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核。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加强全球文明倡议的对外传播,要积极拓展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增进对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对外传播效果的显著性,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打开新局面,共同守护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新时代全球文明观的最新成果。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国际传播秩序重构中发挥着重要的文明驱动作用。因此,需要在把握全球文明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内在逻辑、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其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推动文明传承创新、增进人文交流合作中的现实指向,并以间性、具身、多元、人文为实践原则,促进其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文明互鉴理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是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是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应基于文明互鉴理念提升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人类意识与人民意识,将乡村文化、青年创造和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中国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具有丰富的时代意涵,引发国际舆论积极反响。国际媒体、政党政要、专家学者充分认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高度赞赏中国首提倡议彰显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表示支持中国为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努力。为此,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用好文明交流互鉴成果、善用文化柔力、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积极开展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5.
文明交流互鉴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世界人民对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期盼。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阿数字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成果接连涌现,中阿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民心相通、思想相融,新时代中阿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是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点领域。目前,中阿双方在数字文化产业的合作主要围绕文化论坛、游戏产业、社交平台、视听内容和数字出版等领域。中阿双方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可拓展合作空间广阔。当下,双方可加强在人才交流、产业园区、流行文化和新锐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以期共同繁荣中阿双方数字文化产业,促进中阿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相似文献   

6.
全球文明倡议准确锚定了全球各国同命运共呼吸的现状,以四个“共同倡导”回应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主张、经验基础、价值指向和传播方案开展梳理与分析,本研究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为基础,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准则,在故事资源、叙事思路与传播形式三方面为我国的国际传播事业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切入点的国际传播工作的着眼点在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具有增益国家能力与重塑全球信息传播秩序的积极潜力。  相似文献   

7.
如果将人类的交流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视野中,文明是观察传播的重要尺度。全球传播既是在话语意义上对于传统意义上国际传播的一种结构和回应,又是在传播结构性意义上延展着人类在彼此尊重基础上平等交流的愿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中,文明交流互鉴作为全球传播实践的一种基础性遵循,是对西方现代性二元对立哲学反思的一种结果。新时代全球传播格局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实力政治的结果,而且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在此意义上,全球传播格局具有在更深层次上变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正式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是在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第三个全球性倡议。本文回溯欧洲占取新世界、垄断全球性网络的历史,从理念和制度两个方面梳理了旧时代国际传播秩序形成的基本原理,并尝试以此为基础,在话语体系和历史境遇的对比中,理解全球文明倡议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历史意义,阐述了中国崛起给世界发展和国际传播秩序革新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西方“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等甚嚣尘上。面对逆流,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提出“四个共同体”,其中,人文共同体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促进经贸、健康、安全领域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实现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合作,阐述好人文共同体的内涵至关重要,具体包括重构包容和谐的人文话语、构建文明开放交流的共同体话语和打造具有人文价值底色的人类共同体。在人文共同体的对外阐述方法上,应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筑牢价值基础;充分挖掘当代中国故事,夯实内容基础;进一步探索官方和非官方结合的人文交流模式,搭建传播平台;区分不同受众,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外阐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全球文明倡议是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以交流互鉴取代隔阂冲突。但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正在阻碍全球文明倡议的推行,如国际格局的两极化风险、大国间对抗加剧以及国家间矛盾的激化已对国际人文交流造成负面影响,而西方根深蒂固的“西方优越论”“文明普世论”和“文明冲突论”等思想偏见则成为阻碍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深层次障碍。为此,有必要以管控好当前地缘政治矛盾为重点,在增进人文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化解西方的思想偏见,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最终实现创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与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中,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架构不断成熟和完善,也随之形成了一整套理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备坚实、广泛的国际话语基础,国际传播从业者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更高效能的传播,就要紧密围绕这些理念进行叙事创新,包括议程设置、传播模式、选题策划、分众化传播策略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更为广泛的国际共鸣,具有更强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非洲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非两大古老文明之间的互鉴以渊源流长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合作成果,充分诠释了习近平文明观的理论特质和实践价值。作为以深化中非人文交流为己任的国家级智库,中国非洲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明观为引领,积极创新对非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探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讲好中非合作故事,推动中非传统友谊行稳致远,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文明传播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现代性。在当今世界文明对话中,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文明对话规则与程序,支持多元文化共存,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了世界政治文明对话,为人类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当今文明对话的强劲引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世界文明交流和互鉴的重要指引,但我们在坚持和平、平等理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可能的文明自负。  相似文献   

14.
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要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人文共同体。人文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社会和民意基础。构建人文共同体可以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也可以增进友谊,增强政治互信,促进国家间的全方位合作。在具体实践中,构建人文共同体需要根植于人民,从理念、政策、行动层面多维推进,要有正确的理念来引领,要有相应政策和机制来提供保障,要有实际行动来推动落实。  相似文献   

15.
建设人文共同体、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维度,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加强城市传播是人文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城市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容器。把握城市传播作为品牌化进程和作为社会互动和意义交流过程的两个属性,是发挥城市传播在人文交流中重要作用的关键。以城市传播促进人文共同体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城市交往、以旅游和文化活动为抓手提升城市体验,另一方面应深耕城市品牌化进程、保护和发展城市文化,二者并行共进,构建温和、开放、富含人类情感的人文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21日至22日,主题为"文明对话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法文明对话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与法国"桥"智库联合承办。中法两国政府高级别官员、知名专家学者、文化艺术领域杰出人士等200多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双方围绕会议主题,坦诚交流、深入对话,贡献思想智慧。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主持开幕式。  相似文献   

17.
文明与文化成为了中国对外战略制定和国际传播的关注焦点,交流与互鉴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原则。在全球视野下,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这一议题,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文明交流互鉴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落实到实践中则体现在具体的物质、精神或文化资源上。这些资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与每个地方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息息相关,国际传播的地方化实践因此成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大突破口。中国地方国际传播依托器物、文化或媒体资源,在实践中涌现出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可以从“Z世代”开始。“Z世代”是当前全球最受瞩目的代际群体,也是粉丝文化的主要实践者。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探索适应“Z世代”受众需求和行为习惯的战略路径。对此,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理解粉丝文化的产生逻辑,从区域国别视角把握全球粉丝文化的丰富图景,借助粉丝文化促进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粉丝文化也将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将粉丝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中,针对不同国家“Z世代”与粉丝文化的特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还要面向“Z世代”意见领袖群落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征程中所结出的文明之果,是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创造的社会主义新形态,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这种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动诠释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底色和突出了中国一直倡导的合作共赢的实践风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向的世界情怀,对人类多元文明的演进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在建构和维系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崭新包容性文化,从而消解文化隐喻与误读,让世界人民把命运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由"儒释道"会通出发,审视和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印记,探究"儒释道"会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启示与借鉴,进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人类文明的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