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第二十八章【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字词】好,音hào好,喜好,喜欢。自用,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贱,卑贱,此指地位低下的人。自专,独断专行。反,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遇到“两头蛇”是凶兆。在古籍中有一则《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少年时“尝杀两头蛇埋之,归泣告其母。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我今见之’。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必有阳报。子不死矣。’”  相似文献   

3.
郭炜 《知识窗》2007,(1):25-25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哀、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君子谋划一件事,对这件事的开始、发展、结果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不是很难吗?这里“三不知”说得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时“始、中、终”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涅檗”是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译为“灭度”、“寂灭”等,谓脱离一切烦恼,进入自由无碍的境界.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晋·僧肇《涅檗无名论》中说:“涅巢,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粲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后世把僧人之死也叫涅檗。  相似文献   

5.
<正>博弈,本论棋之然也。博弈之道,贵乎谨严。法曰:"宁失一子,勿失一先。"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弈者,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因败而思者,其势进;战胜而骄者,其势退。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敌而不知敌之攻己者,损。以弈度人,人生而静,其情难见;  相似文献   

6.
瘴疠为何物     
少时读《古文观止》,王守仁老先生的《瘗(yì,埋葬之意)旅文》是印象最深的文章之一。其情也真切,其景也怆然,读之催人泪下。当读到“夫冲冒霜露,报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  相似文献   

7.
学报赋     
夫学术者,聚文脉,续学统,为天地立心,为国家奠基,为民族植根,为子孙后代万世开太平也.时移势易,中国近现代大学应运而生,薪火相传,革故鼎新.国学与西学交融,科技共人文齐辉.此乃思想之宝库,精神之渊薮;文化之摇篮,文明之大蠢也.泱泱乎,千古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浩浩乎,百代神州先哲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8.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相似文献   

9.
《庄子》美学,向来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逍遥游》文本出发,围绕庄子之“有用”与“无用”的讨论,浅析《庄子》“无用之大用”的超功利美学精神。探讨《庄子》“无用”何以成其“大用”。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的《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其中有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是陈胜在打工时和工友的对话。后来,胸怀大志的陈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  相似文献   

11.
学术之道可以有多种理解, 韩非释:“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庄子则称:“行于万物者,道也。”并进一步阐述为“道,覆载万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梁启超曾论到:“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  相似文献   

12.
<礼记·中庸>记载:"子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后来,人们用"执两用中"概括这一思想."执两"就是执持两端.<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两用中"可谓儒家"中庸"思想的"换言之",所针对的主要是社会问题.实际上,"执两"在科学等领域中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13.
古之所谓大学,教育人成人、成圣,弘扬正道,过程就是对心灵的陶冶,对人的终极关怀。今之所谓大学,教育活动的重心在技艺,或用先贤的话说在于塑造“器”。从“技进乎道”、“君子不器”等观点来看,道乃是带有最高目标性质的理想,是有识之士的高层次追求。而今有关古今大学精神的研究表明,对大学之道反思后形成的认识有对古时大学之道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句从我国典籍中精简出的人生哲理共同构成了杭州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杭师大”)物理学院的办学宗旨:格物穷理,明德笃行。“这也是引领我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基本方针”,刚加入学院不到1年的青年学者杨泽超说。而他与杭师大的结缘更像是某种意义上的“志同道合”:作为多年来坚守在生长合成二维石墨炔、二氧化硅等新材料及开发新型快速扫描隧道显微镜仪器领域中的年轻科学家,他同正处上升期的学院平台一样,朝气蓬勃、自由生长。  相似文献   

15.
许辉 《科教文汇》2023,(9):193-194
<正>这时却会贸然想到《庄子》里那个天籁、地籁和人籁的故事。子游向南郭子綦请教说:“冒昧地向您请教人籁、地籁、天籁的道理。”南郭子綦说:“大地吐出气息,它的名字叫风。这风不刮就算了,一旦刮起来成千上万个孔洞都会发出怒号声。你难道没听过大风呼啸的声音?高峻参差的山陵及百围大树上孔穴遍布,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盖房子横木上的开口,有的像杯圈,有的像臼窝,有的像深而大的池沼,有的像浅小的泥塘;风吹过这些孔穴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急流水声,有的像箭的疾飞声,有的像怒喝声,有的像吸气声,有的像叫喊声,  相似文献   

16.
踢毽子,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民间体育活动之一。从80年代初出土的汉砖画像上踢毽子图像考证得出,踢毽子活动,至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毽子在史籍中又名鞬子、子、子、箭子、蝶、蝶颢等等。古时曾属于杂戏中的一种。清代著名文学家、衢州府教授翟颢《通俗篇》中云:“毽,抛足之戏具也。”据史载,北魏时洛阳有个年仅12岁的少年,名叫慧光,他能在井栏上“反踢蝶,一连五百,众人谊竞异而观之。”可见,当时慧光的反踢毽子的技艺,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实令人叹为观止。到南宋时期,在皇都临安(今杭州),由杂戏踢毽子普及到全民体…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伊始,“宇宙大爆炸”与“黑洞”(甚或霍金的“量子黑洞”)几乎已成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各种媒体不惜工本、不计篇幅、不限时间予以大张旗鼓的宣传报导,构成了国人有目共睹的一道新风景线。有报导说,誉满全球的霍金教授这次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本来免费的门票竟被炒到千元之价,而镜头下却又是:不少听众入席后昏昏然睡起大觉,或干脆悻悻然拂袖退场。科学不是表演,人们不会象看马戏那样能立竿见影长知识;科学不是信仰,想通过朝圣跻身科学精英圈者,不花高价买个莫名其妙那才怪!科学需要真才实学,学术始于ABC知识。鉴此,本期推出《宇宙学:科学乎神话乎?(摘译)》和《黑洞的传说和问题》二文———前者系国际著名大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耳文晚年之力作,后者出自物理系科班出身的余荣镇、雷锹二先生之手,意在让读者不花分文或只需区区小钱(一期《发明与革新》,连邮资才3.8元)便能领略“大爆炸”与“黑洞”到底说的是什么,同时还可听到不同的声音———“偏信暗,兼听明”才能取得真经。  相似文献   

18.
木偶戏,古时称之为“傀儡戏”,或称“傀儡子”、“魁儡子”、“窟儡子”。属戏曲类中的一种剧种。据史籍记载,木偶戏渊源于西汉初期,系刘邦的谋士护军中尉陈平在“白登山战役”献计突围中首创(见2002年第1期《发明与革新》载:《木偶戏始于汉代》)。继后,三国时期机械发明家马钧亦曾制作木偶,能栩栩如生地表现各种技艺。唐代大历年间,有人“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见唐代文学家封演著《封氏见闻记》)。“窟儡子戏,……作偶人以戏,善歌舞”,“北齐后主高纬尤所好,高丽之国亦有之,今闾市…  相似文献   

19.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10,(15):56-57
古城 《墨子》有云:“城者,所以自守也。”兵书《尉缭子》也称:“故为城郭者,非妄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由此看来,古人设城的初衷是“守”,军事或政治需要是其首要目的。但从文献记述与古代遗存来看,事实绝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20.
毛发的启示     
美国媒体最近评出了人和动植物的十大无用器官,其中人类有五大类,包括毛发、尾骨、智齿、男人的乳头和阑尾,其理由是,过去这些器官是生存所必需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它们的功能逐步退化或完全消失。果真如此吗?头发的用处14世纪逻辑学家、英国奥卡姆郡的威廉(WilliamofOccam)博士提出过奥卡姆剃刀理论。他认为凡是空洞无物的东西或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所以其理论被简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此看来,毛发、尾骨、智齿、男人的乳头和阑尾就并非无用,如果无用早就被奥卡姆剃刀剃除了。仅以最容易为“剃刀”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