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训诂的诸多内容中,词义的训释是重点,这部分释义为训诂释义。它是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词语的一种语言活动。训诂释义以训条为研究对象,由被训释项和训释项组成。它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训诂释义并不是训诂方法。训诂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词义、字义的探求和研究,训诂释义只是从各个角度、或详或略地表述词的意义和内容。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定性研究作为训诂方法之一的“类比”,分别从“训诂类比法的意义和性质”、“训诂类比法的理论依据”、“训诂类比法的运用条例”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讨论了训诂 类比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训诂类比法是一种外向型的训诂方法,它观察与研究的重点是训释对象所处的周边环境,以上释对象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训诂类比法的理论依据是语言文字的社会性及系统性;训诂类比法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的主要素材类型有连文、对文、互见、同例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训诂理论为正确理解语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能指导今日的语教学实践。因此,训诂与中学语教学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训诂理论与实践也为中学语教学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如果我们能将传统的训诂条例和训诂方式灵活地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中学语教师还可以利用训诂知识弥补现行中学语课本注释中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言的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诂态度。具备一定的训诂意识,在阅读和教学言时,可避免容易出现的迷信教材、忘生义、以今律古等毛病。中学语教师至少应具备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和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意识。训诂原则与训诂方法须综合运用,融汇贯通,才称得上具备了训诂意识。  相似文献   

5.
传统训诂材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凝聚着历代学者的训诂经验和学术成果,体现了语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仅为打开古代文献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而且对于古代汉语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应用价值。古代汉语教材文选中的注释植根于传统训诂材料,并有所改造和发展,因而在文选教学中有必要针对具体语言现象,运用训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代相关的各类训诂材料加以鉴别,比较古今训释的异同得失,从而发现问题,穷原竟委,揭示语言的事实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靖康缃素杂记》为宋人黄朝英所作,是宋代笔记中的重要著作,它蕴含着丰富的训诂材料。本文从训诂术语、训诂内容、训诂方法和特点及训诂的不足的角度对此作了初步探讨,以发掘它的训诂价值,从而引起学者对宋元笔记中训诂材料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训诂术语,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并用具体的数据和例句加以说明。其中,释义术语在两书中频繁出现,注音术语在《说文》中出现的次数更多,而辞例术语在两部原书中都较少使用,多出现在与其相关的注疏中。《说文》中的训诂术语在《尔雅》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8.
《广雅·释诂》疏证以声音通训诂发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以声音通训诂在中国训诂学史上源远流长。在古代典籍中,在《说文》、《释名》等训诂专书中,在各种传注中,以声音通训诂的现象所在多有,不胜枚举。但是清代以前的学者们,或者未能自觉地以这种方法贯彻始终,或者因为受到古音韵学研究水平的局限,未能正确运用这种方法,不免时有失误。  相似文献   

9.
叶慧琼 《现代语文》2009,(6):143-145
颜师古的<汉书注>没有专门的理论来系联或论述同源词.它在训诂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运用声训系联了部分同源词.本文通过<汉书注>中解释字、词,破通假,贯通异文或古今字这三个训诂条例分析了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的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诂态度。具备一定的训诂意识,在阅读和教学文言文时,可避免容易出现的迷信教材、忘文生义、以今律古等毛病。中学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和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意识。训诂原则与训诂方法须综合运用,融汇贯通,才称得上具备了训诂意识。  相似文献   

11.
比较汇证训诂方法是在训诂实践的长河中发生、发展、完善起来的训诂方法。它体现了训诂学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上的新成果。实践证明,它适用于对语言进行历史的、客观的、系统的研究。在现代它已取得了和传统的训诂方法并立的地位,并将由于能与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相适应而在历史语言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它的研究总结尚需继续深入,应该在训诂实践中和教学上予以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引文索引是一种新颖的文献检索工具。它具有检索文献范围广,不受学科类别限制,可追溯性等特点、最能适应历史教学研究对史料收集的要求,高校历史专业师生应重视引文索引的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徐复先生兼综章、黄。克绍师裘,完成了“经验训诂学”向“理论训诂学”的转化,成为章、黄之后的一代训诂学大师。其训诂学说包括七个方面:全凭语言事实材料得出结论,以声音阐明训诂,以上古音通训诂,借文法求训诂,视校勘为训诂的首要环节,发展并运用王国雏的二重证据法,从训诂学向词汇学过渡。  相似文献   

14.
目录是指按一定次序开列出来以供查考的内容索引,每一册历史教科书前都有目录。从表面看,它是按一定次序介绍本册书的章节名称,平时,我们也只习惯应用历史教材目录的索引功能。其实,目录是极为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理清历史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抓住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通过分析目录,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换言之,抓住了目录,就抓住了历史知识的主干。抓住了教学与复习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字、声韵、训诂研究相结合 ;训诂中注意研究方言、俗语词 ;训诂中注意研究民习、民俗 ;训诂中注意语言的时代性 ;训诂注意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训诂注意考古的新发现 ;训诂注意校勘和训诂注意版本等八个方面 ,论述徐复的训诂学思想 ,对徐复的训诂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训诂学通论书在论及训诂方法时,大多限于讨论形训法、声训法、义训法等传统公认的条例。但是实际的训诂操作中,还有许多种普遍使用并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值得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之逐步规范化、系统化,成为符合科学精神,又切于实用的训诂手段。本文将要讨论的引据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一般说来,引据法的应用范围是不限于训诂的,但我们只讨论它在训诂中的应用,对其它方面的运用则暂不论列。本文所称之引据法,皆特指训诂方法之引据。下文逐层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义训是传统的三大训诂方法之一。它在传统训诂学中虽和形训、音训并列,却无疑占据着中心地位,因为训诂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和解释语词的意义、探究其因果渊源、说明其孳生流变,训诂始终都是以语义为中心进行的。意义是语词的内容,文字和声音是语义的形式。运用形训,是从分析文字形体(或云语言的书面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称作“因形索义”;运用声训,是从探究语音关系(或云语言的口头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又称作“因声索义”,两者的最终落足点都是弄清语义。可见义训作为直接从词义本身的运动规律来探究词义的方法就更是训诂的主体方法了。黄季刚先生把传统训诂归为四类:一曰“本有之训诂”,即探究词的本义;一曰“后起之训诂”,即探究词的引申义和转化义;一曰“独立之训诂”或“说字之训诂”,即探究一个个语词的各种义项之间的关系;一曰“隶属之训诂”,即探究置身于语文之中的具体语词的具体意义。其中包括了形训、声训、义训三大方法,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意思。这也表明:三大方法事实上是不能绝对割裂开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对传统训诂方法的研究一般多注重“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而对“因求义”较少论及。其实,“因求义”是历代训诂家常用的一种重要训诂方法,它注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区分与确定词义。段玉裁在《说解字注》中多次提到这种训诂方法,认为它在区别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同义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段注中有关“因求义”的大量语言事实与以《说》释义与《诗经》毛传为代表的训诂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因求义”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思想前继孔孟之余绪,后开儒家之新风,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我国的训诂学史上,《荀子》也同样具有开创之功。本文对《荀子》正文训诂进行了探讨,它在训诂内容、方法和术语方面都为训诂学的日臻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文训诂是文献本身所舍有的解释形式,在训诂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从训诂用语、训诂方法和训诂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尸子》正文中的训诂特点,总结规则.阐明条例,探求《尸子》正文训诂对训诂学的发展完善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