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这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中的句子。"生彘肩"的"生"何解?课文没有注释;现行《教师教学用书》把"生彘肩"翻译为"一只生猪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中樊哙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但是,其中有一句话读了难免令人费解:樊哙闯帐后,项王曰:“赐之彘肩。”彘肩,就是猪的前腿。于是手下人“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意思是说樊哙不仅接受一条生猪腿,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记载了樊哙闯营,项羽命令赐其“彘肩”,最后却“与一生彘肩”的离奇情节。其中,对“生”的注解,历来多有争论。如果我们跳出传统语义训诂的狭隘路径,立足《项羽本纪》全篇,重新审视“生彘肩”这一问题,则可以发现司马迁这一看似闲笔的安排,却在不经意间将《鸿门宴》前后刘邦、项羽政治集团间斗争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实乃生花妙笔。  相似文献   

4.
吴学伟 《中学文科》2009,(16):78-78
李易安《醉花阴&#183;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人比黄花瘦”这句,历代评家多有叹赏,基本上都对句中“瘦”字称妙。明&#183;王世贞的意见可为代表:“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俱妙。”(《翕州山人词评》)但叹赏虽多,作进一步分析者几乎没有。近代的评家论述的多了一点,但又多是就词论词,从词作的创造性、映衬手法和音律上做文章。笔者则认为这一“瘦”字体现着一种既是时代的,又是独特的一种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在《鸿门宴》末尾有“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字教材中没有任何注释,教参上将全句译为“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则“今”字即“要”的意思。虽然基本正确,只是未免失之于笼统,  相似文献   

6.
李易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人比黄花瘦”这句,历代评家多有叹赏,基本上都对句中“瘦”字称妙。明·王世贞的意见可为代表:“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俱妙。”(《翕州山人词评》)但叹赏虽多,作进一步分析者几乎没有。近代的评家论述的多了一点,但又多是就词论词,从词作的创造性、映衬手法和音律上做文章。笔者则认为这一“瘦”字体现着一种既是时代的,又是独特的一种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饶文广 《学语文》2011,(5):72-7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收入《鸿门宴》,课文有“先破秦入关者王之”。对句中“王”,该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46页)解释为:“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这个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黄叶 《政治课教学》2016,(Z1):69-71
教学要潜入文本,"悟"出字词背后的"神",摸清作者思路,充分发掘文本的内涵,形成属于自己的言语感悟、思想认识,而不能被教参、教学设计之类的"先入为主"而影响了自己的洞察力和创造力。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材的一些不当之处,如:《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一句的"生"字,应通假"牲",意为"煮熟供食用的牲肉";《师说》"其可怪也欤"中的"其"字,应解释为表示感叹语气的副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中的"英发"一词应解读为"(新婚的)周瑜的‘雄姿’就像鲜花绽放(那么鲜亮耀眼,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史记·项羽本纪》名段鸿门宴里“生彘肩”作了考察,认为在“生猪腿”、“一整条猪肘”、“一只猪肩”、“一只全猪蹄”等诸种解释中,最后一种解释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0.
“推敲”这个词妇孺皆知,关于“推敲”的一段文坛佳话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隋唐嘉话》《唐诗纪事》《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等都有记载。其中北宋阮阅《诗话总龟》最为生动详尽。“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字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贾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说:“‘敲”字佳。’  相似文献   

11.
对于《鸿门宴》中"则与一生彘肩"一句的"生"的意思,由于各种版本的课本没有任何注释,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泽文",有的直接照搬"生",有的译为"半生不熟",不少《古汉语词典》在说明"生"的"与熟相对"这个义项时,不约而同地以"则与一生彘肩"作例句,因而大家就把"生"当作"与熟相对"来解释,认为樊哙吃的是未煮熟的"生猪腿"。在"鸿门宴"那样的严肃场合中,在项羽赞赏樊哙壮士气概的情况下,项羽怎以可能赐给樊哙"生猪腿"呢?樊哙怎么可能吃"生猪腿"呢?"生猪腿"的解释有悖  相似文献   

12.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2007年版)第一册(必修)中的课文《鸿门宴》里有一句:“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对这一句子中的“王之”,课文注释为:“王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  相似文献   

14.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说:“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那么,“紧”字的“神韵”何在呢?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先生在《咬嚼字》一(高语二册)中阐明了“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并“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推敲”的典故最早当见于唐人韦绚撰《刘公嘉话录》(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又见于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宋人计有功《唐诗记事》、阮阅《诗话总龟》。阮阅之言最为简洁:  相似文献   

16.
鲁愚 《现代语文》2002,(3):12-12
杨昱华先生《画虎类犬=画虎类狗?》一文(见2001.11《现代语文》)主体部分力图辨析将“画虎类犬”与“画虎类狗”划等号,原本不正确。该文标题也显示着这一观点。杨文具体阐释说:这一成语出自汉代马援的故事,详见《后汉书·马援列传》,本作“画虎类狗”,“为何后人(将其中的‘狗’)改为‘犬’呢?原来,后世文人想当然地认为狗就是犬,那么画虎类狗中的狗当然也可以用犬来代替。于是为了避俗就雅,就将画虎类狗改为画虎类犬,自以为以犬代狗很文雅。”杨文断言:“产生歧义的关键在于对‘狗’字的不确理解”,因为,“在上…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生彘肩”的解释,教学参考书有四种说法: 一、“生”字系“全”字之误;二、可能从鼎内取出,因其半生不熟而称生彘肩,或未放入鼎内的备品;三、“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四、开宴前预先另留的猪前腿。上面第二种说法的前半截,表来说对了,但“可能”一词的揣测性却取消了它的可信度,实在有点可惜。笔者联系文意对“生彘肩”为什么只能解作“半生不  相似文献   

18.
《史记·鸿门宴》中“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一句中的“王”字,教辅资料上通行的有两种读音,一读为王(wáng),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写项王与沛公在宴酣之时,沛公之参乘樊哙撞将进来。这一举动,不仅未被处罚,反被项王夸为“壮士”,并赐之卮酒与彘肩。下属“与斗卮酒”和“与一生彘肩”,都超出了项王的吩咐,多了一个“斗”和“生”。怎么解释?“斗”,大的酒器,没话说。然而,  相似文献   

20.
“此致敬礼”四个字如此平常,运用又如此广泛,然而经常被误解,且几乎全在“此致”两字上。《语教学之友)2005年第12期所载《关于“此致敬礼”的另一种思考》就是一例(该以下简称《关》)。《关》认为“此致”的意思是“到这里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并且说“‘此致’和‘敬礼’之间根本不存在动宾关系,根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