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张地方报纸,特别是县报,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特点,根据地方特点来办,这样,才能使报纸真正结合实际,具有地方色彩,而不会办得一般化。安徽霍山县报有一个时期对这一点是认识不足的,忽视了山区生产的特点。我们在制定报道计划的时候,农业计划订得详细,对多种经济生产的报道则注意得较差,往往就稿编稿,缺乏计划性。群众批评我们说:“霍山报不像山区的报纸。”霍山县境内百分之七十五是深山区,其余都是丘陵区,耕田只占全县土地面积百分之十一多一点,每  相似文献   

2.
《新闻天地》2011,(7):1-1
人生就像一场实验,当你开始实验自己的人生时,你还得看看别人的实验成果。物理学有一个物质不灭定律,也就是.说:世上的一切物质,都不会彻底消失,而只会转化。在实验人生时,一定要牢记这一定律。  相似文献   

3.
新闻标题要做到准确鲜明,形象生动,以求对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这就不可不讲究修辞了。所谓修辞,说得大一点,它是指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至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说得小一点,简而言之,就是研究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研究如何修饰语句,把话讲得更准确、鲜明、生动一些。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思考则是写作的关键和重心。同学们从生活中摄取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经过感受、思索、领悟的过程,才能形成文章。比如大家同到一个地方去参观,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或对某个问题发表议论,观察对象、所得材料或议论的问题大致相同,但是写出文章来,立意的深浅和表达的优劣却有很大差别,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同学们在思考上所下的功夫不同,在构思上所具备的能力也不一样。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相似文献   

5.
编辑和著作家不同,著作家要具有一方面的专门学识,或者对某种艺术有所修练;而一个编辑,则需要有广搏的知识,当然他需要对一个学科有些研究,但是更重要的,他要有锐敏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读书是不能少的,而且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地积累资料.编辑工作和资料是不能分开的.有经验的编辑,都有自己的资料卡片或大小本本.资料日积月累,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年  相似文献   

6.
杨吉 《全国新书目》2010,(21):69-69
虽说是自传,但行文中讲得更多的是管理心得和经营思想;倘若就此认为是一本管理学著作,则又不像,贯穿全书始终的是作者的人生回忆与生活点滴。就这样,一本名为《价值观的力量》登场了,传  相似文献   

7.
鲁艺 《记者摇篮》2006,(1):14-16
那天,报社领导通知我到省记协开会,参加“成功记者论坛”,说实话,是有些受宠若惊或者说惭愧的,虽然写过几篇在全国有些影响的稿子,但被冠以成功记者实在汗颜。后来一想,这是领导的一种鼓励,再推托岂不是有不识抬举之嫌了,于是,也就斗胆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些做记者的心得,且不说是否成功,姑且算自己的一点经验吧。在我看来,想成为一名好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也是常说的记者要有职业操守。记得一位新闻前辈曾这样说:“一定要把做人和做新闻结合起来,一个人,做不好人,就做不好新闻,做不好人就做不好学问,特别是我们做新闻人,…  相似文献   

8.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9.
纵观每两年一次的中国科学院“科星”新闻奖的评选,如清人李渔所说:“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制锦绣花一样,无不随时变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不断变化、推陈出新可以说是这些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 盯住“富矿”不断发掘 科技新闻题材的发掘,有时犹如采矿,贫矿富矿都要关注。采用先进的方法设备,有时在贫矿中也可生产出好产品,但那种现象出现的几率毕竟不高。而在富矿上的采掘就不一样了。不仅容易出好的产品,而且时间精力的消耗也要低得多。但对懒惰者,新闻敏感性不强者,则另当别论了。 这儿特别要提…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一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了制订科研计划和规划的动员会,胡乔木同志在讲话中谈到了社会科学研究部门要著书立说的问题。现将乔木同志讲话纪录稿的这一部分摘要转载如下: 胡乔木同志说: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著书立说。各所提出来的著作,我们现在只能说绝大部分都是必要的,重要的,需要的。我们想还需要要求的更多一点。这里有点矛盾,因为现有各所人力不强,有许多困难。所以说要把各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学海无涯,并无完人。即使在权威学者的著作中也难免偶尔出现一点小的纰漏,这有多种原因。有的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无法得见有关的重要资料;有的由于时日仓促,未暇全读相关书籍;也有的出于记忆有误,未经考证这些情况的产生,都并非学者本身的根本问题,只不过稍有不足之处而已。  相似文献   

12.
身为编辑,要想很好地实现自己的文化担当,就要先练好内功,有一个宽广而诗意的文化情怀。编辑可以通过不断地读书、思考,使个人的水准不断提高,使所编辑的版面随之呈现出新气象。而把"诗意"的编辑思路落实到选稿上,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新意"。所谓"新意"就是要求所选文章要有新东西,或观点新,或语言新,或写法新,或资料新,总之要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无论要做好什么工作,打好行业根底是其要义。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新闻往往是“急就章”,要求最快最好地与读者“照面”。如果新闻工作者自己头重脚轻根底浅,写新闻就难免捉襟见肘。 新闻业务根底,涵盖较广。从事新闻工作这一行,不像水稻专家,终生研究水稻,棉花专家,终生专攻棉花,术业有专攻,无论种植面积扩大多少,或在天南地北播种,都是我这一抔良种、一套技术。新闻则不然,你的报道面有多宽,你就得在这个范围内当“行家里手”,最好能扎“根”见“底”。所以说,新闻业务根底,就不止于新闻学,还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学识修养。  相似文献   

14.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两年以来,我们的报刊都有了飞跃的进步,对于连续两年的大跃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胜利分不开的,又是党的办报方针进一步贯彻执行的结果。归根结蒂是这样: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学习得越多些,领会得越深些,我们报刊的进步也就越快越大些。除此以外,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研究毛主席的办报思想,据以不断地革新报刊,把我们的报刊办得好些再好些。听党的话,要时时刻刻努力做到这一点。在路线问题上,一点也含糊不得,真理必须恪守,不能有任何动摇。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决心为决心,要有  相似文献   

16.
白贵 《河北广播》2006,(3):79-80
下面我再提五点建议。第一,我希望《百姓30分》这个节目多挖掘些百姓当中的动人的故事。第二点建议就是采访量还是要大,要投入力量把新闻做成新鲜的,做成更多自己的东西。第三可以结合实例说政策,结合百姓身边事说政策。第四,可以结合生活当中的购物、买房、健康讲一点生活知识,不要太长。第五,每次节目争取有一个深点,有一个情点,一次节目30多分钟完了,闭着眼睛一想哪个地方讲得深,哪个地方打动我了,希望每套节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希望《百姓30分》越办越好,在全国新闻界叫得更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彻尔说:“记者的第一信条也许是:要表现,不要陈述。”他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又说:“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表现会使之身历其境。高明的作家总是让主人公的言语和行动来做到这一点。”曼彻尔教授的这段话看来说得相当客观,他专门用了一个“也许”的不肯定词,表示这个看法不过是他的一家之见。但是,把记者的“第一信条”说得如此明确,对新闻写作则是有提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漫谈三则吴万里新闻记者的专与杂常说新闻记者应是杂家,此言对否?我认为只对了一半。因为作为记者确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乃至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也应知道一点。这是记者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但是记者当到一定程度,则应向专家方面发展,专...  相似文献   

19.
李昌斌 《军事记者》2001,(11):30-30
立言必须有物,古人对此就有过颇深的见解。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朱熹也说:“大要七分事实,只有二、三分。”综观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全国各大新闻媒介所刊发的社论或评论,之所以大都能打动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了言之有物,做到了新、近、精、切。  相似文献   

20.
话说文风     
甲:我已多次听人说起现在有些著作的文风问题,这方面的批评文章也见过一些。大家的意思无非是要求把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有个朋友说,他对那种似乎存心不让人看明白的著作,往往只看几段或几页就放在一边了。由此他认为,文风问题不解决,很影响人们看书(特别是学术著作)的帜极性。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显然有利于扩大著作的影响,这对作者是有利的,何乐而不为呢?乙:我想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力“反对党八股”,“党八股”也是一种文风,然而毛泽东同志却把它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联系起来,说是这二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