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战略背景:国际舆论转向,世界传媒变革当今世界,由国力相差悬殊的国家为主体形成的世界力量结构,必然使在此影响下的世界传播模式呈现出发达国家主导和发展中国家附属的倾斜态势。长期以来,世界上大部分媒介资源和媒体资本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通过对大型跨国媒体集团的控制,实现推销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意图,而话语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则在国际传播秩序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弱势地位,面临着形象被误读、文化被入侵、信息安全等诸多问题。因此,国际信息传播呈现出从强到弱、从中心到边缘、从西方到东方的不平衡特征。国际传播以顺流性为主,也有逆流性交织于其中。尽管信息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但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始终是发展中国家不懈的追求。特别是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的崛起昭示着世界力量结构的变化,国际舆论格局的重心逐渐由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话语秩序也由传统的“二元对立”向“多元互动”转变。  相似文献   

2.
肖明超 《职业圈》2012,(25):58-59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一个品牌到底使用什么样的营销手段,才能够永葆青春?在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当草根消费者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发表评论,甚至开始对品牌采取娱乐化的手段传播信息的时候,品牌又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3.
当前,数字文化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首先,数字技术重塑传播主体观念,再造主体实践模式;其次,数字平台与民族国家的互动定义国际传播新边界;再次,数字文化在失序与重构之间衍生国际信息流动新秩序。面对控制和博弈的数字风险,国际社会产生对数字技术的人文性反思,并延伸出数字文化抵抗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数字公域传播秩序”概念,以此指向数字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多维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数字科技变革和传播格局演化的新态势下,文化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趋复杂深入。全球传播格局的“多极”转向和全球性的数字消费文化生态为我国数字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获得全球受众的认同和亲近。同时,全球用户对多种媒体信息形态的需求也为我国依托数字技术所形成的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赛道,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5.
文化霸权,一般是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指西方国家依仗自己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网络传播中的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并且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跨文化性等特征更容易加剧文化扩张。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于网络媒介所推行的文化霸权能够产生更深、更广的影响和效果。网络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就其影响来说,从宏观上讲,颠覆了网络伦理,破坏了文化多元性,破坏了公正公平的世界信息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6.
周均 《对外大传播》2014,(12):35-37
正所谓"软传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所讲,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由"硬"至"软":军队形象国际传播的转型趋势1.大道之行:新媒体语境提供了发挥空间在传统媒体语境下,拥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做后盾的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信息传播主体,而传播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被动地成为信息传播的弱势群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全球势力范围争夺过程中,西方国家充分运用不同传播手段配合实现国家战略目的。从20世纪初到1970年前后,西方战略传播主要以服务于战争目的的“宣传技巧”理论为指导。从20世纪70年代到冷战结束,西方战略传播主要以服务于对目标国家实现“去主权化”目的的“非暴力运动”理论为指导。冷战结束后,西方战略传播主要以服务于维持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体系的“软实力”理论为指导。总体来看,每一种新理论都脱胎于旧理论,并根据当时西方政治经济发展乃至建立和维护霸权需要进行了全面升级。新时期,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过程中,中国国际传播工作者不能仅与传播学理论对话,更需要准确把握中国国家战略需要和国家能力边界,最终提出更加科学、更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发展,正在加快传播全球化的进程,国际信息传播和国际舆论斗争也变得日益激烈。这一新的态势,对中国的外宣工作既构成严峻的挑战,又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中国的外宣媒体,在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传播理念和经验,努力提高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日常对外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中,尤其应该重视议程设置在影响国际舆论以及塑造国家形象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2021年4月28日,欧盟对外行动署发布《涉新冠肺炎疫情“虚假新闻”评估报告》,批评以中国和俄罗斯国际传播媒体为主的传播主体在疫情话题上释放“虚假信息”,“误导”国际舆论。然而,报告指出的所谓“虚假信息”并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欧盟对疫情下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舆论影响力与议题设置力分析增强的警惕与担忧。《评估报告》实际体现出中西在涉疫情重要话题上的信息竞争与话语争夺,其本身也可以视作西方对华舆论信息战的一部分。基于此,中国媒体应对国际疫情信息竞争时,应进一步聚焦热点,降低和弥补信息赤字;站稳立场设置议题,跳出西方叙事框架;提高舆情响应速度,增强舆论斗争技巧;刚柔并济共情传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联合各界更多力量,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0.
以发布中国主题内容的“网红”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网红”内容传播力指数评估模型,摸排境外网络平台“网红”传播内容生态,发现当前内容框架由生活体验、观念探讨、视频节目和推荐好物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经评估与境外受众收视需求相适配。对比分析2019年和2020年数据可知,“网红”传播模式凭借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数字文化的经济业态、强调受众反馈的内容生产流程,激发民间文化传播活力,推动国际传播方法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移动互联网推动的媒介化社会中,以数字社会为基础的数字化传播和交往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从交往传播实践来说,交往取代内容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从参与者来说,国际传播主体从人扩展到物,从主体间性扩展到多元间性。从运转逻辑来看,以宏观主体为代表的主体体系逻辑逆转为以社交化平台微观主体合法性为基础的微观主体体系逻辑。上述变革对数字时代国际传播提出新的要求:在以人为参与者主体方面,提升媒介素养前提下需要加强多元涉中国微观主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可见度;在以物为参与者客体方面,应加强物联网视野下国际传播研究、物维度视野下的地方和城市国际传播研究、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人与物的相互形塑维度研究、微观客体国际传播伦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5G引领的先进技术综合应用和商用的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传播也呈现了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发展趋势。全球网络传播环境、参与主体、信息采集方式、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形态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5G时代的全球传播应结合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调整传播思路,积极应用“5G+”技术,加强各国间技术信任,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要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传媒技术环境下,创新国际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展新型国际传播,从而更快速、更全面地实现我国国际传播全媒体发展,布局全媒体传播蓝图,更好地塑造“全球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有计算与情感两个分析维度: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给国际传播中的精准传播、精确营销、用户画像、舆论分析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大数据计算出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内容;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深对于国际传播目标用户的了解,使个人化传播成为可能,从而给传播内容“情感赋能”,让不同的用户产生独特的情感连接与个人化的情感依赖,给“情感传播”提供策略支持。本研究综合对两个维度和国际传播多元主体的认知和分析,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整合营销传播背景下,如何应用色彩营销手段,传播统一的企业形象,帮助企业实现营销目标.介绍了色彩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作用,如何制定整合的色彩传播方案,以及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绿色营销是一种新型营销观念与营销策略,指的是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 绿色营销的重要价值 在现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绿色营销作为崭新的营销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经济水平越低,社会进步步伐越慢,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就处于较低层次,反之,人们的消费水平则处于较高水准,这也是符合哲学规律的.当人们最起码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他们就会要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对生活环境和绿色产品的需求也就愈加强烈.  相似文献   

16.
即时信息、电子邮件、BBS、SMN、网络视频、论坛、在线广播、手机等可以方便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双向沟通的新媒体,还有以博客、播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形式的新媒体,改变了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对企业整合营销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媒体环境中.新媒体是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重要工具,企业整合营销传播也离不开新媒体.两者为“鱼与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跨国平台日益嵌入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平台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新趋势,这一趋势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在全球治理平台化转型背景下,我国国际传播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底层价值;建构各类传播资源充分涌流与平台潜在风险防范之间保持平衡的规制体系;通过培育源于中国的全球化平台实现国际话语权的平衡。基于这一战略框架,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应当以“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手段为国际争端的讨论与解决提供公共空间;以贴近境外用户的话语,通过多频道网络(文中简称MCN)运行逻辑讲好中国故事;最终通过有效运用数据这一平台化的核心资源提升国际传媒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政治信息内容庞大,参与者与受众者人数众多,影响广泛。在国内外,其政治信息传播的质量和结果均表现良好。美国政治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主体和平台多样化,各种传播主体和平台各有不同的功能,同时又相互补充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运行系统。美国的主流政治意识由多元主体参与、自下而上形成为主。在各种主体中,美国联邦政府处于最主动、最积极的地位,是政治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并不能自上而下规定主流政治意识。这种态势既制约了美国联邦政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行动能力,又赋予了美国联邦政府强大的灵活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9.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20.
李南 《职业圈》2014,(9):81-81
一、引言 人们都记得中国这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为何酒馆只要“酒香”,即使“巷子再深”,也有人知道呢?在古代,基本没有什么传播媒体可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人们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酒香”的“口碑”由此而来。结合今日市场营销研究,美国“蜂鸣营销”的创始人伊曼纽尔·罗森认为:“口碑是关于品牌的所有评述,是关于某个特定产品、服务或公司的所有的人们口头交流的总和。”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也曾提到过:“口碑传播是可信的。口碑传播是消费者对消费者唯一的促销方法,一个忠诚满意的顾客吹捧与你有关的生意是每个企业的梦想,因为他们的力量大于各类广告的宣传。”细细琢磨中国这句古话与营销领域专家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更深层的内涵,其实,这种结合传统与创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口碑营销”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本文结合口碑营销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