德性教育和智慧教育去塑造人,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超越.现代社会新巧技术盲目堆积状态下人之理性过度膨胀所导致的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旨归相背离,维柯人文教育思想对此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教育旨在大力培养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但让人忧虑的是相应的“人文教育”仍被置于边缘化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阐释人文教育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价值的基础上,围绕“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环境”四个要素,可以建构人文教育路径,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必要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