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被"字句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然而以前还没有上升到主观性和主观化的高度。从主观性的角度对"被"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至少应该从"被"字句主观性意义、"被"字句主观性的指向、"被"字句主观性意义的制约因素等几个方面入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各种句法成分和语境一起形成的整个"被"动句式,它决定了"被"字句最终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疆汉语方言中"把"字句的一大特点是"把"字句的泛用,"把"字句的使用远远超出了普通话"把"字句的使用范围,尤其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把"字句的使用频率更是高出普通话中"把"字句的使用,"把"字句泛用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本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把"字句及其在维语中的对应关系入手,比较系统地阐述"把"字句的用法、运用"把"字句的条件和注意事项以及"把"字句在维语中的对应关系等内容,从而对汉语"把"字句及其维语中对比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把”字句句法-语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字句中的介词"把"是语义关系的重要标志,"把"字句是典型的述谓结构。从"格"范畴角度可以把"把"字句分为:受事"把"字句,施事"把"字句,系事"把"字句,非施受关系的"把"字句,处所关系的"把"字句和表工具关系的"把"字句。从动词"价"角度分析可以把"把"字句语义结构分为:一价动词"把"字句,二价动词"把"字句,三价动词"把"字句。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系统的各层级中,都有蕴含等量关系的语法单位。关于这类语法单位的教学,我们认为可从人类思维共识层面出发给以说明,认知语言学中的双秤盘平衡图式便可以用于教学。文章以助动词"配"为例,用双秤盘平衡图式解释了"配"字句的句法制约:在"配"字句的平衡图式中,一端包含被估价对象;另一端是用于评价的量器,被估价对象只具有客观性,而量器由评价者赋予了主观性。为了维持"配"字句的平衡性,其左右都需体现主观性,这需要在和量器相反的一端附加与主观性相关的成分。后续研究中,我们希望继续探究承载等量关系的一系列语法单位的使用制约原因,以期对汉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把"字句的语义研究一直是"把"字句研究的中心议题。本文通过对"把"字句的各段成分的考察后发现,"把"后名词宾语的受影响性和"把"前名词主语的意愿性是制约"把"字句语义的两个关键因素,前一个因素将把字句宏观分成描述类与结果类;后一个因素将结果类"把"字句进一步分为表处置义和表致使义两种。我们通过对"把"字句事件结构的描写与刻画,更加清晰地展现了"把"字句的语义表达。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是汉语中较常见且常用的一种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是个令众多学生困惑不已的"老大难"。虽然前人也总结了许多使用规则,但任何规则都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许多留学生过度依赖规则,造出的错句也因而花样百出。本文对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部分"把"字句偏误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把"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把"字句是汉族教学的一个突出难点。之所以难,一方面是因为"把"字句的结构复杂,学生很难把握,另一方面是语境、语义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把"字句容易出错的情况,并探讨"把"字句的语义特征,以期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阐述"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如阐述类功能、指令类功能、承诺类功能等。同时还探讨了"把"字句表达说话者或作者的主观性作用,如表示强调、表达消极情绪、表示出乎意料等。  相似文献   

10.
对韩城方言中"把"字句与"叫"字句的套合句式进行分类解析,并联系近代汉语中有关的套合句式进行比较,结合韩城方言的现实景况,可以看出"把"字句与"叫"字句的套合句式还将在交际中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与反问语气相关的副词“还”和“又”进行历时的溯源,它们在语法性质上的本质差别是“还”表示反问语气,“又”加强反问语气。二者在其他方面的异同表现及原因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语气标记"就结了"与句子的真值语义无关,其标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明示说话者交际意图。从主观性来看语气标记"就结了"主要表现为在未然事件中对建议等的主观认可,以及在非未然事件中对主观评论的肯定及再强调,其交互主观性的表现主要通过"就结了"与"不""吗"等的组配模式得以实现。语气标记"就结了"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国时期,且在语法化过程中对"就结了"的词汇意义有一定的保留,作为语气标记其虽已具备语气标记的功能性,但其语法化过程还并未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3.
“逸”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特而又蕴涵复杂审美旨趣的范畴,它从一个普通的语词发展到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演化过程。“逸”代表了中华民族寄情山水的高远韵致和对不凝滞于外物的道德品格的追求,更是中国士人的一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4.
从“酒吧”到“跳舞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吧” ,不是语气词“吧” ,而是实语素“吧”。对中国来说 ,是一种外来文化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借以还魂的载体 ,成为都市中的一个新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15.
疑问副词"复"是来源于表"又、更、再"义的频率副词"复",这是符合类化机制的。疑问句语境是频率副词"复"虚化为疑问副词的句法环境。疑问副词"复"开始表示询问语气,后来主观性增强,具有了反诘语气。由于语言的"择一原则"和优胜劣汰机制等原因,在竞争中"复"的疑问或反诘用法处于劣势,并逐步被"又、还"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中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温馨的情调,别样的风俗,纯美的世界展示出作家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而这种情结又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受戒》中的"乌托邦"情结的体现与溯源达到对作家的解析。  相似文献   

17.
把鼓琴技法运用到钢琴演奏中,根据曲目的意境给出了新的教学方法,使钢琴演奏更具音乐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声学实验的方法考察了带“呢”的疑问句以及不带“呢”的疑问句的语调基频曲线的差别,并用听感实验证实了语气词“呢”负载部分疑问信息的功能,以语气词“呢”为例探讨了疑问语调和语气词在表达疑问语气意义时各自承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语气”概念入手,分析了它在传统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具体意义,找出这两种语法体系的异同:1.传统语法不如系统功能语法灵活,但容易记住;2.传统语法具体而较机械;系统功能语法抽象,但较灵活。  相似文献   

20.
郑军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07-109
本文在考察前人“不再”和“再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从语义背景对两词进行区别的观点,指出只有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或者主观认为情况已发生变化,使预定进行或正在进行的动作不能继续或重复时,这时才使用“不再”;在前提条件已蕴含否定结论的句子里,需加强否定语气时用“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