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 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 事。本文借物喻人,“借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 的金色光芒”,透过老班长衰老的外貌,反常的神态,矛盾 的行为,展示了老班长一心为伤员着想,舍已救人的美好 心灵和闪光形象。 衰老的外貌 文中以老班长外貌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老班长出 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不到40岁的军人,本应是身 强体壮而他却驼背,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 得未老先衰,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红军战士。他为照 顾三个伤员过草地吃了不少苦,随着故事的发展,老班长 的外貌越来越衰老;三个伤员一天天瘦下去,可他比几个 伤员瘦得还厉害;他昼夜劳累,把眼睛给熬坏了;这样下 去,他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临死之  相似文献   

2.
《金色的鱼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学生很喜欢读,但文章较长。针对这样的课文,可以采取抓主干、赏枝叶、整枝嫁接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一、缩写课文——抓主干根据学生喜欢读这篇文章的实际,让学生反复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示,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出课文大意(即老班长接受任务——第一次吃鱼汤——发现老班长不吃鱼——老班长不吃鱼的原因——命令我们吃鱼——老班长牺牲——保存鱼钩)。只要求学生把握住文章基本的内容、基本情节即可。这样一来,一篇较长的课文便露出了筋骨。同时,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写出了课文的大意,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和抓主要内容的能力。二、再现情节——赏枝叶《金色的鱼钩》一文情节十分感人。特别是“我发现老班长不吃鱼”、“老班长讲不吃鱼的原因”、“老班长命令我们吃鱼”等地方更是如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  相似文献   

3.
《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突出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教学时可以从词、句人手,落实语言训练。对比对比是最常用的描写方法之一,在小学课文里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领悟对比写法对突出事物特征和人物特点的好处。文中写道: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老班长的神态变化进行分析。学生从“皱起”和“舒展”的对比之中既体会了老班长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又懂得了“对比”的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4.
《金色的鱼钩》(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5课)一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那么,从哪些地方描写了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是怎样尽职尽责,怎样为革命事业而牺牲在草地上。作者在课文中,巧妙地运用“六衬托”来表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5.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教学时可打破“顺着课文次序逐段阅读”的陈规,试用“幅集跳跃法”进行教学,从解题入手,先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文章的中心。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行动和语言的词句,并通过这些词句来分析、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的。(一)从外貌体会内心。“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老班长年龄并不太大,但满脸皱纹,斑白两鬓,显得十分苍老。仅  相似文献   

6.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外表和内心”。教学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老班长“笑”的外表,体会他崇高的内心世界。 一、假装笑。 “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  相似文献   

7.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过程中 ,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 ,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老班长 ,你吃啊 !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 ,教师说 :“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 ,自己啃鱼骨头 ,直到眼睛看不见了 ,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 ,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 ,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 ,会有怎样的感受 ?让我也试读一次吧 !”教师哽咽着声音读 :“老班长 ,你吃啊 !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 !”教室里格外沉静 ,只见有的学生在擦腮边的泪水…  相似文献   

8.
《乡下人家》一文的结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种独特、迷人的风景。”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那么,我们应如何围绕中心句,学文章的“四美”呢?  相似文献   

9.
点题。教师向学生点明作者命题的意图,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如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可问学生:“本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学生回顾课文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老班长留下的鱼钩极其普通、简单,是用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的,但人们一看到这个钓鱼钩,就会想起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员过草地的动人故事,就能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受到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释例。有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问题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0.
《大海的歌》以朴实清新的文字,描写了祖国繁荣的海港,美丽的大海;歌颂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全文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写在码头看到的景象。作者抓住海边景色“蓝天”“白云”“碧海”“朝阳”,从一个侧面写出海边景色的可爱。这段话十分简洁。全段三句话。第一句写早晨  相似文献   

11.
逛作文走廊     
听说最近泡泡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许多,爸爸准备带他去作文走廊逛一逛。一走进走廊,泡泡就大叫起来:“爸爸你看,那不是课文《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吗?”爸爸往泡泡指的方向看去,在走廊的前方果然出现了老班长的身影,但一会儿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2.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71年8月版)第214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取出来的;”这段话通常被称为恩格斯的物质定义。在我国的各种哲学论著和教科书中,凡是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方面的问题,一般都要引证这段话。最近经重新修订和编排出版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文版(人民出版社年1984版)对这段话作了改动,变成了“物料、物质无非是各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抓关键质疑解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时,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班长为了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那样艰苦,甚至牺牲了生命,他怎么还说自己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我便抓住这个问题组织全班同学围绕“老班长完成了上  相似文献   

14.
李鑫  王雯 《江西教育》2023,(5):17-18
<正>章贡区是赣州市的主城区,在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里,红色元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章贡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五红”培根铸魂育人方式,用好“家门口”资源,充分发挥退伍老兵的军人本色作用,组建一支“老班长”志愿服务队,在全区各中小学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老班长’结对‘小班长’”活动。  相似文献   

15.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叙事写人,突出了本单元的重点训练“外表和内心”。故事记叙了长征途中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纵情讴歌了老班长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这篇课文可以从文章的结构特点及艺  相似文献   

16.
《槐乡五月》(苏教版第六册)一课有这么几句话:“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段话以精练含蓄的语言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槐花香味之浓烈。下面是关于这段话的两个教学案例:案例一师:仔细阅读  相似文献   

17.
如何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乐学、会学的气氛,是小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金色的鱼钩》一文朴实无华,具有真情实感,很适合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感知情。教师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后,可抓住“鱼钩”两字对学生进行感知。鱼钩虽然是很普通的渔具,可在红军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这个小小的鱼钩却救了战士的生命,故事催人泪下。由此,帮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了解到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受到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体会情。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项目,引导学生想象老班长瘦削的…  相似文献   

18.
在今日的雷锋班里,有一个“快乐兵”名叫吴锡有。他睡在老班长雷锋之铺的上铺,他走在老班长雷锋之路的路上,他越走越快乐,人们赞誉他为雷锋精神的传人。  相似文献   

19.
教学要求:1.学习老班长赤胆忠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和舍己救人的崇高的阶级友爱精神.2.理解课文是怎样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述反映他的内心世界的.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4.自学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弄懂课后练习题中句子的含义.教学重点:1.理解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的.2.弄懂课文是怎样透过人物的“外表”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教课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内蒙访古》课文前“预习提示”有以下一段话:“预习时要抓住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文中记叙的成份多,议论的成分少……”根据这段话,可以理解编者对本文表达方式的两点基本看法:一是夹叙夹议;二是记叙为主,议论为次。然而,课文后面所编“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又有这么一段话:“全文引用文献资料计十余次。引用的资料虽多但无堆积繁琐之感,反而觉得恰到好处,使作者阐发的感想、看法更有说服力,大大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作者这些引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文献资料来佐证个人见解;一类是用考古资料来实证个人看法。”既然是“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