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思进城,给我们的感觉,一些方面是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而另一些方面则已经山不是那个山.水也不是那个水了。秦培元说,洋思进城之后,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结构都有了质的变化,老洋思的有些东西要坚守和坚持,有些东西则要改变和创新.正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相似文献   

2.
"音乐公开课"是用来交流教学经验、传递教育信息的一种教研活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公开课仍然是音乐教师之间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公开课可以正确评估教师本身的音乐素质,推动音乐教师的进步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我们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共同喜爱和关心。  相似文献   

3.
李征宙 《中国教师》2013,(24):79-80
"师爱"即为师之爱,其本质是教育之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积极的情感和能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审视,师爱既是教育的实践智慧,又是师德的集中体现,还是师德的重要内涵。国内外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重视"师爱"。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观点就是师爱的集中体现。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问我一生中最主要  相似文献   

4.
"公开课"也称"观摩活动",它不仅能够促进本园教师的自我成长,也能有效地促进姐妹园教师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高,缩短新手向专家水平迈进的距离。然而当前幼儿园的"公开课"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甚至可称走上了教育异化的不归之路。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反思曾经走过的开课、观摩之路,深感羞愧。  相似文献   

5.
正汤颖在《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公开课"本是要帮助人们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听课人士的观摩热情。而在其演变为"公演课"后,"公开课"的真正功能受到质疑,教师们对于"何为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等基本的教育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误。没有问题上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失去了生成的土壤和空间,教师和学生也就失去了更好发展的氧气。拒绝"问题"的课堂既不真实,也不自然。这样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公开和适应学生是公开课的两个基本特征。我们需要公开课,归根到底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的需要,而不是片面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的需要。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为适应学生本人以外的东西。我们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玩花样、作秀、做假,使原本适应学生的公开课教学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在公开课上不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有生命的个体,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好的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影响时代,更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影响是具有空间性的。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一位教育家。他对于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教是为了不教"是叶老的核心教育理念。在叶老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中就处处彰显着叶老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对于教师修养等的感悟,还是学生应该需求于学校什么,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些教育思想对那个年代以及现代的教育都有深刻的影响,提出的教育问题也有其预见性,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然而,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上,部分老师为了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包装"课堂,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公开课中的一些教育现象进行剖析和矫正,和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10.
靳海霞  李飞 《辽宁教育》2012,(21):10-11
专业发展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词,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瓶颈的有效利器,而"三公开"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员教师有计划参与、教学活动有组织开放的全新的教研管理制度。这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机制,使上公开课成为全体教师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使每位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成为常态下的公开课,使教研真正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水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是南京晓庄学院的办学基础与特色。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校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制度与经验。其中,"主体性教师"是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与依据,"广义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结构与内容,"教学做合一"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路径与方法,"教师教育实验区"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机制与平台。上述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对全面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自1985年至今,我们的素质教育在一片吵吵闹闹的声音中艰难前行,如今回头观望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究其原因,有说体制问题的,有说应试教育作怪的,有说专家空洞的理论充斥教育的,还有的说基层教师对素质理解得不到位……如果再这样争执下去,辩论下去,恐怕一晃又是N年过去,到头来的结果只能是"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潭水"。  相似文献   

13.
<正>福建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鲍道宏教授对当前流行的"公开课"都在关心教师的表演从而造成错误导向这一情况提出批评,强调学生发展才是教育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教师发展"也只有在"学生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离开学生发展的课堂,就是瞎折腾,就是招摇撞骗。  相似文献   

14.
<正>课改十年,"教师专业化"被挂在专家、局长、校长的嘴上,"打造"名师、大师的口号喊得山响。无休止的培训,频繁的考核、比赛,入行者水涨船高的学历,一键通天下的信息便捷……教师专业化程度提高了吗?好教师增多了吗?不敢做肯定的回答,充其量是:人人能讲几句似是而非的新名词、新概念;校校墙上涂抹些新口号、新套话,"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教师的素养、技能、师德、教法诸如此类影响教育质量、关乎学生一生的东西,反而止步不前,甚至比先前有更大的倒退。症结何在?不是政府官员无所作为,不是专家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本应具有教学评价功能和观摩教学的意义,而在其演变为"公演课"后,"公开课"的真正功能受到质疑。"公开课"变成"公演课",凸显出教育中的价值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教师们对于"何为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等基本的教育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误。拒绝"问题"的课堂既不真实,也不自然。对于那些毫不介意"公演课"的教师和学生,应当给予充分的成长关怀,谨防他们在知识"演练"中失去比知识更为重要的"做人的态度"及"处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邱激扬 《江苏教育》2014,(22):70-71
<正>合作学习成为公开课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日常课堂中,合作学习为什么没有"驻扎"下来?教师为什么不推进合作学习呢?……这些问题困挠着我们。原来,教师群体就是从传统教育中成长的,要他们接受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改变其理念,还需要从实践操作层面提供切实有效的培训和指导。1,"模式"是合作课堂初期推进的必需。2006年我校开始尝试推进合作学习,教师们最大  相似文献   

17.
儿童是谁——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任何教育行动都受着教师的儿童哲学的干预。当前,儿童哲学的斗争还在持续,"乖孩子"的民间儿童哲学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从对"儿童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转向对"儿童是谁"的追问,重构我们的儿童哲学是教育事业的召唤。儿童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儿童属于童年,成年人读不懂他;儿童需要好教育,他需要在教育中实现自我。只有在儿童的世界、童年和教育活动中,我们才能完全搞懂"儿童是谁",才能重构一种崭新的儿童哲学。  相似文献   

18.
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理念的观照下,"教育的本质就是成全"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所理解和接受,成人之美也被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当作自己工作的终极追求和核心内容。可以说能否真正理解和实践成人之美,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准确把握其中"美"的内涵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转变思想用心去"成"。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这都是一个相互的、不能操之过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担负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任,而且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倡导者和主力军。在我们倡导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过程中,不能不承认多方面的客观原因是影响积极作用的障碍,毕竟我们的老师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和技术去研究、开发多媒体课件。教师们无论是要讲一节公开课,还是评优课、达标课,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每年的公开课、优质课累得我腰酸眼疼手发麻,数学科制完了还有语文科,语文科完了…  相似文献   

20.
在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正在不断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教师从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或加大劳动强度提高教学质量走向科学、高效教学的最好途径。然而毋庸讳言,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仍然有些像水与油一样分离着、隔阂着,存在着难以融合、顾此失彼的尴尬。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教科研管理,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