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艰难之旅的记忆──我的记者生活片断陈金松记者的职业充满风险,记者的工作充满艰辛.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称职的军事记者,应该有一种特殊的职业素养──不畏强暴,不怕艰辛,踩着困难和艰险前进。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个神圣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  相似文献   

2.
范玲 《记者摇篮》2005,(12):47-47
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其实记者并不是很轻松的职业,暂且不提“爬格子”的清苦.就是在写稿之前的采访阶段,就足以让许多人头疼。那么,采访需要怎样的技巧呢?采访时.记者应该把彼此的关系放在“朋友”的位置上.抱着一种真诚的态度,和他们探讨生活中、工作中最关心的话题,才能消除他们对自己的生疏、猜疑、不信任.使他们一吐为快。我们只有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人,用真诚、尊重、坦荡、智慧为自己的工作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3.
记得一位新闻前辈曾说过:记者要当“两广总督”,即要广泛结交朋友,广泛地搜集材料。我写中外著名科学家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旧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致使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早年不得不远涉重洋到海外漂泊和深造。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我数十年的记者生涯中都有幸结识并采访报道过他们的经历,有的写成新闻或通讯、特写,还有许多人曾为他们宣传,并单独为他们出书。以文会友,渐渐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我的良师和挚友。当年采访他们时的情景,时常在我的脑际浮现。回忆对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采访,总的体会是:和他们的交往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4.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许多岗位上专业地依靠文字或者语言谋生.不括值夜班的人填写“夜班日志”以及小学生写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总结”这种初等的功夫,单是终日里以堆砌文字为业,其从业者就不可胜计了。不说作家.我们说记者。而记者与作家是一样的,像初等的文字工作者那样,易于在摆弄文字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基于习惯以及惰性的投机取巧.值班时写一句“平安无事”.写总结时说“自己几个月以来加强学习,进步很大”。  相似文献   

5.
电子商务对许多人已不再陌生,虽然我们中许多人还没有亲身体验到电子商务的精彩,但“e-”已铺天盖地而来,似乎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电子商务已无懈可击。日前,记者走访了首都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陆首群教授。  相似文献   

6.
记者,在许多人眼里是一项神圣而荣耀的职业,常被人称作"无冕之王"。记者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唐朝中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者从一出现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传播信息、反映民情、记录各个时期重要事件及社会变化发展情况的重任。新时期要做好一  相似文献   

7.
(出警报声响)记者:听众朋友.听众朋友,我是记者李慧敏,我在辽宁大学门前向您做现场报道。今天是九月十八号,现在的时间是十点二十分整。您听到了吧,此时我市夜空响起震耳的警报声。六十四年前的这个时刻,日本军国主义炮击沈阳北大营,拉开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序幕。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这个时刻在全市十三个县区同时拉响一百五十个警报器,以告示人民.不忘“九·一八”。在警报拉响的时候,我看到.许多人推开了门窗,一些正在行驶的车辆缓缓地停下来,散步的、赶路的也停了下来;有些人相互议论着,还有些人凝视着夜空.大家…  相似文献   

8.
英国出版商如何面对多媒体本刊记者文依多媒体的发展如日中天,特别是CD-ROM。但英国许多出版商开始叫苦不喋,原因是他们许多人试图在多媒体的浪潮中发财却落了空,许多出版商都想在新的出版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事实上许多人是闭着眼睛走进市场,他们希望快速收益...  相似文献   

9.
李鹏 《今传媒》2005,(11S):41-45
中搜总裁兼CEO陈沛,这位年仅16岁就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天才”级人物,被许多人称之为中国搜索引擎第一人,他在国内第一个把人工智能结合到搜索技术里面,有人说他正隐隐成为第三代搜索引擎技术的领袖。陈沛更是对外放言:他已经准备好了去创造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另一个神话。他有什么绝招?许多人都在拭目以待。9月23日下午,陈沛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0.
记者。这个被“无冕之王”的虚拟光环笼罩着的职业,常常被许多人向往和羡慕着。但是。记者自身面临的危机、压力和伤害.他们在路上的艰辛、委屈和无奈,又有几个局外人能够体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2.
去年十一有二十九日,福州晚报记者顾伟因写批评报道住宅遭枪击。此事被中国记协评为一九九七年中国新闻界十件大事之一,中央各新闻单位也纷纷予以重点报道。顾伟同志撰文,披露其中内幕。1997年11月29日晚.福州晚报社宿舍内两声枪响震惊了新闻界,全国众多媒体展开了一场如何保护记者合法权益的讨论。我也因采访报道“老虎视”问题而家遭枪击,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知名的“打虎”人。我天生是个胆小的人说起“打虎”.许多人自然联想到《水游》中的勇士武松。面对武松,我自叹不如.因为我天生是个胆小的人。小时候被同学欺负了.手臂上划出…  相似文献   

13.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记者所制造的产品不仅影响到一个个体.而且还会影响到某个领域.某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所以,记者的职业意识,不仅决定着所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实、公正,并经受住客观的验证,而且能折射出记者的责任、品格、新闻敏感、价值取向判断。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老百姓把记者看成是“官”,并不是没有道理。一些“老大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大多数是有关部门领导不管事而造成的,老百姓失望了。于是,只有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以为当官的就怕记者,记者一来,什么“疑难杂症”都会迎刃而解。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官员,并未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间,“分内的事”也不去管或管不好。他们怕记者,怕曝光,最终是怕丢“乌纱帽”。在百姓的“非常信赖”和某些官员的“非常恐惧”之间,记者扮演的角色令人深…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至6月,我获得了第三届《财经》杂志奖学金的资助,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培训。该项目自1999年启动以来,迄今共资助全国各地媒体记者共30名,我是西北地区第一个获此机会的记者。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免费培训记者的奖学金项目。由别的媒体掏钱,到北大学习,这件事在当地新闻圈引起不小的震动,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人打趣说: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怎么让你抢到了?而我的回答是:“馅饼”掉在有准备者手中其实我关注这一项目已有两年了。去年初,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  相似文献   

16.
齐远  谢炎午 《今传媒》2004,(1):8-10
2003年大事连连,也灾难连连,国内的非典.国际的伊战.省内的洪水,对西安报业的记者都是严峻的考验.令人欣慰的是,西安的记者在这些考验面前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在向广大读者全方位地展示祖国的强盛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汗水和艰辛融入到读者的兴奋与喜悦当中。  相似文献   

17.
陈军 《新闻导刊》2006,(1):35-36
南振中在《记者的战略眼光中》一书中曾谈到: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同一所大学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后.最初三年的业务水平不相上下:三五年之后,差异开始显现;十年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差距。今天。对于处在激烈新闻竞争中的年轻记者.是不是深有同感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表现出来的“贫富差距”更加明显.周期也更短.一两年开始产生差距。三五年后能力悬殊,让不少年轻记者困惑不已.  相似文献   

18.
杨升 《记者摇篮》2005,(8):21-21
在新闻各种体裁中,是包括报告文学的。但是,在记者队伍中,采写报告文学的却很少。笔者多次与新闻界朋友议论报告文学,发现许多人对报告文学谈而生畏、望而却步,不愿意甚至不敢采写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9.
赵建科 《新闻窗》2005,(5):58-58
新闻界的许多人在少年时代都做过绚丽的文学梦,渴望有一天成为世人仰慕的作家。当上新闻记者后,他们当中仍有许多人热衷于文学创作,作品涉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剧本等,涌现出不少作家型(文学型)记者,有一些成为蜚声文坛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从清华大学到多伦多,45名来自中国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大会全球记者高层培训班学员,接受了紧张而有效的专业培训,他们从科学家、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专家、资深记者身上学到了公共卫生的最新知识和报道经验.并立即投入到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的新闻报道中。他们精彩的表现说明.记者教记者(J2J)将成为一种专业记者培训的新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