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卫红 《传媒》2010,(10):70-71
面对新媒体的重重包围,传统的平面媒体似乎正在被边缘化.如何"突围",取得新优势,获得新发展,是一个必须破解的课题.笔者认为,加强报网互动,进行优势嫁接,实现互融发展,是助推传统媒体"突围"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2.
2005年1月29日,是一个让两岸民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56年来大陆首架民航客机将降落在台湾;这一天,两岸民航业首次实现双向对飞. 在此次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南方日报>推出了<家和家兴--台商包机首次直飞纪念特刊>,特刊在南航和厦航包机上配送,使<南方日报>成为惟一一份"首航台湾"的大陆报纸.  相似文献   

3.
南非世界杯已经落下帷幕,纵观<南宁晚报>的"非·战"特刊,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营销之举. 找好定位 找好定位,就是摆脱过往做法,做不同于以前世界杯报道的特刊,以"社会性、娱乐性"作为主线,做到多点开花,看点十足.  相似文献   

4.
虽然<北京娱乐信报>的申奥特刊已经准备了两个星期,但要出"号外"却是在7月13日下午4:30才开始讨论的.当时,特刊正在忙乱中进行着准备,社科部主任尹宝军觉得如果第二天早上才出报的话,将极有可能丧失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5.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如何担当好"今天的历史的记录者"这一角色,如何定格举国欢庆的历史时刻,是对全国媒体的又一次检验.在这场较量中,从持续了近半年的<国家>特刊到国庆节当天的<向前>特刊,北京晚报为读者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为历史留下了一份可资借鉴的记录,真正彰显了北京市民首选家庭报的风范.  相似文献   

6.
北京晚报"开天窗"啦! 2010年4月5日,拿到当天北京晚报的读者都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当天北京晚报清明特刊第23版开了"天窗".读者当然有理由惊叹,"开天窗"的作法毕竟罕见.  相似文献   

7.
一股来说,报刊文摘、法制小报,以及大多数"周末版"和"特刊"被视为"街头小报".本文的文本分析以目前兰州市低端的"街头小报"为重点(特刊除外).  相似文献   

8.
方立明 《传媒》2018,(1):29-31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报兴业,要强化技术创新和互联网思维,用经营管理提质增效支撑报媒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推动报媒在内容建设、渠道拓展、平台搭建、管理革新等方面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以"效益报业"托举"品质报业、素质报业",从传统业务范式中突围,促使媒体服务向互联网延伸,变读者为用户,实现影响力"变现",提升传媒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历史学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的方式".2011年,在建党90周年、辛亥百年之际,当北京晚报决定推出一份长达20期的党史纪念特刊时,让我们感到最难的就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梳理这一个世纪的历史,能让读者既觉得新鲜可读,又获得感念与思考.这其实也是在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份大型特刊?正如《江山》第一期的封面所述:"我们的纪念更为了寻找……对大历史的寻找:一起拨开世事纷繁,看看身后,我们从哪里来;一同辨析思潮涌动,看看前方,我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0.
陈樱之 《新闻实践》2014,(12):16-17
新媒体席卷而来,传统传播模式只能被边缘化吗?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传统纸媒的突破口?"忘记概念,去观察用户。"正如奇虎360CE0周鸿祎在《互联网思维系列谈》里所言,互联网思维不仅适用于IT产业,适用于新媒体,同样也适用于传统纸媒。浙江日报服务专刊部出品的《浙江日报高校报考指南》已经走过了10年,从一本特刊发展成为涵盖了纸媒、现场咨询、移动飞信、APP应用等全方位立体式的系列服务产品,成为浙江省传媒业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一个品牌。回首审视,我们一直在实践着用互联网思维做好延伸产品,做好新闻服务。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找到了突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4月20日是上海世博会第一次试运营.北京日报在当天推出24个版的"世博特刊".在做前期策划时,领导为特刊设计了4个板块的内容,即场馆、展览、世博历史和游览指南.我们希望能全方位地向读者介绍上海世博会.  相似文献   

12.
白玉奇  韦玲 《今传媒》2007,(2):31-32
"开坛"创办于2001年,简单回顾一下五年里走过的路程,基本可以概括为:起于文学、长于文化,近两三年致力于人文.这是一个不占优势的平台的发育过程,也是在中国文明进程中自觉承担的认识深化过程,更是一个人文谈话节目在偏远而贫困的西北一隅,在话语空间与收视率的双重压力下的突围求生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中国加入WTO是一件世人瞩目的历史性大事.<深圳商报>作为以经济报道为主日出40版的综合性报纸,在日常报道基础上,派出由4名记者组成的"特派记者组",采写出一批见证"入世"的现场报道和独家新闻,同时推出72版"中国入世"特刊,既凸显出一个经济大报的气魂,又提高了入世报道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14.
赛事传播历来是体育传播的重头戏,也是各家媒体的必争之地。囿于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在群雄逐鹿的赛事传播场上,平面媒体面临巨大挑战,于是,以特刊形式报道赛事成了平面媒体突围的重要手段。特刊的内容是关键,但版面风格的统一性也非常重要。本文以《新安晚报·世界杯特刊》为例,分析版式设计在赛事报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8年8月26日,深圳特区成立28周年.这天,深圳商报向读者捧出了40个版的大型特刊--"改革开放30年·从深圳开始".  相似文献   

16.
<北京晚报>分别于10月12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10月17日飞船顺利返回之际,以各16个彩版的规模推出了<神行太空>和<神六史记>两份特刊.还藉此第一次成功完成了滚动出报的大胆尝试.与其他特刊相比,<北京晚报>的最大特色在于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朴,最具代表性元素来包装最尖端的载人航天科技,从而使这两份特刊在众多特刊之中显得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7.
罗幸  杜洋 《传媒》2018,(4):55-56
江苏综艺频道(以下简称"江苏综艺")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的下属专业电视频道之一.多年来,江苏综艺打造专业团队追踪娱乐潮流、满足客户定制服务,为观众推出了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打造出了《震撼一条龙》《一转成双》《缘来不晚》等品牌节目.作为频道的常青树,《震撼一条龙》可谓是江苏综艺"突围"的重要表现,节目通过栏目项目化、内容定制化,"流水线"生产、"民星化"互动,新技术抓热点、差异化塑造品牌的方式,为地面频道的"突围"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100年的光阴,铭刻着一个古老民族从衰弱走向复兴的漫漫长路;90年的历史,记录着一个执政党从蹒跚起步到稳健前行的曲折历程.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北京晚报编委会决定推出大型特刊《江山》.作为特刊主创团队中的一员,我参与了《江山·迹》的制作.如今《江山》特刊已经完美收官,回首这一段难得的经历,我认为,《江山》特刊的成功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以人为观照的主体,用历史中的小细节还原大变革;二是体现地域特色,在历史中解读北京精神,进而获得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北京晚报推出了<国家>特刊.这份特刊可以分为<国家·策>、<国家·志>、<国家·传>、<国家·赋>四大报道板块.<国家·策>在四大板块中是居于领衔位置的.仅从标题不难看出,"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建国前夕面临重大抉择","社会主义的鸭子应该更好吃好","中国改革为什么会发生","改革目标模式摸索了十四年"……这一板块的内容,以全局的视野俯瞰了共和国60年走过的风云变化,讨论了事关国家命运、前途和方向的20个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北京晚报推出的《江山》特刊获得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作为制作团队的一员,我参与了"北京寻迹"版组的制作报道.在整个特刊的制作过程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困难,比如如何把握历史的脉搏,如何在浩瀚繁杂的史料中选取适当的题材.更主要的是,如何做出符合北京晚报特色的特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