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支配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外来主义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传统文化的力量似乎更为强大。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认同明末清初学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及其民族意识,成为世纪初社会改革思潮的原动力;从五四到四十年代初,各种思潮的代表人物皆分别从传统文化吸取资源,传统思想的精华在中国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二十世纪对中国社会发展起最大作用的是社会主义思潮,古老的大同理想成为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共同的传统文化底色,但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二十世纪五光十色的各种社会思潮背后,几乎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圣哲在发着诡谲的微笑。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前后,一般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困绕着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各俱其说,各行其是.其中“教育救国论”是一种颇有影响的救国方略.它随着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其主要提倡者如:黄炎培、晏阳初、网行知、蔡元培、张伯警、陈独秀李大到、余家菊等)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有思想的植入,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股政治思潮。这一思湖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和特殊的社会环境。第一、五四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大变动的产物。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3.
客观认识陈独秀五四时期哲学思想,本质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辨证认识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重要体现。五四时期陈独秀哲学思想基本上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体现了进化论、无神论、经验论、人性论思想;而后期则接受了历史唯物论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也接受了历史唯物论关于劳动创造世界观点和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五四时期陈独秀已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习跃,为后来的历史性巨变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开户了国民政治意识现代化的闸门;辛亥革命的化革新奠定 了“五四”新化运动的基础;辛亥革命促成了民族工业的第一辉煌期,武昌起义的成功标志着孙中山武装革命学说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世界范围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成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发生的世界思潮背景,本文拟通过系统梳理“五四”前后国人对这一思潮的介绍,以及对相关史论、资料的译介,力图描述出当时国人所认知的它的基本发展过程,以揭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的真实背景。  相似文献   

6.
明朝中叶以后,科学思潮开始萌芽。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的思想为洋务运动时期科学思潮的兴起作了必要的准备。科学思潮在洋务运动中兴起后,到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科学思潮已取得相当独立的地位。到“五四”运动前,科学思潮将以高涨,而抗战时期毛泽东从哲学意义上对科学思潮作了高度概括,从而为科学思潮的高涨作了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7.
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由“离异”到“复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甲午战争前后至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基于坚实的西学功底、甲午战局的唤醒、科考屡试不第的愤懑等原因,大力提倡全面西化,批斥中学;二是从戊戌政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严复基于对当时西方社会弊病有了初步认识以及早年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原因,极力主张中西文化折衷;三是在民国时代及其晚年,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的深感绝望、所受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官运亨通的个人经历等原因,竭力推祟旧学复古。  相似文献   

8.
裘廷梁是戊戌维新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白话为本”的理论,创办了《无锡白话报》,在“五四”白话文运动后期,坚持以白话文普及教育的观点,是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人物。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可以作多种阐释的开放性理论话语,总是带有变革意识并伴随着强烈的危机感。从晚清肇始,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对时空和价值维度的理性重构上。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是五四时期社会变革现实的理论反映,集合了在社会和价值模式中所蕴涵的理性至上和个性自由两种现代性思想维度。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人探索现代性问题和现代化道路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长期来评价不高,甚而被贬低。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近代80年的文化历程,经历了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把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包括在维新思潮阶段,没有它的独立地位。有的研究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忽视了思想文化,其贡献远不如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制度层次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才进而思想文化层次的变革。有的研究者甚至断言,辛亥革命只是打落中国最后一顶皇冠,别的毫无意义。这些论断或多或少存在着片面性,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不是实事求是的。对此,笔者曾撰文阐述自己的一点看法(《辛亥革命与文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在这篇文章的结语中提到: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曾经发挥了同封建阶级旧文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思潮的传播具有鲜明的近代性质和政治明朗性。特别是这一时期对于封建专制的批判比戊戌时期更加激烈、更加直接,也更具有理论深度。最能体现其政治明朗性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史无前例地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而最具启蒙意义的是资产阶级始终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贯穿于三民主义的全部内容和民族革命的全过程。但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潮仍存在只注重民主形式而忽视其深刻内涵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简论洋务思潮孙少艾洋务思潮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股历时三十余年的全国范围的学习西方,谋求中国近代化的思潮。它上承鸦片战争时期的经世思潮,下接戊戌维新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仅就洋务思潮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向作一粗浅的论...  相似文献   

13.
从学思潮的角度考察“五四”时期的“性灵”散,可见其特征:一是推崇“个人的发现”;二是强调表达的“真”;三是倡扬幽默,以闲适为格调;四是重视“笔调”与“调”的美。“五四”时期的“性灵”散思潮标志着现代散体的自觉,是一个既传统古典又具有开放性和现代性的散思潮。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在列强入侵下,国情发生巨变,中国妇女在变化的历史时期经历着自身的嬗变。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初期,女性追求自身解放的历程随着历史的前进而进一步深化并形成自己的特点。社会性质的改变,西方思潮的传人及开明官员与政府的参与是这种特点形成的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把教育视为拯救民族危亡的前提和途径,通过亲身实践、改革旧式教育体制、废科举、倡新学、普及国民教育和设立奖励机制来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技,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尽管他师法西学的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出色的教育家之一。另外,由他发起的戊戌维新思潮为新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后,有关社会改造问题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中心话题。围绕着中国社会改造的方法、改造的出路等重大问题,不同的思想政治派别各自阐发自己的“主义”,构成了当时社会改造思潮纷繁复杂的图景。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严谨而科学的理论,与其它社会改造理论区别开来,并在众多的社会改造理论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改造思潮的主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错综复杂。但百川归海,在各种思潮的相互比较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进而取得了主导地位。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探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我们今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就是因为中国…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又拓展了唯物史观的新视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在深厚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基础上,具有深刻的科学性.高度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9.
工读主义是五四时期对广大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这一思潮的兴盛与衰落,体现了“五四青年”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探索历程,并对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工读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不仅便于我们加深对那个时期诸种社会思潮关系的认识,深化近代社会思潮史的研究;而且能使我们从“五四青年”克服自我意识,排除其他思想干扰,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鞭策我们继承“五四青年”的光荣传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浪漫主义思潮对“五四”时期戏剧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更取决于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以及它的被接受和吸纳的程度。“五四”时期没有产生意义上充分的浪漫主义剧作。浪漫主义之于“五四”时期戏剧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创作方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