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国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学习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重视这一“疑”字。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在上个世纪末研究的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教育中也指出“科学即为质疑、解释与证明。”而且把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判断一个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3.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者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  相似文献   

4.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而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之处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去发现、去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质疑问难”浅析许兰英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出。”可见,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有疑了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质疑问难“双边”活动,教...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之一。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者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勤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王田库 《甘肃教育》2009,(11):29-29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相似文献   

10.
杨李方 《学周刊C版》2014,(12):158-159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由此可见,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常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