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动”,指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量较大的学习方式,例如表演、讨论、游戏及操作等。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动”的时间增长,“动”的形式增多,“动”的频率增快。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但课堂教学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不合时宜的“动”,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让学生“动”起来,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动”是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应该将“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的全过程。通过学生主动“活动”,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动”中感悟,通过“动”去实践、去探索、去质疑、去发现。  相似文献   

3.
新教材实施中,如何冲破旧教材的束缚,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出来,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完成学习过程.“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丁能桃 《学周刊C版》2014,(12):151-15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比以前更热闹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了,如表演、讨论及操作等.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但是,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动”,使得热闹的课堂显得有点“乱”了.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缺少静思的“动”、游离目标的“动”和缺乏凝练的“动”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比以前更热闹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了,如表演、讨论及操作等。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但是,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动”,热闹的课堂显得有点“乱”了。这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动的艺术,是最活跃、最吸引入、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教育——一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格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遵循新课程提出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进行教学,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指南,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素质和谐发展为目的。一、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动”起来首先在教学中应改变旧的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在愉…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不仅“动”得了,而且“动”得好.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活”了,学生都“动”起来了。勿庸质疑,这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然而,如果我们单纯地从形式上追求“让学生动起来”,为“活动”而动,往往会导致课堂疏于管理,出观“活”而不实,“动”而无思的后果。那么,对于初中的数学屎堂,什么样的“动”最有效,又怎样才能计:学生“动”得有效呢?下面我将结合《中心对称图形(二)》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刘辉 《西藏教育》2011,(3):19-2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清新的春风吹到了藏东大地,新课程的理念也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我校于2009年9月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2010年9月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经过近一年的新课改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重点在课堂,在教学活动中课堂要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者学生的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行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呢?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重间接经验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取,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系列讲授、轻学生的探究发现等问题.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课程这一平台.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1.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2.
从字形演变角度看《说文解字》对"临"本义存在误解,后世"临时"的语义由"面对某事的时候"之意所衍生。"临时性"组合与"临时性"结构所代表事件或动作在"正式性"、"偶发性"、"持续性"三个方面存在区别,临时性组合具有四种组合义。"临时性语族"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公众维权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太”在19世纪未从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传入中国后,谭嗣同遂借用这个概念构筑了《仁学》一书。然在借用之初即赋予了“以太”复杂的性质。本文就《仁学》中“以太”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内涵作一梳析,力图客观地阐明“以太”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双重性内涵的历史原因及谭嗣同的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诗学和词学的核心观点虽然都是醇雅,但在诗学和词学里的体现各不相同。诗学里的醇雅包括功能论上的言志抒情,风格论上的温柔敦厚而不愚,创作论上的以学问入诗。而词学里的醇雅在功能论上前后有变,前期和诗相同,后期则只是思想上的不淫邪而已;风格论上则强调统一的雅的风格;创作论上则尊重词的音乐性,固守词的音律。其中,功能论上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