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的特点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让学生齐读课题,观察、比较词的题目与以前学习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2.
接受了漳州市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比赛的任务,我和指导教师就开始着手准备。出于对古诗词的偏爱,我们锁定了课题——《清平乐·村居》(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一首著名的词作,这首词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这首词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只需借助文中的插图及词语注释即能了解词的大意。  相似文献   

3.
任定保 《江苏教育》2007,(18):18-18
学校举行青年教师赛课,几个老师上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第26课《清平乐·村居》,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  相似文献   

4.
正教完宋词《清平乐·村居》,我会要求学生写一首《清平乐》。我发觉这样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右图是一个五年级学生写的《清平乐·音乐》,音乐老师看了这首词,会说这个学生的音乐修养不浅,他能把音乐分类,"有的音乐悠扬,有的音乐悲伤",并指出音乐能令"婴儿听了不哭闹"的科学现象。从文学的角度看,这首词的字数和押韵,都满足了宋词《清平乐》的格式要求,因此我给他的评语是:"押韵好,意境好,也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5.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从战场上回到农村,看到农村这么一幅美好生活的画面而写下的一首词。听了吉老师今天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被她扣住词来教词的方法折服,使我听着听着也情不自禁的醉在“词”中。原来词可以这么教,下面说说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收获。  相似文献   

6.
曾听一位优秀教师上了一节观摩课《清平乐·村居》,在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一位学生举手提问:"‘白发谁家翁媪’后为什么不用问号?"教师当即回答:"这是因为这句话不表示  相似文献   

7.
<正>《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入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现根据薛法根老师  相似文献   

8.
《清平乐&#183;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人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183;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现根据薛法根老师《清平乐&#183;村居》的课堂实录,对他的另类解读进行赏析,以期对古诗词教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正>以生为本的教育,宗旨不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生命自己行动。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动学习,突出自主、合作与探究。在我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古诗时,预设外的生成引发了一场争论,展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魅力。五年级第十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词《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是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展现了一千多年前儿童生活的富有情趣和  相似文献   

10.
<正>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仅选入了三首词: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李清照的《如梦令》,另一首则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三首词分别设置在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近期,孟晓东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深度辩课。笔者作为执教者,深有所悟。  相似文献   

11.
难得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我不免有些诚惶诚恐。因为这堂课不仅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因此,尽自己所能上一节对得起听众对得起领导的课,自然成了心中强烈的追求。或许这样的想法太强烈了,顾虑也就不自觉地多了起来。首先,学生都能背诵了,我还有必要去上吗?根据进度以及自己和学生的实际,上《清平乐·村居》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这首词在本册的《古诗文诵读》上也有且学生几乎都能背诵。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进行细致的教学,是否有些多此一举?学生是否会厌烦?难得一节公开课,我可实验不起啊!为此,我犹豫了。忽然,我想起了一直强调的备课三要素之…  相似文献   

12.
曾听一位优秀教师上了一节观摩课《清平乐·村居》,在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 一位学生举手提问:"‘白发谁家翁媪'后为什么不用问号?"教师当即回答:"这是因为这句话不表示疑问,谁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听课者愕然,只见刚才那个学生低头坐下,满脸的羞愧。  相似文献   

13.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首词。本组教材的编排主题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本首词的教学本人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预习课。本  相似文献   

14.
课堂实录:课前与学生一起聊乡村生活,并展示了几幅乡村生活图片。师:同学们,咱们刚才聊到了乡村生活这个话题,有一首古诗是反映乡村孩子们放风筝的,还记得吗?生:是《村居》。师:正确!你起个头跟大家一起背。生:草长莺飞二月天。师:来,拍子打起来,预备齐。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师:这首诗的题目叫《村居》,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词,它的题目叫《清平乐·村  相似文献   

15.
刘海绒 《小学生》2013,(9):121-12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的文章都是古典赏析:《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村居》。我教《清平乐村居》前,早读课时发现同学们对这首词并不陌生,大多已能熟读成诵。一问之下才了解到是四年级时在《古诗文选》上已经读、背过。哦,看来倒不需要预习了。未教已会背,那我还需要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16.
淘淘:丁丁,最近我爸爸教我背一首古诗词,叫《清平乐·村居》。  相似文献   

17.
课前两分钟,一般来说是在学生整理书本或吵闹声中浪费掉,而我却利用这短暂的两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诵展示活动,给课堂带来生机。《小学生晨读100首》内容不错,而我自己喜欢儿童诗,也曾经指导排练过几个诗歌朗诵节目并获奖,于是决定用这本书作课前展示教材。学生买齐书后,我用一节早读课指导欣赏了几首儿童诗,他们都兴致勃勃,同意课前两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诵展示。为了扩大阅读面,我要求每个  相似文献   

18.
难得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我不免有些诚惶诚恐。因为这堂课不仅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因此,尽自己所能上一节对得起听众对得起领导的课,自然成了我心中强烈的追求。或许这样的想法太强烈了,顾虑也就不自觉地多了起来。首先,学生都能背诵了,我还有必要去上吗?根据教学进度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上《清平乐村居》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这首词在本册的《古诗文诵读》上也有,且学生几乎都能背诵。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进行细致的教学,学生是否会厌烦?难得一节公开课,我可实验不起啊!为此,我犹豫了。忽然,我想起了一直跟老师们强调的备课三要素之一——备…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七年级选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物的词。其另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同样反映温馨而富有情趣的江南农民生活情景。这两首词都给人以清新之感,容易让人感  相似文献   

20.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辛弃疾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温馨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