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图像技术在女子举重技术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举重运动的迅速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差距逐步缩小,技术的正确合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对我省女子举重队某队员的抓举动作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杠铃重心的轨迹及速度;肩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角度变化。发现该队员存在下蹲到上举阶段,杠铃偏向支撑面前部;发力瞬间,关节伸展不充分;上举的锁肩提肘动作太小。数字图像技术对于举重项目的技术诊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女子抓举技术动作肌电信号的时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砺  张兆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31-32,34
针对江苏省女子举重队的现役队员,运用肌电测试仪对抓举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研究选取8块在抓举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浅层骨骼肌做同步肌电测量.运用相关软件得出8名运动员在3个不同重量的抓举全过程中8块骨骼肌活动的先后顺序(时序).运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其中的任意两块骨骼肌的发力时间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改进技术动作的方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女子抓举技术动作的肌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肌电测试仪对江苏省女子举重队现役队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分析,选取8块在抓举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浅层骨骼肌在抓举过程做同步肌电测量。运用相关软件得出8名运动员在3个不同重量的抓举全过程中8块骨骼肌的积分肌电值,得出三角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大,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小。  相似文献   

4.
对女子抓举中杠铃的运动轨迹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999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部分优秀运动员抓举杠铃运动轨迹的比较分析,指出我省女子抓举存在的差距,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录像解析、动力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进行三维动力学和二维运动学测试分析 ,根据技术动作的用力特征和运动轨迹的定量描述 ,得出抓举技术结构特征和主要技术影响因素 ,指出抓举技术的主要生物力学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举重抓举动作技术的快速反馈为实现目标,探索解决由于技术指标结果反馈周期过长而造成运动技术分析在科研服务中的实际效果欠佳的问题.方法:利用VICON红外光点捕获系统,同步采集抓举动作的三维运动学及地面反作用力数据并导入至自编的分析软件进行实时运动模式识别与数据修补,快速再现抓举动作的三维棍图与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指标.结果:通过对两名优秀举重运动员共计20次抓举动作的反馈测试表明,所建立的抓举运动模式识别方法准确有效、反馈用时短,能满足技术训练的实践需求.结论:在红外光点捕获系统的硬件基础上开发相应的自动识别与反馈系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运动技术分析方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抓举动作在发力后应快速转入支撑。有很多同志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以肘为轴甩小臂的动作是必不可少的或极为重要的动作。本文拟从杠铃和身体部分关节在抓举中的运动轨迹及相对位置、速度等方面的关系,对甩小臂动作进行探讨,以有助于对此问题的深入讨论和理解。抓举动作的完成,除肌肉协调作用使在很短的时间里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外,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控制好杠铃和身体的重心关系。这种关系集中反映在抓举动作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参加2019年亚洲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我国男子举重67kg公斤级优秀运动员谌利军与冯吕栋抓举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提铃准备阶段,冯吕栋身体姿势更符合抓举中“近”的技术要求;总体上,冯吕栋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谌利军,谌利军发力和惯性上升及接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冯吕栋。谌利军抓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打开过早,引膝提铃阶段膝关节回屈角度小以及整个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左右偏移量过大的问题;冯吕栋主要存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两心”前后距离过大,杠铃相对于运动员水平运动幅度大,垂直运动幅度小以及接铃过程中杠铃下落距离长,下降速度过快的问题。建议谌利军加强膝关节主要屈伸肌群的力量训练以及进行身体左右侧力量平衡的评估;冯吕栋应掌握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正确的用力方向,并改善接铃节奏。  相似文献   

9.
赵海燕 《精武》2012,(25):17-17,19
本文根据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的对比,进行分析,得出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优势,为改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提高日常训练水平,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比,笔者发现,从整个抓举过程来看,优秀运动员每一个动作都要比一般运动员准确的多,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阻力臂,通过每一个动作的扎实完成,保证整个抓举动作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发力是抓举、挺举两项技术动作过程的关键,而伸髋蹬腿提踵又是发力的关键。七十年代,我们在分别对赵新民、杨海平和李顺柱、张跃鑫等两批少年队员的训练中,取得一些体会。 在技术训练中,首先要让队员明确抓举、挺举动作的技术原则和技术规格,然后普遍性地狠抓关键环节“发力”练习。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目  相似文献   

11.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三维运动图像分析手段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各动作技术阶段(第一发力阶段、过渡阶段、第二发力阶段和惯性上升阶段)的时间比、杠铃上升高度比、做功比和平均功率等关键指标,揭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水平的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和下蹲翻进行运动学比较分析,并对其力量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此外,运用逆向动力学对两种技术动作的主要关节的净力矩进行了分析,为更深刻地理解抓举和下蹲翻动作的差异和力量特点提供参考的依据。本文研究对象是:参加2003年4月在河南平顶山举行的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的10名运动员。结论:本研究运用生物力学的分析方法,对举重的抓举和下蹲翻技术动作,在动作的结构、力量的特点以及关节受力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对于更深一步地了解其动作的结构和力量的特…  相似文献   

13.
奥运会举重比赛章程规定各级以总成绩多少决定名次,单项不计名次。所以平均发展抓、挺两项竞赛动作显得十分重要。而抓,挺两项动作的技术结构相对比较,前者以技术为主,后者则突出力量。所以抓举只凭力量是很难举起一定重量的。而抓举的技术动作又比较复杂也较难掌握。抓举中,下蹲式抓举的技术又比箭步式抓举技术复杂,更难掌握。初学举重的青少年运动员,为了掌握复杂的下蹲式抓举技术应从简到难,先  相似文献   

14.
运用录像分析系统,分析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对抓举技术中的预备、提铃、发力、下蹲支撑、上举等5个动作环节进行了阐述,揭示该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摄像解析及三维测力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男子举重队6名运动员的抓举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为其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抓举过程中杠铃中心点运动轨迹应尽可能成垂直直线向上,S型弧度要小,发力后杠铃应达到一定最大速度,部分优秀运动员下蹲时加速度大于自由落体加速度,杠铃上抛中心点与身高的比值应控制在70%左右.抓举过程中人体膝关节角度曲线成双峰,而髋关节角度曲线为单峰,髋关节不可过早打开,躯干也不可过早用力.抓举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每个阶段的发挥对下一阶段均有重要影响,对抓举的技术分析应采用系统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举重运动中,下蹲式抓举技术被广泛应用几十年来,抓举专项运动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尽管在研究与分析下蹲式抓举技术时,可将整个下蹲式抓举技术动作分为几个时期与阶段。但是,提铃发力后下蹲这一环节中的下蹲速度快慢与否,往往能对下蹲式抓举是否取得成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抓举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全国举重冠军伍超抓举154kg的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IMI°Motion三维录像分析系统,对2011年全国举重冠军赛冠军伍超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其抓举154 kg的技术特征。结果显示:伍超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距离较近,并在整个提铃过程中杠铃重心的垂直速度呈上升趋势;膝关节角、躯干角、髋关节角、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符合抓举的技术特点;从整体上看,伍超的技术较为合理,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方法:运用高速摄相和三维运动解析的方法对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目的:通过对运动员朱丁梅抓举技术的分析找出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帮助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结果表明:(1)运动员膝关节角、髋关节角比较合理,在发力阶段伸髋不充分.(2)杠铃的运动轨迹偏向后方,没有呈现近似s型,运动员发力时有明显的后跳动作.(3)各阶段时间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整体较合理,精细化程度不够.结论:(1)发力阶段伸髋不充分影响了运动员的成绩.(2)两心向运动员后上方偏移,抓举技术动作不符合"近"的原则.(3)运动员在抓举90kg时过早发力,当杠铃高度达到最高点时杠铃在支撑点后方不利于支撑,导致后掉失败.(4)抓举的总体节奏较好但是精细化程度还不够.(5)对运动员的后跳动作不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9.
抓举是举重比赛中的第一个竞赛项目,又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项目。抓举技术掌握得好,对增强运动员的比赛信心和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一些基层体校的举重教练员,越来越不注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训练,特别是抓举中关键技术——“发力”动作的训练。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膝上拉抓组合动作的训练研究,探讨改进抓举发力技术动作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星钛便携高速摄像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平面定点拍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对孟××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和分析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高度、铃水平速度和铃垂直速度及其过程参数。研究表明:躯干在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过早的后仰发力,造成引膝不充分、躯干角在铃速最大时刻过度后仰;抓举动作技术的不稳定如杠铃在达到最高点后距离支撑平面不稳定,水平速度不合理均导致其抓举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