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草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平凡”,可是小草能顶住巨石,钻出稚嫩的绿芽。蚂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渺小”,可是却被科学家认为是世界级的大力士。森林里,毒蘑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色彩艳丽,可是它内藏居悔,误食就没命了;“路啊路,飘满红罂粟”,罂粟是何等的艳美,但它却是鸦片的前身,“孰知罂粟之毒有甚于蛇者乎?”沙漠中,海市蜃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么美,让人产生无限希望,到头来却是虚幻一场。  相似文献   

2.
《作文》2020,(1):F0003-F0003
早在先秦时代,雪就被写入优美的诗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你知道古人给雪起的“雅称”有多美吗?现在让我们通过诗词来欣赏吗!  相似文献   

3.
蔡雪飞 《考试周刊》2009,(23):88-89
早在春秋末期,楚国的一位大夫就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毕无害焉,故曰美。”这句话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美在和谐。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虽然“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但对“不和谐”的思索,对“不和谐”作出“反思回应”则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趋向“和谐”,这一追求的过程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一、语言的批判与发现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美〕艾兹拉·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当我们逐字逐句阅读庞德的这首诗,这些极其普通的文字符号就在我们的面前展开了一个语言序列——面孔是什么?为什么是“湿漉漉的”?“面孔”与“花瓣”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在心中产生无数的疑问,并且可以给这些疑问以无穷的答案。在这里,语言被推到了前  相似文献   

5.
鲁修贤 《现代语文》2003,(11):25-25
一、悬念美。以“一块八角七分钱。”作为开篇,接下来再写“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角七分钱”,着意强调贫困,目的之一是告诉我们德拉和杰姆一家的家境,目的之二是为下文买圣诞礼物作铺垫。“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没有钱买合适的圣诞礼物怎么办?作家就这样给了我们的想象以自由驰骋研读 的广阔天地。含蓄的开头,不着痕迹地制造出强烈的悬念,自然撩起我们极大的探索激情,从而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效果。二、意蕴美。一对青年夫妇经济拮据,但执意于节日赠礼给对方。作品以妻子为线索,描述了她如何为给丈夫购置礼品而牺牲了…  相似文献   

6.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文学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同人“山阴道上”,然而其万千之美,往往不是让我们“目不暇接”,甚至“被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相似文献   

7.
美,无处不在     
美,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看似平常,并不起眼,其实却能让人从中体会出独特的意蕴。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的眼睛。”要欣赏美,不用走远,美,就在你身边。欣赏你周围的人和事物,享受与家人共处的美好时光,以及回味你人生中一幅幅美丽的片段,美,就在其中。包含在世界上许多事物中的内在美是一种蕴藏着的美,这种蕴藏着的美比外在美往往更深刻,更能给人带来更深刻更持久的感动。而内在美往往被事  相似文献   

8.
一、相关联想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一般是话题的由头,目的是为了启示、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联想、想像。话题作文的材料中,饱含着丰富的信息,有的比较明朗,有的比较含蓄。这就需要从这里展开联想,由此及彼,沿波讨源,回溯到生活的源头中去感受生活。例如下面一则材料: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给我们以美的感受;清澈平静的小溪也给我们以美的感受。繁华热闹的都市是美的,宁静悠远的山村也是美的……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材料中给我们列举了一系列美的形象,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写作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9.
下午放学的铃声刚刚响过,邻桌的美微就如往常一样,被一群和她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书呆子们给围住了。竟然有几个高二的学生也来凑热闹,拉了她去讲数学题。跟几何中的圆柱相差无二的美微,在被人“五马分尸”似的窘迫里,求助似的默默看了我一眼。我知道她的意思,是让我别再给父母“谎报军情”,实事求是一次。我却是瞥了眼人群里风光无限的美微,一扬精心修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看电视时,无意间被桂林山水因为水的倒影而形成的那一幅幅鬼斧神工般的天然“轴对称图形”而深深打动和折服。于是,在随后的“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结尾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轴对称图形”的世界,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其实,对于“对称美”的热爱,人类如此,大自然更是钟爱有加。老师这里有一些桂林山水的图片。(出示遮去倒影后的桂林山景图片,供学生欣赏)你们发现了什么?看着图片,学生嘀咕开了:“美是很美,可它们并不对称呀!”“今天我们学习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11.
甜甜的冬天     
秋风吹,黄叶飘。 一大早,青蛙妈妈就在床上铺了一层 柔软的嫩草。小青蛙觉得奇怪,忙问:“妈 妈,你为什么把床铺得厚厚的?” 妈妈笑着说:“天气冷了,我们得美 美地睡上一觉啦。” “我偏不睡嘛!”小青蛙嘴里呱呱叫 着,“我还要给庄稼捉虫子呢!”  相似文献   

12.
在美学史上,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难以解答的司芬克斯之谜。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这一充满健力的问题,在两千多年前的对话体论文《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写到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古希腊著名的诡辩家希庇阿斯讨论什么是美。在讨论中,他们一共给美下了四个定义:“美是一位漂亮的小姐”、“使每样东西恰当的就是美”、“美是有用的”、“美就是诉诸听觉和视觉产生的快感”。尽管他们给美所下的定义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他们的讨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至少从他们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烟烟光辉,并且给后人在讨…  相似文献   

13.
滕梅 《教育文汇》2013,(23):33-35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是一门富有美和魅力的学科,数学教师理应成为“魅力教师”,其魅力就体现在数学课堂里。但实际上,我们的数学课堂却给学生以抽象、晦涩、深奥的灰色形象和负面回忆,最终使数学与学生保持庄严、冷峻和遥远的距离,并禁锢了好奇心的张扬,压抑了创造力的萌生。笔者常常在思索: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缺少什么?  相似文献   

14.
悲剧被人们视为最崇高、最深刻的艺术。别林斯基说:“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任何一部悲剧作品,都蕴含着创作主体“以悲为美”、“越悲越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对于悲剧作品的广大欣赏者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他们阅读或观赏一部悲剧作品觉得它不够“悲”,不能引发自己强烈而深刻的悲剧性激情,产生不了一种情绪上的痛快之感,就会觉得不带劲,不过瘾。这种悲剧性激情,这种痛快之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15.
学会感恩     
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没有亲情的世界将是一片孤独和黑暗。师爱和母爱同样伟大。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而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读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使我们懂得了无论生活或是生命都需要一种感恩。我们常常忽视甚至忘记了一种爱,它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它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这样”,这种爱就是父母给我们的爱。有多少人记得同学的生日,却忘记了父母的生日;有多少人记得父母带给我们的惊喜,却想不起父母的年龄。看看父母眼角的皱纹,摸摸父母头上早生的白发,想想在校门…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一部纪传体正史 ,《史记》除具有史学价值外 ,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颇值得称道的是 ,编撰者司马迁在这部巨著中所展现给人们的审美观 ,就在很多侧面极大地张扬了其文学性。本文仅就《史记》审美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美丑观而加以讨论 ,旨在加深对《史记》及司马迁的了解。一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 :“美只有一种 ,即宣示真实的美。”当“真”的具体存在形式被人的能动创造活动所掌握时 ,它便具有了美的意义。《史记》以“真”为基本审美框架 ,其美的意蕴集中地体现在其“实录”精神上。班固在评论《史记》时将“实录”定义为 :“善…  相似文献   

17.
“习作欣赏课”是作文训练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教会学生发现美,更教会学生创造美;它不仅给被欣赏者以喜悦,而且带给欣赏者以收获;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再创造。在过去的语文教学里.“欣赏”只是出现在中学、大学的语文课堂里,似乎只有大学生和中学生才懂得欣赏.而且他们欣赏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名家、名篇.很少有人涉及对自己或同伴习作欣赏的话题。而我恰恰认为:美的东西就在身边,审美能力应从小培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形象地说出了读和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告别白鸽     
美竟如此地脆弱.它成为悲剧时是常毁给人看的东西——孕育.孵化.诞生之后的飞翔.那一对美的精灵。一只在空中被鹞鹰的利爪扑杀的.另一只玩弄于人类的股掌.近乎于虐杀——我们看见了.那成为一位作家生命的一部分也被戕害。“告别”是对白鸽的悼念.对自己心灵祭奠的仪式——但我们怎能不为这种美的毁灭深深地震颤? ——编者  相似文献   

19.
论文提出文化守恒的理论,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有两种力相互作用形成文化的守恒。文章就海派文化产生的天时地利,诠释文化守恒的一种力“环境规律”:就海派文化寻常巷陌的内涵,诠释文化守恒的另种力“理念说明”,进而解读海派文化守恒的审美能量。从文化的特质交融性、可塑性及创造性对文化最基本的体现居家、服饰、饮食三方面进行审美解析,原创性归纳为:上海人居家意识中雅致情怀的欣赏美;服饰理念中精心追求的展示美;饮食态度中考究的享受美。重塑海派文化使我们看到了被唤醒的东西,以美求实,以实求美。  相似文献   

20.
老师打嗝了     
今天晨会课上,老师正十分投入地给我们读一首很美的诗:“太阳给月亮写信——”“咯儿”“铺开天空湛蓝的……”“咯儿”读着读着,老师竟打起了嗝儿。第一声时,大家没在意,可打第二声时,就有同学捂着嘴偷偷地笑了。谁知这一笑不要紧,老师又接二连三打了好几个。这时同学们再也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