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史是作者、作品、读者的三位一体,批评家与文学史家只是占少数比例的、专业的读者群,作者本身同样需要阅读作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算是健全的文学史。但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是指称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中,因袭了传统的文学史观念,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即将文学史理解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史,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史与作用史,忽略了文学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忽略了读者(包括批评家、学者、翻译家、编辑、文艺记者、文艺官员等专业读者)在文学史上的功绩。通过考察传媒文化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从传播接受的角度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5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时代,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文学体制的改变与建立是中国文学能成为“当代”的重要标志。它有效地实现了当代社会与文学的互动,促使文学作家、作品和读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当代文学体制之下作家的思想改造问题展开讨论,说明文学体制与作家身份之间所发生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矛盾,促使作家形成新型的主体认知与行为方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无庸讳言,王朔小说产生有逆值效应。这是一种关涉面广的复杂的文学现象。本文仅适当联系作家的特殊经验和思想情感,简略地检视王朔作品中颇有意味的“悖论”现象:一、作家的真诚教化与作品的真实引诱;二、用文化的刀子去宰割文化;三、喜剧与悲剧的抵牾。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数作品功利性较强,比如反映时代风云,在作品中提出政治主张,表现某一时期的风云变幻,要求文学担负起重要历史使命几乎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文革之后的文学大部分反映了文学的教育以及认识功能;特别是文学发展到了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的消费社会里,文学也一改昔日清高孤傲的面容,商业功能日益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复杂.从社会、历史、时代、文学观念、作家结构、外来影响以及现代文学的性质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功利色彩的种种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忽视的内容之一,拟通过对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针对文学授课过程中的学生厌学心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出发,提出将体验性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经典文本的领悟能力。该"体验性"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对作家个体存在与思想状况的体验、及作家生存语境的还原;其二是对作家作品的文本鉴赏,通过现场阅读和讲解唤起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文学审美感受;其三是对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思想和阅读状况的体验性把握。  相似文献   

7.
<正> 作家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又是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虽不等同于文学研究,但又与文学研究密不可分。 作家之所以称为“作家”,是因为他写有作品,所以作家离不开作品。而作家要写作品,又总要表现一定的社会生活,因而作家又离不开现实。作家创作的目的是要让读者看,使读者得到教益,得到美的享受,因而作家离不开读者。因此,研究作家离不开研究作品、研究现实、研究读者。在这点上说,作家研究是与对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思考紧密相关的。但作家毕竟是整个文学  相似文献   

8.
传记学批评方法要求在作家——作品——读者这一文学系统中,站在作品文本本身之外,通过对作家传记材料、生活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解以正确解读作家的作品。其一方面研究作家的生平经历等,以便弄清作品的意义;另一方面,作品也成为作家生活的线索,以便进一步认识作家,即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作家两个维度。文章将从作家的经历、人格以及对世界的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来进一步解读文本以达到对茨威格、R先生、陌生女人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与时代偕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艰难跋涉之后,以它产生的一批批作家和作品,以它多姿多采的风格和神韵,以它拥有的众多读者群,显示其特有的辉煌,引起世人的瞩目。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包括着当代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从广泛的涵义来说,也包含当代海外华文文学。它们都是中国母体文化和文学的承续,都是在“五四”新文学的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文学中,王朔是备受争议的一个作家,他是"新京派小说"和"痞子文学"的代言人,也是大众文学的代表之一。我们要研究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绕不开王朔。他的巨大成功与颇受非议,昭示着文学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作家的个人经验进入作品的方式,作品对作家经验的改写以及改写的标准目前还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从作家的经验及其在文本中的改写入手,寻找十七年作品中作家修改自身体验的共性与个性,并进而把握十七年文学背后的时代精神的主流,对于推进十七年文学的研究,无疑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十七年"时期(1949—1966)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在题材上普遍重视当今社会和现代史上的重大题材;在人物塑造上,英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首要地位;在风格上,虽然出现了一批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但由于强调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统一和一律,影响了多种风格和不同流派的竞争。"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是当代文学最萧条的时期,在作家方面,大多数作家受到无情打击,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但也有少数作家成为了"四人帮"的政治工具;在作品方面,有些创作走上了歧途,  相似文献   

13.
王朔在世纪末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且声名显赫。他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走红井成为九十年代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他那调侃.若戏的文风以及谋利的商业性写作目的极为引人注目,“王朔现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什国青年报》甚至在s三年1月开辟了一个名为“王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专栏。王朔在普通读者和评论界中引起的反应可谓毁耷参半。有人称他为“一只色彩斑斓的毒蜘蛛”‘,“美丽的罂粟花”’,说他亵读文学和读者,写的只是毫无价fRtt一痞子文学”,“文化快餐”。当然他也不乏拥戴者,他们赞扬他“给人带来了鲜活’”“,是“京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力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认识评价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5.
徐峰 《文教资料》2006,(30):160-161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文学评论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痞子文学。然而,从王朔所出生的年代、家庭以及社会背景去考察他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我得到的是另外一种结论: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新时代被边缘化的人群,而他们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边缘化过程的抗争,以努力取得本来属于自己的社会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中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作家,她的作品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关注和评论者的研究。从小说研究、散文研究、与其它作家的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等方面,对迟子建的创作研究情况、特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王朔可谓当今家喻户晓的一位高产作家,对于王朔的作品,几乎从青少年到老年,可能都会看过他的一两部影视作品,如《我爱我家》、《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红遍整个中华大地。甚至连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都说:今天的大众文化其实是王朔和王朔的作品召唤来的。为什么这样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却被大多数作家和知识分子冠以"痞子作家"并成为争议最多的作家呢?他又是以怎样的写作风格去征服广大读者的呢?人们喜欢他作品的原因在哪里?他对中国近20年的文坛又作出了哪些影响呢?为什么他惯用的创作手法会也在作家群中掀起一层层波澜呢?甚至连他面对媒体那赤裸裸的狂言也一度成为了流行语的代言人,而文坛上对王朔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坛及文化现象的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18.
正他是文学评论家,被国内主流文学圈称作"青年作家教父",风格独树一帜;他是作家,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散文名篇;他是重要的编辑家,近30年间,从《人民文学》的编辑到主编,许多深具文学史意义的作品都由他之手发表;当然,他也参与中国文学重要奖项评选及评选规则的制定。多种角色集于一身,这注定他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殊为独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创作的主体———作家方向来谈论左翼文学的独到之处,左翼作家的精神品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应该被严肃对待,认真思考。他们显然促进了文学及社会的发展,而左翼作家融注心血于其中的作品,以其风格的独特,意蕴的深刻及体悟的真切也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作家创作、作品本文、读者接受)中,作家的创作活动,即文学生产,无疑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因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读者阅读的对象,没有接受;而有了创作,就有了作品,也就具备了接受的条件,即使没有被阅读,作品的意象、意境、意义未得到实现,未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但无论如何,它已具备了这种转化的客观可能性。因此,研究文学创作也是接受美学不可缺少的内容。有一种误解,认为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读者和阅读活动的,并不顾及创作。其实不然,接受美学也关注创作,只是更着重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研究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