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流变,均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仅就“夷夏”观念的产生、模式化过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性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夷夏”观念的产生“夷夏”对称在中国远古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远古历史的某些内容。其一、“夷夏”对称最早是地理的区别。“夷”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东方之地”,  相似文献   

2.
一“夷夏之防”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成为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准则。汉代以后,“夷夏之防”逐渐发展为大汉族主义的理论基础。由于华夏文明长期以来都是向外辐射的,外来“挑战”与“威胁”在文化上最终都同化于中国。这样,“夷夏之防”就成为中国自居于万国之上的“中国中心”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沉淀为支配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自认为世界中心,称华夏之外邦不受儒家教化之国为夷.鸦片战争后,随着西风美雨入侵,体会对方强大后不得不舍“夷”而用“洋”,传统夷夏之辨由此泄开了一条口子.伴随着洋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崇尚洋务与洋物的思潮渐起,大有用“夷”变“夏”、全盘西化之势.而另一方面,“洋”被赋予的意义中又延续了传统夷夏之辩的文化认同,而引起灭洋思潮.  相似文献   

4.
“以夷款夷”是《海国图志》写作目的之一,也是魏源“夷务”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史学界却鲜有注目。“以夷款夷”作为魏源重要军事外交主张,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经世致用思想之高度升华。它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这个词由来已久。春秋时所说的中国,有的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的是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古人认为四方为夷,四夷之中的国家为“中国”。如《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四夷之中的国家,以前指河南省一带。后来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南北和中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了由“蔑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演变,思想的变化在推进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变化轨迹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10页录用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的一句话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段为人们所熟悉并经常引用的材料是何意 ?从史学界很多研究魏源的文章来看 ,大家较多地重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并一致认为这是魏源的核心思想 ,那么“以夷款夷”作何解释呢 ?课本同页下的注释是“以夷款夷 ,指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此解释 ,我认为值得仔细商榷。第一 ,从上下文内容来看 ,魏源写《海国图志》的三个目的中 ,第一个“以夷攻夷”和第三个“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打击外国侵略者 ,抵…  相似文献   

8.
近代初期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设想 ,可分四个方面内容 :1.在虎门外建西式造船厂、火器局 ,仿造洋式舰炮 ;2 .组建用洋式舰炮装备的新式水师 ;3.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 ;4.鼓励沿海商民设厂造船械及其它民用工业品。“师夷长技以制夷”暗合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两大主题——反抗外来侵略(“制夷”)、实现现代化 (“师夷长技”) ,因而也就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救国方案、第一个现代化方案。本文肯定了魏源可贵的探索精神 ,同时指出了其设想因时代局限性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一)作为观念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从根本上说来自实践,更具体地讲来自于武器装备陈旧落后的清军和坚船利炮的英军的不对等的对抗斗争.敌对双方在军事技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又突然相遇,要在战场上见高低,势必使落后一方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即了解、掌握对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作战方法等.这也是人类社会技术横向扩展、传播乃至深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魏源讲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向西方国家学习制造船炮等先进技术,组成新式水师,以便与敌人兵舰争战于海洋.不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思想的发明权并不属于魏源,而是属于直接在第一线抗击敌人之人,即以林则徐等为代表的部分军民.  相似文献   

10.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光辉思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深刻理解它的内涵。 基本内容 ——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 这是三个互相联结的基本点:第一,“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林则徐早在广东禁烟期间,就懂得“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魏源讲得更明确,“筹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因为“同一御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所以,“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就是说,学习外国,抵御侵略,必先以了解外  相似文献   

11.
夷、蛮、戎、狄是中原华夏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贬称,了解其确切聚居地或聚居方位,将有助于理解我国古代散文。夷中原华夏民族对中原地区以东及东南各民族的蔑称。《书·禹贡》载:“岛夷皮服。”郑玄注云:“岛夷,东方之民。”《礼·王制》亦称“东方曰夷”。夷,又称东夷、夷方等,大致聚居地在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江、浙、沪、闽)及台湾地区。其民多以捕捞、采集为业,文化相当落后,故被蔑称为“夷”。台湾古称“夷洲”即  相似文献   

12.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思想,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林则徐发其端,魏源竟其绪,由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完整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思想,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从这一思想影响下的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将获得什么启示?这些是颇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魄源:《海国图志》序转引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一章《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14.
刘基曾深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具有明确的华夷之辨思想,但他的夷夏观与传统思想有差别,重在阐述“夷夏盛衰之大机”,寻求华夏衰弱的内因。同时,他还接受了当时流行的一些关于夷夏问题的新观点。而他提出的夷夏大同的思想,超越了传统,是那个时代最具价值的夷夏观。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之前,在清朝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中间,流行过一种“以商制夷”思想。直隶总督琦善在《遵旨复奏禁烟折》中建议道光实行“智御外夷之良策”,即先行不准通商,待到外国所必需的中国货物告匮后不得不哀求时,乃开一面之网,恢复有限制的贸易,这样就可以控制住外夷。大理寺正卿曾望颜也向道光指陈:“今日要策,首在封关……然后察其果能诚心悔罪,再行奏请天恩,准其通商互市,仍将大黄、茶叶等货,定为限制,无许逾额多运,以为箝制之法。”(1)这些奏折表达的都是那种“以  相似文献   

16.
《左传·鲁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杜预注,“戎,山夷也.”此说并不可信,此戎应指陆浑戎而非山夷,且山夷一词出现较晚,先秦时期并未出现,杜预明显是用他所处时代的称呼,解释了春秋时期史事.“山夷”原意为台湾土著,此后涵义不断扩大,引申为荆州土著、长江中下游之部族、盗贼、益州山中部族等意.由于戎族已经在战国后期融入华夏族中,后来的“山夷”已不等同于先秦之“戎”.至于错误的原因,笔者推测,在于杜预有过破“山夷”的经历.  相似文献   

17.
“以夷款夷”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本第 10页上有一注解 ,将魏源《海国图志·序》中的“以夷款夷”解释成“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笔者认为这里的“款”不能解释成“接待” ,而应通“叩” ,可以解释成“敲”或“击”。现将意见阐述如下 ,以就教于方家。首先 ,“款”字解释成“叩”、“敲”、“击”是一种常见用法。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实用汉字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5年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897页上都不乏其例。《吕氏春秋·爱士》中有“夜款门而谒”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款关请见” ,唐朝诗人孟浩然有“有客款柴扉 ,白云巢居子”…  相似文献   

18.
魏源“师夷长技”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程。“师夷长技”论广泛涉及到军事、经济、科技的现代化,并影响到此早期现代化意识向教育、政治领渗透,魏源的民族意识虽还带有华夏中心观、文化主义的情节、但已显露出冲破“夷夏大防”、“摒弃华夷之辨的理性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畎夷非犬戎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治中 《六安师专学报》1999,15(3):26-31,66
畎夷的故乡在大别山区,以五色犬为图谱,农耕为主,是苗、瑶、畲等族的祖先。犬戎起源于内蒙古与晋、冀交界地区,以白犬为图腾,是匈奴及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祖先。畎夷的祖先是三苗,舜时辗转迁到三危,夏末又“回流”Qian陇,与犬戎等融合,于是造成古今史家记术的种种混淆。  相似文献   

20.
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王夫之面对明亡清兴的易代鼎革巨变,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和夷夏观进行了重新解析和阐释。在王夫之看来,天下姓“公”不姓“私”,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公天下”,而不是一姓之私的“私天下”。在夷夏关系问题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所禀受的天地之气也不同,因此民族习惯、民族文化也不同。他反对民族间互相侵扰,主张各安其所。在明清鼎革之际,王夫之继承了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强调保族固类,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反思和剖析王夫之的天下观和夷夏观,对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伦理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