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颜 《华夏文化》2005,(3):19-21
占梦是传统的术数内容之一,是古人解释梦象吉凶的一种占卜之术,因而学界把解梦之类的著作统统归入术数类。在术数中占梦可能是最丰富的一种。据《周礼·春官》记载,在周代时已设有专门负责占梦的官员。此书还将梦分为六种类型,即正梦、噩梦、思梦、寤梦、喜梦与惧梦。《汉书·艺文志》说:“众占非一,而梦为大”。可见古人对占梦的重视程度。从西汉至南北朝以来,有关占梦之类的作品不断涌现,至唐代时已经非常丰富了,仅正史的《艺文志》中就著录了不少此类著作。然而流传至今的唐代占梦著作非常稀见,而敦煌文献中却有比较丰富的庋藏,从而使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对梦的理解和占卜何满子古典心理学认为,梦是从生理现象中最早分裂出来的心理现象之一。焚的下意识性,它的如同植物神经一祥地不受意识自主控制的奇妙作用,使现代科学家至令也未能彻底究明其机制;最灵敏的电波仪也只能测出它的运作形式,而无法昱示梦象内容。...  相似文献   

3.
范曾 《中国文化》2006,(1):1-14
由周成王時青銅器之“宅玆中或”(《何尊銘文解釋》)銘文,知“中國”一詞最晚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已然出現,末是國家之名稱,居於中而別於四夷而已。彼時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周朝,對周邊的民族,一般取鄙夷下屑的視角,往往取名下恭,若獫狁、鬼方等等。從那時起,周已是名符其實的國家,而周  相似文献   

4.
王泉根 《寻根》2011,(4):115-117
人之取名,根于心意,沿于习尚,因时变迁。夏商时代崇拜太阳神,故有以十干取名的“日名”法。夏、商以降,时移世迁,周之文化,烂焉可观。至周,取名就开始复杂起来,甲乙丙丁之类,巳极少取作人名。据(《左传·桓公六年》鲁大夫申蠕研究,周时取名有以下五条原则。  相似文献   

5.
洪咏梅 《寻根》2009,(5):43-44
抓周,又称“试周”、“试儿”、“周晬”或“试晬”,是古代民间较为盛行的一种习俗,即在小孩满一周岁时,大人将日常用品摆放在孩子的面前,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由其任意抓取,并根据最先抓到的物品来预测他将来的前途和兴趣。这一习俗至今在我国许多省区仍很流行。  相似文献   

6.
说“Biao”     
采诗 《寻根》2014,(5):107-109
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收了“biao”字,甚让我高兴。biao(biao,biao):许多马奔跑的样子。“biao”字,多为人名用字。对于解决21世纪社会难题——同姓名众多而带来的诸多不便,的确是件好事。中国姓名文化,是世界姓名文化史中最发达、最深邃、最丰富而且最辉煌的,陈寅恪与吴宓先生,早在1919年讨论此论题时,就赞赏而肯定过。早在公元前706年,鲁桓公刚刚有了儿子,就特地向懂得取名礼仪的鲁国大夫申编请教如何给儿子取名。申编从容地告诉鲁桓公许多取名的规则与忌讳,其中之一就是“假”的取名方法,即假借万物的名字给孩子取名。  相似文献   

7.
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子 《华夏文化》2002,(4):11-12
“王若曰”是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常常被译为“王如此说”或“王是这样说的”,或者认为“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但笔者认为“王若曰”是一种固定格式,它的出现一定是涉及到王朝大事。“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  相似文献   

8.
杜晓波 《寻根》2008,(4):78-83
带木取名是宋代以来流行于浙江中部地区的村落取名习俗。木字陈姓村落有谚云:“有木系吾族,无木系吾仆”、“有木便是陈”,可见这一村庄命名方式是非常普及的。在地域上,以木人名的地方遍及东阳、义乌、永康、磐安、缙云、天台等县市,影响到仙居、浦江、兰溪、武义、诸暨等县市,甚至远及杭州湾畔的上虞市崧厦。  相似文献   

9.
试释金文中的"王若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曰”是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常常被译为“王如此说”或“王是这样说的”,或者认为“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但笔者认为“王若曰”是一种固定格式,它的出现一定是涉及到王朝大事。“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在君权神授的社会里,统治者的一言一行,当然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而人们的一举一动必然听命于天,“王若曰”自然是统治者转述所谓的天帝旨意,以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竹文化小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在中国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竹不仅仅是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工具或用具,而且渗透到宗教、艺术、伦理等各个领域,传导与表现着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1.
英国伊顿公学是全球闻名的贵族学校。亨利六世国王于1440年创办时,取名“公学”,是为了显示教育机会均等,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学生仍可入学。今天的伊顿公学已是私立学校,每年学费非常昂贵。学生几乎全是血统高贵的王公贵族或名门望族的子弟,为品学特优的学生颁发奖学金是极个别的。但是,暴发户家庭的花花公子、纨绔子弟,即使家长愿交数倍多的学费也休想入学。查尔斯王储及其与戴安娜王妃所生的两个儿子——威廉王子与哈里王子,都曾先后在此就读。伊顿公学堪称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  相似文献   

12.
李莉 《华夏文化》2012,(2):34-36
“对待”一词,常见于易家书籍。“阴阳对待”的概念,是指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朱熹对此有过解释,他说:“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阴爻,又有阳爻相间错,则为文。若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如何得有文?”(《语类》卷七十六《易》十二《系辞》下,林学履问周易时所记)此处的“两物”是指阴阳两物。朱熹认为阴阳相对,又同时并立,  相似文献   

13.
过去现在,戏梦人生的交织叠加影片《如果·爱》的情节包含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05年的上海,讲述孙纳、聂文和林见东出演一部歌舞片的始末;第二部分是歌舞片的剧情——20世纪30年代,孙纳饰演失忆少女小雨,马戏团的班主为留下她,编织了一段美丽的爱情记忆,而小雨以前的恋人也试图用回忆唤醒并重新拥有她,属于戏中戏;第三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北京,林见东与孙纳共度一段美好时光。这3个部分交织在3个人的生活中,过去与现在、戏梦与人生,对他们来说已难分清。“过去”的浪漫或伤痛场景常侵入“现在”,而“现在”的孤独与痛楚又需要…  相似文献   

14.
姚诗聪 《寻根》2023,(1):52-56
<正>唐传奇小说《三梦记》,顾名思义是指小说中所言及的“三梦”。全篇记事简明,开篇即直言,“人之梦”是小说的叙事核心,作者白行简以“异于常者”为取材准则,为人们讲述了三个分属不同类型的异常之梦的故事。其一为刘幽求远出夜归,途经寺院外,见其妻与十余人在寺中宴饮,掷瓦击之,忽不见。急归家,其妻自述梦中被瓦击醒,这属于“彼有所梦而此遇之者”,写的是梦境连接现实。其二为白行简、  相似文献   

15.
兴趣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前夕,以“世界同梦·中国艺术贺奥运”为题,《杜大恺、王家新、周昌新联合艺术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  相似文献   

16.
河南夏、商考古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安金槐夏、商、周三代中,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区域,多认为是在以豫西的中岳嵩山为中心及其周围的伊、洛河流域和颖、汝河上中游一带。如“禹都阳城”或“禹居阳城”的阳城地望是在登封市境内,“禹居阳翟”的阳翟地望是在禹州市境内,“...  相似文献   

17.
各级政府和部门通过项目推动挂层群众文化的发展,但项目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一直是个难题,不容回避的是,群众的个性化“文化梦”需要草身定做。对此,笔者想到浙江推出的“文化定制”。“文化订制”足对文化惠民项目的一种流样化设计,通过自主申报项目、专家评审指导、跟踪项目服务、打造内涵品牌,为基层群众提供精准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新年伊始,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为题,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组织精干队伍,精选剧目,奔赴四川、河北、海南、贵州…为基层群众送去芭蕾、话剧和音乐会等节目;讲述百姓故事,刻画最美人物,颂扬道德模范,展示美好前景…..将节日的问候以丰富的文化活动结合“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生动地展示民众寻梦的理想和追梦的精神,将一曲“中国梦”大合唱演绎得壮丽雄阔。  相似文献   

19.
王宏剑这幅油画取名《天下黄河》,颇为耐人寻味。就字面推敲,似有又重涵义。“天下”二字若以动词“倾泻”解,是引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若按名词解释,则有“天下皆黄河土地”之意。  相似文献   

20.
獾狗篇     
“獾”,或写作“獾”,似狗而矮,有利齿锐爪,穴居,昼伏夜出,食农作物,是一种害兽。獾油可治汤伤,皮可作褥子,肉古代认为是美味(《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灸”)。不过我曾尝过,并不好吃。(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