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 清康熙《武昌府志?古迹志》载:"乌岩刘四郎墓,州西百里慈口乌岩村.公墓在兴国,而子孙盛于蜀.详见给事徐纲记中."此信息大约采自明代《兴国州志》.笔者所见的清光绪版《兴国州志?舆地志》称刘四郎"系宋时人,元初(引者注:应为元末明初),其子孙迁居四川巴县有中进士者",但该志已不载徐纲之记,故其详莫可考索.  相似文献   

2.
《清史稿》卷69《地理志·四川》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潼川二州为府。"同卷《地理志·嘉定府》又载:"顺治初,因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六。康熙十二年升府,以其地置乐山县。"同一卷,对嘉定州(治今四川乐山市)升府的年代记述前后矛盾,一说为"雍正十二年"(1734),一说为"康熙十二年"(1673),相差达61年。读者要问,到底哪个说法正确?清嘉庆十七年(1812)版《乐山县志》卷2《舆地志·沿革》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府,仍置县曰乐山。"嘉庆二十一年(1816)版《四川通志》卷4《舆  相似文献   

3.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广东省、府县志类》辑录了潮州志若干种,其中有《潮阳图经》,宋常祎纂(据《舆地纪胜》:“潮阳图经,郡守常祎序”);又有《潮州记》一卷,宋王中行纂(据《宋史、艺文志二》:“王中行潮州记一卷”)。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编纂潮州方志今有据可考者记录如下:(南宋)潮阳图经[考据]一、《舆地纪胜》卷一百“潮州”在“风俗”、“鸭湖”、“桑浦山”、“瘦牛山”等引录了《潮阳图经》资料。二、《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书籍”有“新修《潮阳图经(古瀛乙丙集)》三百五十版。”《《舆地纪胜》有“《古瀛集》帙三,凡著述之关于州,常侯■命编为集”。知《潮阳图经》载于常■所编的《古瀛集》中。(淳熙)潮州图经二卷王中行撰常■序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修(注:常■,邛州人,淳熙元年潮知州)。I…  相似文献   

5.
按:卷数当补录为:十九卷。当录为:王昂。《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录是志为十九卷,明嘉靖间王昂纂修.并称“见一八0二年旧目和一八0八年旧目。原藏两部,其中一部卷五地(‘地当‘至’之误)十六舆地、人物志,今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卷十至十一,今藏上海图书馆。”万历《吉安府志》卷七选举第33页“明正德八年”下载:王昂.吉水人“解元.佥事,修壬午(当为嘉靖壬午年,即嘉靖元年)郡志。”据此,版本项当录为:明嘉靖元年刻本。  相似文献   

6.
赵善誉《东南进取舆地通鉴》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军事地理学专著,其书虽曾刊刻,但流传极罕,台藏残宋本是目前所见唯一传本。是书不仅包括了赵善誉对三国至梁陈南北攻守战事的史实梳理、评论,以及相关的地理考证,还保存了大量现已亡佚的南北朝至唐宋间的地志、图经,可以说具有极高的史学、地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方石 《档案天地》2012,(1):60-62
河北省邢台县.始建于秦代.《邢台县志卷一·沿革》这部文献里记载:“始皇三十六年置属钜鹿郡。”那时.才开始称信都县,后来.又更名为“襄国县”。到了隋朝.改称“龙岗县”。宋宣和二年,也就是1120年.则称“邢台县”。沿用至今。据不完全统计.邢台县自唐至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618年一1937年这1319年间.  相似文献   

8.
《笑林广记》一书里有这样一则笑话:有忧贫者,或教之曰:“只求媒人足矣!”其人曰:“媒安能疗贫乎?”答曰:“随你穷人家,经了媒人口,就都发迹了。”  相似文献   

9.
27.公元976——984年(北宋太宗太平兴国间).乐史上《太平寰宇记》二百卷。 "《书目》直史馆乐史撰,凡二百卷,载天下州郡国志所著古今事迹。太平兴国中,天下一统,史取自古山经、地志,考正讹谬,纂成此书,上之。始于河南道,终于四夷。又有《总记传》一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记》四十卷、《掌上华夷图》一卷。"(《玉海·太平寰宇记》卷十五) 乐史氏《太平寰宇记》进书表曰:"臣闻,四海同风,九州共贯,若非圣人握机蹈杼,织成天下,何以逮此?自唐之季,率土缠兵,裂  相似文献   

10.
说“论赞”     
“论赞”,是中国历代书籍和文章中的一种定型化的文字体式。包括史书中的论赞以及这种论赞的衍生物——其他作品继承和仿照史书的论赞体所作的论赞。 史书中的论赞,指史书纪传篇之末所附的评语。其名目很多,《左传》称“君子曰”、“君子谓”或“孔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后汉书》。《明史》等皆称“赞曰”;汉荀悦《前汉纪》《宋史》、《清史稿》等皆称“论曰”;《三国志》称“评曰”;常璩《华阳国志》称“撰曰”;《旧唐书》称“史臣曰”;《资治通鉴》称“臣光曰”。其他还有称为“议”“诠”“序”  相似文献   

11.
《括地志》残缺不全,王应麟早在《玉海》卷十五已言之,而具体何时残缺,王氏未言。清孙星衍序其辑本时说:"其书称述经传山川城冢,皆本古说,载六朝时地理书甚多,以此长于《元和郡县图志》,而在其先。隋唐志载《舆地志》、《永川山水记》诸书目,凡数十种,今惟《水经注》存,大氐亡于宋南渡时,《括地志》亦竟散佚,其残文时时见于传记所引……《玉海》所引多于《史记正义》者,其时据《史记》注善本,王应麟亦不见本书也。"贺次君在《括地志辑校》之前言中因袭孙星衍之说,也即《括地志》确实是亡于宋南渡时,不知是否作过考证。  相似文献   

12.
宋代中国历史地理学文献空前繁荣,流传至今者仍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纪》、《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五部著名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在中国方志学史与地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代地志学的兴盛首先是国家内忧外患时代政治、军事形势的产物。其次也是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内抚诸州、外控四夷的需要。此外宋代学者乡邦意识的增强以及追求博物洽闻、格物穷理的学术抱负也是历史地理学兴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赵峰 《山东档案》2014,(4):63-64
通过对学校档案资料中的旧志整理,从《济宁直隶州志》《济宁州志》《济宁县志》等旧志中,整理出来大量的明清济宁商业街的发展变化情况.远在唐宋时期济宁就是“万商往来,四湖绵历”的商业发达地区,元至明两代疏浚运河后,济宁南抵江淮,北达燕冀;“控引江淮漕运咽喉”.“商贾云集,百货荟萃”.运河沿岸居民和临时棚户陡增.  相似文献   

14.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15.
在明代,方志得到较大的发展,各省、府、州、县普修志书,正如张邦政在万历《满城县志·序》中所说:“今天下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在陕西,以被称为“尚简派”代表作康海的《武功县志》、韩邦靖的《朝邑县志》影响最大,史料参考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6.
本馆搬至北郊新馆后筹办馆藏陈列室,返聘回馆的刘振乾老先生说民国西安升格院辖市后简称“镐”,最好将此件档案找到陈列出来。但是穷数月之功,遍翻馆藏,直到陈列室已然竣工,也仍然杳无所获。笔不解,请教先生此说从何而来,答曰《西安市志》。循先生的指导,查了一下该志第一卷,果然其《大事记》1947年12月条下记道:  相似文献   

17.
李白《静夜思》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本无疑义。可是幼年代以来不断有人在“床”上作文章,“新解”迭起,影响至广,却又不能切合语言事实,因而有必要为“床”正名。“新解”主要有两说:(一)“床”是榻,长0.84米,只能容一人独坐。《初学记》卷二十五引《通俗文》曰:“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释名·释床帐》曰:“人所坐卧曰床……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姑娘“门前”摆上一张卧床,当然说不通,也只能是榻。东汉的一尺约合公制24厘米,…  相似文献   

18.
史、志关系相当密切,二者有其相同的方面,但也有其相异的方面。史为记事,志为述地记人。史、志的发展,各自有渊源,而史先于志。《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四方之志”。注引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三书为地方史之起源。为何《周礼》称“四方之志”,而不称史,因“史”是当时的官名,故说春官小史“掌邦国四方之志”。梁启  相似文献   

19.
孙文杰 《兰台世界》2016,(13):68-71
清代边疆重臣和瑛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但其最具价值的不是那些经义之作,而是他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较高学术价值的西域著述:《回疆通志》《三州辑略》《易简斋诗钞》。和瑛西域著述作为乾嘉年间西北舆地学转变期的典型代表,为乾嘉之后西北史地的兴盛作出了诸多成功的表率,更为清代西北舆地之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清代西北史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1983,(4)
“开卷有益”,是一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意思是说,只要你常常打开书本读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开卷有益”是一句成语,原出自宋太宗赵匡义之口。据宋人王辟之所著《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所提《御览》,系指《太平御览》,为宋初四大类书之一。该书由宋太宗亲命大巨李昉等编篡,自太平兴国元年(977)开始,历时7年方完成,初名《太平总类》,或称《太平类编》。全书共一千卷,引书浩博,多至1690种。其中汉人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两百余种,皆为当今佚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