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崇岳 《寻根》2006,(3):21-26
建立过辽朝的契丹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其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鲜卑人,至元魏时,这支少数民族自号契丹.尽管这一民族因与其他民族融合而不复存在,也有学者说如今的达斡尔族就是契丹族的遗胤,但达斡尔族与契丹族毕竟不能划等号.一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社会风俗,已经湮没无闻的契丹人有什么样的社会风俗,至今仍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击鞠演变成贝阔的原因及达斡尔贝阔演变等问题进行历史考察,主要结论为:契丹是达斡尔族的先人,契丹人受到当时唐宋时期步打球、步击的启发以及北迁避难所处的特殊环境是达斡尔贝阔形成的主要原因;贝阔产生以来就成为达斡尔族最普及最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并作为达斡尔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为现代曲棍球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小文 《寻根》2014,(4):123-127
<正>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等地区,现人口约十三万。达斡尔族历史悠久,但保留下来的民族文献相对较少,家族史方面的文献就更是稀见。然而,民国时期却有人编纂出一部丛书形式的达斡尔族家谱——《黑水郭氏家乘》,其谱体例奇特,内容丰富,堪称达斡尔族家谱之珍品。  相似文献   

4.
王鹤鸣 《寻根》2015,(3):119-124
达斡尔族的家谱文化,见诸文字记载的,尽管只有四百年历史,却经历了用满文书写麻纸谱单提升到以汉文编撰历史图籍的发展过程。一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文明古老、勤劳勇敢的民族。达斡尔族世居黑龙江中游北岸奥列斯莫日登广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探秘─-蒙古萨满文化与印第安萨满文化比较研究何一兵[美国]玛格丽特·甘娜萨满是一种原始宗教,在蒙古人中又称为"博"。历史上,萨满在蒙古人和印地安人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是他们各自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早的形式,是产...  相似文献   

6.
胡晓烨 《寻根》2022,(1):54-60
丧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墓葬是丧葬文化外显和考古出土文物的重要场域.以简牍为主要载体的遣策,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以物质和精神层面送别亡人的丧葬仪式,起着沟通人间与冥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龙安村各族移民分工合作共同建设坝子社会及族际通婚表现出从接触到认可乃至互嵌的族际关系发展过程,形成民族互嵌型的社会结构。日常生活中,各民族在民间信仰多样性的基础上保持着以敬天法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信仰,家家户户都传承着孝道、友爱、互助等良好家风。同时,各族群众自觉维护边境家乡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呈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共享的价值和共通的感情增强了民族互嵌的心理意识。在龙安村的具体场域中,民族互嵌不仅是各民族聚居在同一空间,而且是生活相近、文化相美以及思想相和。龙安村边境民族互嵌交融的个案表明,民族互嵌型社会是在民族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往合作而形成的社会有机团结,建构民族互嵌型社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合理性的社会结构,培育互嵌型心理意识则是合法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按照我们的文艺理论对于文学艺术涵义的界定:文学是人学,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艺术家要深人生活、学习社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我们的立场无疑是人的立场和社会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王泉根 《寻根》2012,(3):120-122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简论儒家伦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礼”与传统建筑中的等级现象“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 ,后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 ,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儒家伦理把建立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看成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 ,“贵贱无序 ,何以为国 ?”因此 ,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都要纳入“礼”的制约之中 ,建筑作为起居生活和诸多礼仪活动的物质场所 ,理所当然要发挥“养德、辨轻重” ,从而维护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以礼制形态表现出的一整套古…  相似文献   

11.
正仪式是罗曼·罗兰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12)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叙事表现。它从人物的世俗行为到传统心理,从社会的价值观念到风俗习惯,呈现出整个社会的信仰与风貌,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差异。仪式不仅贯穿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也呈现出19世纪初期,即法国进入资本主义极速发展时期,布尔乔亚与贫苦百姓之间不可调和的深刻矛盾。但问题在于,经济条件的巨大差异并不意味着仪式、信仰等也要与阶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汉字,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是以描绘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创制。人是活动的主体,人形则是文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形不仅可以用来描绘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也可以具有抽象的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郭肖蕾 《寻根》2009,(2):64-68
庙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生活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与传统社会中人民的经济、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至今仍长盛不衰。各地庙会,一般是在各种节日和各种神的所谓“诞日”举行,在农村还要加上春秋社戏的习俗。除了演戏,奉神像出巡是庙会另一项吸引人的活动,既是为了酬神祈福,又可以满足百姓放松身心、调剂生活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4.
骂街:乡土社会的另类仪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应峰 《寻根》2009,(3):100-103
中国乡土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骂街”在被视为陋习而大加鞭挞的同时,其中是否也有着某些功能?甚至“骂街”能否被视为一种仪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又如何来证明其合理性?本文通过对一个鲁北村庄的调查,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100多年以前的漫瀚调,是准格尔旗一带蒙汉两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共同培育浇灌的艺术之花。经过100多年的实践,漫瀚调被世人公认为是蒙汉人民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是两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艺术精华和独特歌种,这在全国其它地方和其它民族,甚至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国家文化部专门命名准格尔旗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  相似文献   

17.
正唐代,中原与西域文化交往频繁,这可以通过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商人、僧侣、留学生和使臣凸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胡人选择在长安定居,并逐渐将其生活方式融入唐代社会之中。这其中,由胡族商人发起的,将胡姬与酒肆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吸引着当时无数的文人骚客或达官显贵为之折腰。"胡",在中国古代最早是指北方和西方以游  相似文献   

18.
<正>礼,从发生学上讲起源于人类早期宗教祭祀行为,人们把一系列祭祀的形式赋予特定的观念内涵并不断重复,从而成为仪式习惯。随着社会发展,宗教生活仪式习惯逐渐向社会生活渗透,成为社会化的控制力量,仪式中的不同角色规定,成为社会等级的标记,最终升格为社会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象征形式。礼在周人手里发生了质的变化,礼的功能就在于实施人文教化,将政治、道德和人情,乃至法治相结合,以一套象征  相似文献   

19.
王守谦 《寻根》2006,(1):119-123
河南南阳彭氏分为邓州与镇平两支。按照彭氏族谱的记载,彭氏族人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邓县(今邓州市)的。清康熙年间,该族成员彭师抟曾入朝为官,并被延聘为皇四予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业师。后来家族败落,该族后人彭链携其四个儿子到邻县镇平七里庄重新落户,从而形成了镇平彭氏的四个支系(俗称“四门”)。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动中,邓县彭氏渐渐不为人知,而镇平彭氏则因为彭禹廷和彭雪枫的政治作为而名噪宛西。  相似文献   

20.
曾光 《世界文化》2008,(8):51-51
面具在地球上每一块大陆的文明中都曾出现过。它帮助人们沟通了现实与精神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南部,绘制于公元前四千年的岩石画中已显示出人们使用面具的情景。时隔数千年的今天,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人,依然在使用着面具,但必须说明的是,不论是陈列在博物馆中作为艺术品向人们展示的面具,还是被锁在收藏家柜子中的面具,对于非洲人来说都早已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仪式,没有佩带者,面具就不能显示出神灵所赋予它的魔力,也就没有了任何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