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一浮的新儒学思想主要由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构成。在文化方面,提出“六艺论”,认为在所有的学术中,惟有儒学真正圆满地体现和代表了人类学术和文化的根本目的和方向,其他学术不过儒家六艺的流失而已。故此他主张以儒家六艺赅摄一切学术,其中包括西学。在哲学方面,提出“义理名相论”,于本体论主张理气一元,心性一元,于认识论主张知行合一,性修不二。马一浮是民国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一生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地为阐发儒学精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其新儒学思想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学评诂邵汉明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文化思潮。它产生于五四时期。50年代以后,大陆奉行马克思主义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现代新儒学失去应有的生存土壤和市场,它的中心便从中国大陆转移一了港台和海外。几十年来,经过新儒家学者们的苦...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思想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儒学自孔子创立,两千年来不仅发展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根基,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学深刻地根植于我们脚下生生不息的土地,成为中华儿女世代绵延的思想印记。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当下和未来的振兴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后现代状态下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与传统的关系;第二部分涉及“后儒学价值”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东亚现代性”中所起的作用;第三部分论述儒家传统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在后现代状态下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探讨了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儒学传统的重建与宗教原教旨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溯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历程,对这一时期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具体而言,在重新审视新儒学的发展脉络、深入思考新儒学的学理建构、新儒学与多元思潮的会通、新儒学与当代中国及世界的关联等四个论域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近20年来新儒学研究的新内涵,拓展出诸多新议题与新理念,也创新了新儒学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学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对西方现代文化提出了颇为严厉的批评,表现出了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基本背景、力图成就一个更为合理的现代性的理论意向。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理论意旨,是力图对反于相对主义、平面化和碎片化,以深度整合的方式将作为人类文化之基本形态的宗教、哲学、科学乃至艺术在精神归趋上统贯为一,使之收归于“仁心”。就处理宗教、哲学与科学之整体关系的基本取向而言,后现代主义与新儒家可以说是代表了面对一个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所可能有的两种正反相对的基本选择。如何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一条“从容中道”,以寻求人类更健康、合理的存在方式,值得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7.
儒家源于远古王宫中司徒官职,儒学源于远古"天下统一的道术",这个历史渊源使儒家和儒学先天就具备了"经世致用"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这也是儒学区别于古代其他学派的主要标志。儒学经过长时期的激荡和升华,最终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思想主流,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底色和基调,同时揭示了儒学源于朝廷也必然回归朝廷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两千多年来 ,中国儒学一步步走向世界。秦汉时 ,经学博士将四书五经传到东亚南亚 ;唐宋时 ,朝鲜、日本诸国通过留学生获取儒经 ;明清之际 ,欧洲传教士西译出版儒学著作 ;2 0世纪以后 ,新儒家们在海外传经布道。可以预言 :走向世界的儒家文明 ,将是未来人类最耀眼的星空之一。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先生以理论系统之建构为标准,将儒学区分为先秦儒学、宋明新儒学以及当代的新儒学。当代新儒家则以三统之建构为主,此即道统、政统及学统,尤其是开出知性主体及民主建国更为重心所在。当牟先生过世之后,新儒学已迈入后儒学的时代。后儒学重点并不在对儒学本身系统的重构,而是以儒学的角度响应时代的问题以充分展现儒学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拜科学技术进步之赐,人类文明已有异质性、跳跃性发展。新时代的文明已不再只是量的差别而在根本性质上便已不同。此中,全球化趋势及其衍生的问题将是后儒学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所在。无论是环境生态、文化冲突、贸易平衡以至于国际关系,无一不是在全球化的场景中展开。因此,后儒学首先便要以全球化趋势及其问题为核心,由是而逐步建构一相应的理论系统,完整掌握21世纪的发展,同时也在这样的发展中恢复儒学的实践力与时代性。此中,我们遭遇到的主要问题,便是跨领域整合的能力如何建立。儒学研究者往往限在人文学科,尤其文史哲的领域,如何能有效使儒学亦进入其它社会及自然科学而产生整合效果,应当是后儒学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儒家的渊源流变入手,区别了儒家、儒学、儒教三个概念.从政治文化、伦理、学术三个层面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健将与儒家、儒学、儒教(孔教)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新文化运动反对孔教,反对强化儒学意识形态,这是其对历史的一大贡献.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伦理的排拒,对"礼教"的批判,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缺失的一面,其缺失主要是在对儒家伦理蕴含的超时代性、超阶级性的合理内核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在学术层面能将孔子与后来的儒学、儒教区别开来,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文化成就作平实的评估.本文认为传统与现代可以沟通,但反传统毕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任何具有文化价值的思想学说,它的恒在意义只有在时代之镜的折射下才会发放出它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三纲尊卑、“差等之爱”三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儒家的价值主张,但事实上,无论从命题本身的形式来看,还是从历代大儒的理解来看,它们都只是儒家所认定的社会事实,而儒家在这三个方面的真正主张分别在于且完全在于“由之而自知”、“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尤其是“君仁父慈夫义”)和“扩而充之”。通过这些主张,儒家希望能够达成三种理想状况:自我启蒙但随处可安、上下有别但情意交通、亲疏有别但仁爱无疆。儒家在以上三个议题上的论述是全面、平正且极具理论和现实价值的,而贯穿其中的事实认定和价值主张的区别,则是我们解读儒学乃至一切学说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东亚儒学与东亚意识李平一近几年来,海内外研究,探讨儒学与现代化、儒学与二十一世纪的文章越来越多,且观点也纷繁杂多、各不雷同,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细细归纳梳理,大约有如下五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东方儒学一无论。所谓“东方儒学一无论”,是...  相似文献   

13.
回顾一下 2 0世纪儒家人文学的发展 ,就会发现一条由思想到学术 ,亦即从新儒学体系的建构到儒家文化的学术研究的演进线索。这表现在 ,不仅本世纪几个著名的新儒学体系均产生于前期 ,而后期则极少此类建构性努力 ,而且 ,新儒家本人亦多有由思想到学术的学思历程。对此 ,人们可能会满足于从社会—政治、历史的变迁层面来解释 ,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 ,贺麟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自觉开始了这一转变。贺本人以一种非建构的态度对待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展 ,作于抗战时期的《文化与人生》就是其具体表现。只是他对于儒学“现代化”所具有的方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汤一介先生指出,儒学要现代化,必须先研究其基本精神,即理想主义和人本主义,二者结合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的道理,在于获得真善美的境界。"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儒家的精神所在,企图由内圣开出外王,开出现代民主与科学体系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儒学内圣之道以及"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主张容易导致泛道德主义,导致重人治不重法治。必须批判地继承儒家传统中"礼法合治"的精神,同时学习借鉴西方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30日—31日,由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儒学与后现代”国际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召开。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黄卓越先生主持了开幕式。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和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张平华(Rosi  相似文献   

16.
文化总是在连续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没有继承 ,文化就会断裂 ;没有创新 ,文化就会枯竭。近代以前 ,儒学在中国绵延两千余年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它善于继承与创新。继承 ,使儒学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品格 ,使儒学成为儒学 ;创新 ,使儒学不断实现自我更新 ,产生儒学新形态。重继承亦重创新 ,在继承中创新 ,继承与创新交织在一起 ,儒学因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历史进入近现代 ,儒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在批判中 ,儒学衰落了 ,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儒学还能不能自我继承与创新 ?这是个令人疑惑的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17.
这里的近代化 ,是指日本于 1 868年从近世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和韩国从朝鲜王国末期到 1 94 5年光复。在日本和韩国的近代化过程中 ,儒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价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传统观点认为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是西化的结果 ,但近几年来 ,这一观点遇到了挑战。日本东京大学渡边浩教授提出一崭新观点 :认为明治维新的实质 ,不是西洋化 ,而是中华化 ,即儒学化。美国哈佛大学近来出版了一部名为《日本明治时代研究的新取径》的著作。这部书的基本观点是 :明治时代是儒家伦理大行其道的时代。而以前认为明治时代是反儒家传统 ,是日…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2005年3月26—27日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主办的"儒家与中国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钱穆先生来马来亚大学任教四十周年纪念"的主题演讲。文章就钱穆1948年离开中国大陆前撰写的《湖上闲思录》关于"历史文化学"的论述与1950—2000年间西方学术主流的新论说进行比较,分析了钱穆与当代新儒家对儒学与中国文化的论说的分别,并申述了钱穆对西方思想文化(包括"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和"天人合一"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理学兴起,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新儒学者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的局面,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创建理学思想体系。如果以天理论作为体现宋代理学思潮最本质特征的理论的话,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程颢、程颐提出天理论思想体...  相似文献   

20.
李双龙 《文化学刊》2012,(5):148-153
“仁”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儒学寄于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在儒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仁”所赖以存在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内涵,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理想中的圣人,汉唐时期现实中的圣人,宋明时期人人皆为圣人。由此,儒学的外王之路也由“致君行道”向“觉民行道”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