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郑训奎抒写羁旅、怀乡、思亲之情是历代诗文中常见的主题,且方法多样,“对写法”就是其中一种。所谓“对写法”,即作者极尽联想和想象之能事,假意撇开自己,写对面某人某物,自己站在某人某物的角度遥想自己,从而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更加含蓄急切。请看下面几例: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故意隐藏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视通万里,从对面落笔,将故乡山东兄弟相忆的情景写得历历如绘:家乡兄弟们今天身插茱萸登高时,才发现少了“自己”,感觉遗憾的不像是自己未能和他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  相似文献   

2.
1.唐代诗人王维,曾在重阳节那天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寄托自己对亲人的思念。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如果远在他乡,要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可通过电话、手机与亲人联系。假如王维生活在现代社会,他要通过电话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兄弟的思念之  相似文献   

3.
学生写记叙文,有时写到对师长或朋友的思念之情常常爱直抒胸臆,也就是从自身写思念对方的表现,若一味用这种写法,文章就显得缺少变化。如果换个角度来写,不只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且还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就是说,以人衬己,这样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唐朝诗人王维在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到:“独在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想象、体会诗人孤独、思念家乡的心情,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写话、改诗,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重点难点教学目标2、3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题目定基调一起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把思念的感情读出来,把更加思念的感情读出来。  相似文献   

5.
南朝民歌《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长久思念。其中有这样几句“低头弄莲子,莲子青  相似文献   

6.
教学文摘     
小语单册古诗常见词语新释 ①例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处”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处所”.这在先秦两汉或在现代其用法都没有什么两样.但诗词之中,“处”却往往用以指示时间.作用与时间名词略同,有……“时”,“际”的意思,并不是指处所.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将“遥知兄弟登高处”一句里的“处”字释为时  相似文献   

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传世之作,诗句抒发了作者逢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是教学这首诗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可根据诗句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创造形象画面,进而设身处地,进入情境,感受画面,感悟情感。一、揭示课题,初知情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题目交代了时间和诗句中心。“忆”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不仅交代了时间,而且交代了作者情感产生的基本原因,只要稍加剖析,就能引导学生从中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贵刊2006年第1期刊登了刘孟斌老师的《“少一人”少的是谁》一文,文中认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一人”少的是“山东兄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少一人”少的是“作者自己”首先,“兄弟”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别无他义。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兄弟”的意思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对“兄弟”的解释是:①弟弟。②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亲切口气)。③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谦称。而刘老师把古诗中的“兄弟”与现代汉语中的“兄弟”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9.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一人”少的是谁?有人依据题目认为是“山东兄弟”, 有人依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认为是作者自己。笔者认为,要彻底弄清“少一人到底少的是谁”这一问题,就要从全诗着眼,一句一字地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在浩瀚的诗海中 ,一些优美的诗篇 ,不仅使我们获得艺术的享受 ,同时也使我们从文学角度认识和了解世界 ,获得宝贵的科学知识。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被称为千古绝唱。“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真挚地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同时还向我们描述了佩带茱萸避灾的民间风俗。茱萸是芸香科植物 ,茱萸未成熟的果实 ,含有挥发油 ,气味芬烈。现代药理证明 ,茱萸能治疗诸多疾病。一句唐诗 ,包含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诗圣杜甫晚年病痛缠身 ,在现存的 14 0 0多首诗中 ,有 …  相似文献   

11.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这是宋之问从贬所泷州逃归家乡,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  相似文献   

12.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下面以唐诗为例,稍作归纳。 一、表达思念之情 这是诗人在登高诗中表达最多的内容,当然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人类真切而普遍的情感,是这首诗歌成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的典型。“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江楼月》)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通篇都道出双方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寓景于情,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比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此外,诗人们在登高之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此诗写离愁,写得风华流转,情致婉转。不但写女主人公无心凭栏远眺,而且连眼前的芭蕉和丁香都含愁不解,愈添伤感。纪昀评价此诗是“艳体之不伤雅者”。  相似文献   

13.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取名自建安诗人徐干一首著名的《室思》诗,此诗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对远方丈夫的深情思念。其第三章末四句曰:“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写情缠绵动人,设喻妥帖传神,深受后人赞赏。南朝以来,不断有人模拟这四句的形式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特别是在“离别”、“相思”之类的题材中,常常会碰到诗人在写自己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时,不直接写自己的思情,而是从对方落笔,通过写朋友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自己对朋友和亲人的思念的情形.诗人的这种手法可谓之以“人思我”写“我思人” 的揉直使曲抒情法.追溯起来,这种方法早在《诗经》中就已有运用,并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如《诗  相似文献   

15.
请看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诗词鉴赏题. (详见本刊今年第9期第53页左栏) 本题考查点是学生对细节描写在诗词中作用的理解.全诗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就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开封"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正是"临发又开封"这一富有包孕性、耐人咀嚼的动作,使得这句诗具有了动人的力量.这一处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  相似文献   

16.
<正>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此节重要的习俗是登高(登山)赏菊、饮菊花酒、赋诗。诗人们妙笔生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叙写自己的心情,语气凄切,感情深沉。后两句想象兄弟一起登高的  相似文献   

17.
超越传统教学的定位,从诗人个人情感与中国节日文化的融合处解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能读出作者对于健康、吉祥、团圆生活的思念与渴望。放大这个文化视角,能够为教师与学生开启一扇门打开一扇窗,更加高品质地享受中国古诗文。  相似文献   

18.
超越传统教学的定位,从诗人个人情感与中国节日文化的融合处解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能读出作者对于健康、吉祥、团圆生活的思念与渴望。放大这个文化视角,能够为教师与学生开启一扇门打开一扇窗,更加高品质地享受中国古诗文。  相似文献   

19.
刘勇 《考试周刊》2014,(95):43-43
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驰骋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要改变在课堂上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求新求异。  相似文献   

20.
<正>旅次朔方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的前两句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