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读了查志华同志的《对“深入生活”这个口号的再认识》(载《上海文学》1980年11期,以下简称“查文”),对于其中的某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愿借《作品》一席之地,谈谈自己的看法。查文一开头就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情况出现:有些口  相似文献   

2.
《“知识就是力量”吗?》争鸣之十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至今仍为人们所信奉。然而,面对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历史迅猛变革的新情况,如何认识早在300多年前培根所提出的这个口号呢?朱光烈先生《“知识就是力量”吗?》(见1995年《现代传播》第1期)一文(下称朱文),探讨了这个问题。读罢朱文,笔者亦对这个问题重新作了审视与思考,现将自己并不一定成熟的看法谈出来,用以同朱先生交流。首先,要以历史本身去理解历史。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与教会的黑暗统治行将崩溃、新思想不断产生…  相似文献   

3.
张辉 《青年记者》2003,(5):42-42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已成为报纸在现代条件下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口号。就报纸发展过程而言,从“有文无图”,到“重文轻图”,再到“图文并重”,就是对新闻摄影的再认识过程。当今形势下,强调报纸编辑对新闻摄影的再认识,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去年,新闻出版报发过一篇争鸣文章:《读者不是上帝》,今年又见第五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与之立论相同的文章:《“读者是上帝”质疑》。前文将我国出版界一度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书刊市场一再泛起的“黄潮”,归咎于“读者是上帝”这句口号;后文通过逻辑演绎对这句口号提出了质疑,其要点是:1、“读者”这个概念涵盖了国内外、敌我友所有受众,他们相互存在着立场、信仰、观点、觉悟、素养、爱好、情趣的种种差异;2、称“读者是上帝”,意味着对一切读者的一切愿望、意见和要求都要依从和迎合;3、结论:这句口号有悖  相似文献   

5.
《新闻知识》本着提高刊物质量,对读者负责的原则,在今年第六期提出了消灭《新闻知识》中的差错的口号。同时,为落实这个口号,《新闻知识》编辑部还采取了三项得力措施。我们相信通过多方配合,共同努力,一定能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成效。消灭差错,是个令人头痛的“老大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要真正做到消灭差错,除了编、排、校、印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外,作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作者认为,文章写得好,字迹潦草一点没有什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虽然字迹是否书写得工整对文  相似文献   

6.
孙元玮 《视听界》2007,(5):99-101
“行进中的影像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纪事》节目的口号与节目标识,也恰好可以用来形容这个电视新闻纪录片节目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企业报靠广大读者广大职工参与,方能办好。而就职工关心的问题在报纸上开展讨论.是引发读者兴趣,吸引职工参与的好办法。今年8月蛇口《消息报》开展有关《质疑一个口号》的讨论就是一例。《质疑一个口号》是8月21日刊载的署名“东方伊人”的文章,该文对当时深圳街头树立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公益广告口号“不敢恭维”、“不能接受”。理由是它在“科学上略显欠缺”,因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因“宜春叫春”,媒体也在集体“叫春”。笔者在百度上搜索“叫春的城市”这个关键词,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就有相关报道逾20万篇。你看看标题,什么《宜春光叫春不行,还得把人勾引过来》、《叫春的城市和发情的官场》、《“裸体纤夫”与“叫春的城市”》、《“叫春的城市”想勾引谁?》、《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口号有何不好?》等等。  相似文献   

9.
五、新闻要抓“活鱼”抓“活鱼”,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好记的口号。《天津日报》编辑部当年借用这个口号的初衷,是改进经济报道,即把经济工作中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像活蹦乱跳的“活鱼”一样,展示在报纸版面上,给人以丰富的营养。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长期以来,大量的旧情况、旧闻,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一写就是“文化大革命以来”,“10年以来”,甚至是“30年以来”,干篇一律,既浪费了篇幅,又令读者生厌。天津日报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即动手改革。编辑部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动手抓“活鱼”,让“活鱼”…  相似文献   

10.
《普通人的故事》是大众日报的一个名牌栏目,并获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为了增加这个栏目的可读性、形象直观性,我尝试着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采写了《杨金明:爱心创奇迹》、《房东奶奶张静怡》两篇新闻稿,两篇稿件发表后,当日就被评为优等稿,开创了这个名牌栏目用摄影形式报道的先例,受到大众日报编委们的好评。通过这两篇优等稿的采写,我受到以下启示:一、深入生活发现素材摄影记者只有多深入生活,才能了解和发现许多方面的新闻线索,有了好的线索,再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才能抓拍到一些有情感的、典型的精彩瞬间。2000年3月10日,在德州市德城区官屯乡堤岭村采访,我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首届学术年会期间,我访问了《文汇报》总编辑马达,请他谈谈对培养“名记者”的看法。马达说:“名记者”的提法不科学。这个口号容易给大家一个错觉:能够用什么办法一举成名。其实,成名不容易。《文汇报》花三千美元派一个记者到南极采访,写了些东西,有名了。可是只能派一个,好多记者没这个机会。当然也有个人努力  相似文献   

12.
回想今年春节回家探亲期间写的《除夕“听静”记》,真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喜。由此体会到,记者只有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灵感才会光顾。  相似文献   

13.
需要,《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为:“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这里所说的“需要”,是指读者对优秀、健康图书的欲望或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社的“市场观念”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三个阶段的变化。最初,出版社传统的经营思想是以生产为中心,市场观念的口号是“发行我出版的图书”。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时扩大销售、推销图书成了出版社的主要任务,市场观念的口号随之变为“让更多的读者购买我出版的图书”。之后,我国图书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同类图书的竞争日益加剧,满足读者需要成了出版社的经营指导思想,市场营销观念随之产生,口号成了“出版读者需要的图书”。综观近几年来发行量较大的图书,不论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包括人们说是完全靠“炒作”而发行500万册的《学习的革命》也都建立在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再看几十年长销不败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更是因为人们的“需要”,才使它们“永葆青春”。可见,“读者的需要”是图书能否畅销、能否销出去而不积压的关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编出读者需要或者非常需要的书呢?一、编辑要“专”不要“杂”这...  相似文献   

14.
一在广电部两部广播剧《女兵连来了个男家属》和《鞠躬尽瘁》荣获1995年第五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广播剧奖之际,我们既感到十分高兴,又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对我们广播文艺工作者的巨大鼓励。首次参评,初战告捷,使我们体会到,广播剧“五个一工程”的参评过程,是拼搏进取的过程;是深入生活,汲取营养,潜心创作,被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境界所感染、所激励的自我教育过程;是加深对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战略意义的认识过程。在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之前人全国大多数电台的情况来看,曾经两度辉煌的广播剧处于不够景气的状态。由…  相似文献   

15.
东南卫视《不叮不停》节目在2006年4月7日首播之前,就已经大声喊出一个口号:不叮不停,一曲成名!这个口号相对于之前的“银河之星大擂台,我的舞台我精彩”传递出来的信息更为简洁,也不再遮遮掩掩。当然,对于一个节目来说,光有一个口号是不够的,如果从节目不同层面解析,是一件抽丝剥茧给人愉悦享受的事。什么是“不叮不停”?“叮”、“停”,在这里全部作为动词使用。所谓“叮”是评委席上评委手中的铁锤敲击面前的铃铛泛起的“叮”的声音,将“叮”引申为动词使用,“叮”其实就是评委敲击铃铛这个动作的具象表现;所谓“停”,是舞台上的选手演唱…  相似文献   

16.
侯仁之、张开济、罗哲文、吴良镛、毛昭晰……25个重量级的专家,不久前上书高层,强烈呼吁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要求停止正在进行的对部分老街区的拆除。 与此同时,酝酿多时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终于经过建设部批准,这个城市的媒体发动了宣传高潮。“坚决落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青年报》把它作为最新的“时代口号”刊登。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第15期林穗芳同志《谈谈图书出版统计标准化问题》一文,提出了图书版本的名称问题,很有必要。我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重版”这个名称在裹乱。 “重版”是个有歧义的名称,用时易发生误会,正式文件尤其不宜再用。这个名称可以避开:讲版次的变更可用“第×版”、“修订再版”、“再版”,印次的变更可用“重印”。  相似文献   

18.
人的观念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反过来又推动着实践的发展。这个从客观到主观、又从主观回到客观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们对图书和图书馆的观念是诸多社会观念的一种,自然离不开这样一个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探索一下它的源流和现状,也许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不无补益。一图与书在远古时代是两个表行为的不同概念。《广雅·释诂》:“图,(繁写图)谋也。”《说文》:“图,划计难也。从□(wèi围),从啚(bǐ笔),难意也。”段玉裁注:“□,规划之意。啚者,啬也,慎难之意。”  相似文献   

19.
《中图法》加“0”问题例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图法》加“0”的问题,似乎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正是在这件小事上出毛病的不少。究其原因,还是对《中图法》体系结构和使用方法不够熟悉的缘故。为此,这里谈谈我们对使用《中图法》时加“0”的问题的一点认识。《中图法》加“0”的情况,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在使用“世界地区表”各地区下再细分时要加“0”  相似文献   

20.
宋陟刚 《新闻知识》2006,(11):64-65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第一次喊出了“打倒‘解说词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口号。因为“以词为主,音乐铺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望长城》《中华之门》《毛泽东》等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应该说,时至今日,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纪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诗学之辨依然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试图借鉴艾伯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