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是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连接广播电台、电视台与广大用户的桥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抓紧抓好这一阶段的网络建设发展是广播电视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我国广播电视"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结合重庆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现实基础和受众需求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置设备等,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硬件"建设,而人才的培养和从业队伍的发展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软件"建设。"软件"常常比"硬件"更重要,没有"硬件",可以增添"硬件",但没有"软件",事业发展就将失去后劲。因此,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广播电视工作队伍,特别是新闻工作者队伍,是提高广播电视工作成效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文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非智力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均衡发展"、"分层培养"、"整体培养"、"共同主体"等培养理念,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四代媒体"和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代媒体"迅猛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和影音的渠道越来越宽,这就给本就缺乏竞争力的地方广播电视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全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的靠什么生存发展?这是地方广播电视必须要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全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就必须从地方广播电视实际情况出发,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重点在提高节目质量上狠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方广播电视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五年,也是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五年。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媒介传播格局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传媒竞争的加剧,给广播电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深度开发和急剧扩散,成为引发广电产业战略转型的决定性因素,以往的分散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广播电视产业进入业态、服务以及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之中。战略转型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中国由广播电视大国向广播电视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取决于"十二五"时期能否以新思维、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城市广播电视像欧洲,农村广播电视像非洲。"有人用此比喻反映我国城乡广播电视业发展的不平衡。我认为不仅形象,而且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六十年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从规模、事业发展、人才建设等六个方面总结分析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成就,并以五个"坚持"阐析了中国广播电视六十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推动广播电视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实现广播电视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我国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阵地之一,是党与政府舆论控制喉舌之地,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影响着节目导向、质量以及宣传效果,编辑正确导向意识的树立,有助于广播电视工作顺利进行。"导向把握"的应用,有助于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个人能力与思想意识的提高,可促进编辑提升对节目质量、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的把握,使广播电视节目做到"寓教于乐"。本次研究从"导向把握"定义与作用出发,论述了"导向把握"在不同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从而使广播电视节目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上高县广播电视局坚持"宣传立台、网络兴业"的工作思路,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坚持把用户需求、优质服务、安全传输作为事业发展的标准,紧紧抓住办好、用好、管好广播电视这三个环节,与时俱进,顽强拼搏,使全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分别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和全省广播电视先进县光荣称号,多次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单位,连年被评为全市广播电视工作综合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0.
2020年,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颁布(以下简称《意见》),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有了明确指引,但是如何紧扣"加快"二字,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行之有效的策略.本文从"一云多厨房"整体设计的角度,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下简称"学习强国")为例,结...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传媒在我国扮演着重要的指导群众舆论的工具,同时也是在我国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推动力。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这就更为作为我国主要宣传工具的广播电视传媒提出了新的更大的要求。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广播电视传媒产生了新问题,面临了新挑战,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中推进广播电视传媒改革,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传媒为社会主义事业进行舆论支持和宣传指导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中,笔者就针对广播电视传媒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城市广播电视改革发展",主题论坛之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还将对协会去年与兰州广播电视台、宁波广播电视台、泰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兰州广电杯’西部大开发与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3,(23):49-51
广播电视是极为普及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文化具有主流、大众、精英和消费等多元属性。本文以"四川省广播电视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为例,探索广电文化多元共生的整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工具,肩负着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使命。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十二五时期,我们的广播电视也面临着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实现平稳健康转型的问题。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探讨这一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与宁波广播电视集团联合举办了"‘宁波广电杯’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的科学发展"有奖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的几种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电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后,迎来全球化传播的新时代.卫星传送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对传统广播电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即由旧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毕一鸣教授在<现代广播电视论纲>中提出了"现代广播电视"的概念,阐述了现代广播电视是跨区域传播、跨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以跨媒体传播为最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必须基于国家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和基本要求,必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部分,制定发展战略,引领发展走向。据此,中国广播电视当前和未来发展战略走向将是:构建现代传媒新体系,走多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构建现代传播技术新体系,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之路;构建现代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新体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构建现代广播电视新体制,走"四位一体"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自广播于20世纪20年代在香港出现至今,香港广播电视规制经历了重大变革。这一方面为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以及科技发展,香港广播电视规制必须不断地予以调适;另一方面,香港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发展与规制继承了西方特别是英国广播电视业发展与管理制度的诸多经验,在纳入"一国两制"框架后,又更多地结合着中国特别是香港本地情境进行调整,从而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科技进步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了研究科技进步的发展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以便及早决定我们应采取的对策对月8日至9日,本刊编辑部和云南省广播电视学会联合在昆明市举办了"高新技术与跨世纪广播电视的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广播电视系统的30多位代表参力。了会议。研讨会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何栋材、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邹维分别作了题为《广播电视新技术的应用》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广播电视》的学术报告。中国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19.
英美两国的广播电视产权制度是西方世界广播电视产权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类型。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初期,美国建立了国家对频谱资源进行授权和分配、私人投资建设广播电视设备并进行商业化经营的产权制度,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是私人办公共事业的典型代表;英国的广播电视产权制度从最初开始就试图摆脱美国的影响,它倡导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理念,建立了具有公共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泰和县广播电视事业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基本形成了广播与电视并重、有线与无线并举、软件与硬件齐上,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1999年,我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全县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事业建设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在全省"创三好"台站活动中,连续三年荣获一等奖,被市、县授予"双文明单位"称号.回顾近几年我县广播电视走过的历程,我们主要是强化了"三种意识",致力于"三个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