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新局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统领统一战线工作全局;坚持唯物辨证法,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制定科学的统战政策和工作方法.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中国统一战线问题的理论典范.  相似文献   

2.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之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重要领导人面对新形势,提出了统一战线的任务,阐述了统一战线的意义,确定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对象及重点,规定了统一战线的组织、方针及原则,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统一战线的特定内容。这些内容,是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再论邓小平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兰迎春,葛洪刚,吴碧英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指南。学习和研究这一思...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有别于儒家"小康社会"、又以儒家"小康"思想为理论渊源的。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是以"中国式的现代化"为内涵的,这种现代化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甚至于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中较富裕国家的现代化。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表述的是人民群众所要达到的一种社会生活状态,但又有比社会生活更为丰富、宽泛的含义,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当今中国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结构和功能明显变化,法宝作用独具优势,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应加强统一战线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坚持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完善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制度,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进一步拓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6.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得以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的重要内容。周恩来亲身参加了两次国共合作,参与和领导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为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出版说明)。周恩来同毛泽东等一样,是中国较早和最深刻认识这个问题的主要代表者之一。他不仅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大师,而且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建树。本文就他对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贡献作一初步探讨,以纪念他的90诞辰。第一、较早和明确地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2011年1月30日下午,在中南海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首次提出了中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的"同心"思想。这一思想为搞好新时期的统战工作指明了重要方向。本文拟就该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试作粗浅分析,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同心"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充分发挥"同心"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关于统一战线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独特的统战文化观,可以从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三个维度加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统战文化观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统战文化精髓的继承,更具有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实践与理论创新;既是在新时代的统战实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价值和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是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谋略.它既有统领全局的理论,同时又有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在和平统一祖国问题上的独特创造。这一构想,不仅已为港澳问题解决的实践证明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创见,而且在理论上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观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构想在国家结构形式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增添了新鲜内容,赋予“和平共处”思想以新的涵义,把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任务是一定会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队建设思想的典范;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时期我军军事理论的集中体现。本文紧紧围绕邓小平对毛泽东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