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當前易學研究盲點關於《周易》全書的形式與內容,前賢舊解其實已經談過太多了,但是若從"新角度"而論,近代比較能突破舊解,有大膽講法,要屬李鏡池《周易通義》。此書提出來的三個重要見解最有啟發性,玆歸納李鏡池說法大致如下:其一《周易》本來的面目是每一卦大多有一個"中心"内容,不是雜揍的。用今人文學理論來說,就是《周易》每一卦大多有"主題"。其二不但有主題,每一卦六爻的内容也是"按先後層次排列的",這一觀點再次申明《周易》卦爻辭不是雜凑而成,而是經過精心編排,  相似文献   

2.
學人寄語     
正1950年,梁漱溟先生向國家領導人建議設置中國文化硏究所。梁漱溟一直認爲自己是"問題中人",而非"學問中人"。他在國家初建的時刻提議中國文化硏究所,正是基於他的"問題"意識。他一直在思索文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問題。梁漱溟承認中國社會有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共同的一般性的問題,但他更關注中國的特殊性問題。認爲要理解中國的特殊性,必須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建設新中國,必須切實下功夫去認識老中國。二是要認識老中國,必須對中西文化作種種比較硏究。  相似文献   

3.
錢理群 《中国文化》2006,2(2):142-157
本講所要討論的,是“作為雜文家的魯迅”。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們衹能大題小作:從一個特定的角度來談。於是,就想起了魯迅的一個感慨:“前進的青年,似乎誰都沒有注意到現在對於言論的迫壓,也是很令人覺得詫異的”。在他看來,評論者如果不了解作者言說環境,就不能批評他的寫作,“即使批評了,也很難中肯”,由此而發出了他的忠告:“我以為要論作家的作品,必須兼想到周圍的情形”。我  相似文献   

4.
邓晓芒 《中国文化》2007,(1):129-135
在中國現代史上,大規模的啓蒙運動發生過兩次,一次是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或者說“新啓蒙”運動。這中間大約隔了一個甲子,經歷了中曰之戰和國共之戰,以及新中國成立和大躍進、反右、文革,國人日益遠離五四啓蒙,直到物極必反。這兩次啓蒙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曇花一現。來勢雖然凶猛,輿論也造得轟轟烈烈,但隨着政治形勢的轉折,不久就消沉下來,甚至反過來遭到批判和清算。只有當政治上國人繞了一個大大的圈子,有了整整一代人的新的記憶,人們才發現啓蒙仍然是一個回避不了的話題,這就是爲什么兩次啓蒙之間必須要間隔60年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湯處於湯丘》是清華簡中五篇與伊尹相關文獻中的一篇。這五篇是一個整體,都和伊尹幫助商湯滅夏有關,反映出戰國早中期知識界關於伊尹思想的系統認識。《湯處於湯丘》借助"食烹之和"來闡述"和民"思想,認爲只有"和利萬民"才能强大商邦、順從天意、征伐夏桀。其"和"的觀念和表達方式與《國語》《左傳》《吕氏春秋》等文獻所載烹調之道及其治國理念屬於同一系列。通過與儒道兩家"和"思想的比較,可以發現《湯處於湯丘》更傾向於道家一些。  相似文献   

6.
我今天的講題是:《作為藝術家的魯迅》。應該說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很有趣的題目。但我卻不是一個合適的報告人。因為我不懂藝術,對這個題目必要涉及的美術、音樂、書法、電影,都是外行;而我年齡已大,精力又分散,不可能補課,作更深入的研究。但我又覺得這個問題很大,關係着我們對魯迅的認識,卻為許多人所忽視,因此,有必要作一點呼吁。今天的演講,就衹能出一個題目,講一堆材料,介紹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起一個宣傳的作用。如果在座的諸位聽了我的講演,覺得有興趣,又對我的說明不滿意,不滿足,自己動手來研究,我的目的就達到了:這是名副其實的“抛磚引玉”。  相似文献   

7.
一般新文學中人,甚至舊文學中人,最爲詬病的是,古典詩究竟能不能表達現代人的思想觀念與精神生活。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是完全可以的,然而不能只講理論,因爲,再有多少理論的説解,也不如拿出的作品來證明。本文以近年來個人的七絶寫作體會爲解剖對象,着眼於現代人的精神生活與思想體驗,從語言、典故、意象、構思、情境與題材等方面,證明古典詩表達現代人的思想生活是如何可能,以回應學界較少關注的一個問題,即如何以寫作延績詩教傳統,并重新激活古典詩歌對於當代思想實踐的參與。  相似文献   

8.
文輝的<陳寅恪詩箋釋>快要出版了,他約我寫幾句話.因為我這些年也在作一點義寧陳氏的研究,又提前看過此書的初稿,這才壯起膽子答應下來.想說三個問題.  相似文献   

9.
學人寄語     
正評估同時代的學問,除了眼光向外的橫向比較,應該更多地縱向關注與前賢對話的能力。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高明,歷經時間的檢驗,而一般所要接軌的國際或面向世界的前沿,就中國硏究而言其實大都處於邊緣的位置。治中國學問,應當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從自國自心發出來,細心體會中國史籍的本意,少以西方觀念作比附,旣具有統系,又不涉傅會,眞正有所創獲,才能居最高之地位,不至於時過境遷,  相似文献   

10.
無極太極之辯,朱陸以後,繼續五百來年,影響深遠。這個辯論,並非僅是無極的有或無、先或後的問題,而是一個具有理論思維意義的哲學問題。 無極太極之辯,是由朱陸對周敦頤《太極圖說》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但他們忽視了《太極圖說》與《太極圖》之間的內在矛盾,朱陸以後,其後學圍繞無極太極進行的爭論,都沒有注意到這  相似文献   

11.
一 究明經術 對馬一浮先生的研究,目前實仍處於泛說階段,論者大抵僅能就大方向論其學術匡廓與規模,說明其性質,對於內部問題還較少探究.最明顯的,是其經學. 大家都知道馬一浮學宗六藝、以六藝攝一切學術,可是說來說去不過介紹馬一浮先生此一態度而已,對於他的六藝之學具體內容如何,其實論析甚少.馬先生在辦復性書院時,曾以“講明經術,注重義理,欲使學者知類通達,深造自得,養成剛大貞固之才”為宗旨.開講日亦明以“經術義理”之學示諸生,可見其六藝學,具體說也可稱爲經術義理之學.  相似文献   

12.
张求会 《中国文化》2007,(1):145-146
文輝的《陳寅恪詩箋釋》快要出版了,他約我寫幾句話。因爲我這些年也在作一點義寧陳氏的研究,又提前看過此書的初稿,這才壯起膽子答應下來。想說三個問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據留德學者季羡林(1911-2009,其中1935-1945年留學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回憶録、檔案資料,將他"聽課證明簿"中所記録的1935-1940年間在哥廷根大學十一個學期所選課程,與當時大學每一學期公布的《大學行政索引/課程目録》相比較,力圖還原季羡林在哥廷根學習時的東方學知識體系的構成。從知識遷移史的角度來看,留學生在異域大學中的學習、生活,包括與國外學者之間的交往,是他們知識生成的原點,也是形成他們知識譜系的重要一步。對1935-1940年間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學所選課程的重構,有助於系統考察20世紀上半葉東方學知識的遷移情况。  相似文献   

14.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需要瞭解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國情,不僅是中國的現狀,也包括現狀所由發展而來的歷史,因此需要瞭解歷史上的中國. 瞭解歷史上的中國,有許多途徑,其中之一,是從整體上,從歷史發展的全過程的角度,看看中國在歷史上有些什么值得注意的、屬於中國所特有的現象.或者説,與其他國家的歷史相比較,歷史上的中國有些什么樣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渾沌與太極     
一 前言 早期論述中國文化或比較中西文化的學者,時常列舉的一項中國文化之特色,乃是中國没有創世神話.這個命題配合着"中國文化缺乏宗教精神"、"黄河文明質樸說"或所謂的"儒家是人文主義"等諸種的命題,它們構成了一種强而有力的論述,這種論述强調中國文明缺乏形上的思考與宗教的情懷,它基本上是現世的導向.  相似文献   

16.
在西歐以外眾多尋求現代化的國家如土耳其、日本、中國當中,俄國應該算是最幸運的了.它幅員廣闊,資源豐富,接觸歐洲和吸收西方思想最早,歷代君主集絕對權力於一身,而且不乏雄才大略和具有遠見與堅定意志者,更從頭便建立了現代軍事力量,保證國土完整甚至不斷擴張,政策、舉措不受外國干擾.然而,它的歷史却是個絕大悖論:彼得和卡德鄰兩位大帝一個世紀之久的努力帶來十二月黨人之變,下一個世紀的改革帶來十月革命,蘇聯經過七十年建設和改革也仍然逃脫不了崩潰命運.  相似文献   

17.
學人寄語     
正今年9月9日是湯一介先生辭世兩周年忌日。想到先生說過的許多話,頗多感慨。上世紀90年代,湯先生曾與一位比利時大學生對話。問,湯一介爲什麼不說自己是哲學家?湯曰"這個問題得由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來回答"。本世紀初,湯先生在《我的哲學之路》自序中再次寫到,那一時期的普遍看法是,只有馬恩列斯、毛澤東等幾位偉大領袖才可以被稱爲哲學家。"其他人只能是哲學工作者。他們的任務只是解釋這些偉大人物的哲學思想'。并且,這類解釋往往是政治的,簡化的,而不是哲學的。比如全部哲學史就只是存在與意識、唯物與唯心、進步與反動的簡單歸類。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哲學家,但卻應當主張,每一個  相似文献   

18.
近數月來,由于秋石先生《愛護魯迅是我們的共同道義》一文在2002年9月17日《文藝報》的刊發,周海嬰先生《魯迅與我七十年》的若幹內容在學術文化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應該說,秋石先生出于“愛護魯迅”,對海嬰回憶錄中幾個問題加以質疑,提出他自己的看法,有助于人們思考的深化。他的論述在某些具體意見(如對馮雪峰的看法)和時間等細節方面,也起到了澄清和訂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引言學術和文教體制從屬於主權國家,受主權國家利益支配——如果一個中國人在國外(比如美國或日本)接受大學教育和學術訓練并進而獲得教職,接下來的生涯就得爲所在國的文教體制效力.倘若所在國的國家理由與中國的國家理由并不一致,這類華僑學人的學術位置就面臨某種尷尬,這種情形尤其見於社會科學領域——最突出的莫過於政治學的中國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季羡林先生在談到陳寅恪先生的治學方法時說:"寅恪先生曾在幾個歐美國家留學,在德國時間更長,受業於Heinrich L u derS(亨利希.吕德斯)諸大師,學習梵語及其它古代語言文字,深通德國學者的治學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