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成年礼──成长的界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成年礼成长的界标□钟年许多社会在其成员达到成熟年龄时要举行相关的仪式,这就是成年礼或叫成人礼。在中国古代,男子的成年礼叫冠礼,女子的叫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郑玄注:“男二十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男子在20岁...  相似文献   

2.
“义赈”一词生于近代仅百二十年前,而“义”之举,“赈”之行,则自古有之且频见于史籍。“义”者,善也。《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老子》第十九章之:“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句;再如《淮南子·齐俗》有:“为义者布施而德”,其“义”皆“...  相似文献   

3.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4.
古代冠冕的演变□潘庆冠,是古代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时男子20岁举行冠礼以后,冠就成了标志着已经成人的常服。所以,公开场合都要戴冠。该戴而不戴是属非礼的。如:《左传·哀公十五年》中记述了卫国内乱,子路系冠的缨被人砍断。在此生命攸关的危急时刻,子路...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旌表制度是历代王朝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牌坊、碑石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它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忠、义、孝、贞等基本道德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导向的有效方式。匾额的“匾”,古代通“扁”。东汉许慎曾对“扁”字给予了这样的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说文解字》卷二下)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作为居室的标记。关于“匾”和“额”的区别,有种说法认为用以表达经义、  相似文献   

6.
陶易 《寻根》2010,(1):102-106
<正>据《礼记》的有关记载,古人出生三月之内,父母为其命名;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字;女子十五及笄,笄而字;名与字相互表里。唐宋以后,文人士大夫多有号,又分别号、斋号。但一个人刚降生之时,还在  相似文献   

7.
耿莹 《世界文化》2006,(10):25-25
在西欧各国的人名中,有的音节既非名,又非姓,而是贵族出身的标记,如法国人姓前用“特”,西班牙人姓前用“德”,德国人姓前用“冯”,荷兰人姓前用“梵”,英国人姓前用“劳特”或“恰尔德”等。“恰尔德”,系古英语“贵公子”之称号,今已废。“劳特”意为爵士,对于有爵位者之非正式的称号,亦泛指一般贵族,用时冠于姓前或姓名之前。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全称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其中“冯”为贵族出身的标记,在文学史中有时略去,不译成中文。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守财奴》的作者巴尔扎克,全称为:奥瑙利·特·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8.
胡茜 《华夏文化》2006,(4):23-24
“監”(“监”的繁体字)的甲骨文形为,金文形体为。唐兰《殷墟文字记》:“余谓监字本象一人位于盆侧,有自监其容之意。”“監”的甲骨文、金文形体均像一个人俯首从盛水的盆中审视自己的面容。故其本义应当是“照视”。“说文·卧部”:“监,临下也。”《尔雅·释诂下》:“监,视  相似文献   

9.
一、传统节日的形成 风俗者何?民国版《辞源》云:“礼,履也。国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冠婚丧祭,小而视听言动,皆有其节文也。”《汉书·地理志》对风俗的解释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相似文献   

10.
王彬 《华夏文化》2023,(4):41-42
<正>梁周翰(929—1009年)字元褒,郑州管城人,宋初文学家、官员。梁周翰名列《宋史·文苑传》,其本传载:“乾德中,献《拟制》二十编,擢为右拾遗。会修大内,上《五凤楼赋》,人多传诵之。”《五凤楼赋》是宋代的著名赋篇,备受士林推重,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时将其收入,且以之为“压卷”之作。梁周翰曾向宋太祖进献《五凤楼赋》,这一点殆无疑义。然而北宋龚鼎臣《东原录》载:“艺祖时新丹凤门,梁周翰献《丹凤门赋》,帝问左右:‘何也?’  相似文献   

11.
汪文学 《寻根》2012,(2):24-27
儒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孝道,儒家文化就是以孝为中心的文化。虽然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并不完全否定孝道,但是,相对而言,儒家却是最重孝道的,并把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属性,如《论语·学而》载有若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三才》说:“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相似文献   

12.
正"孝"文化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思想文化之一,世代传承,历久弥新,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之中的最基本的道德。正如杨伯峻先生所言:"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它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孝"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这在儒家著作之中多有体现。《论语·学而》提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相似文献   

13.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杨婷 《华夏文化》2012,(4):25-26
《汉书·百官公卿表》录有汉代的二十等爵制,刘劭在《爵制》中谓“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后汉初年的王充在《谢短》篇中也说“赐民八级爵,何法”,说明庶民爵之最高者为第八级的公乘,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则是秩六百石以上官吏所受的爵。  相似文献   

15.
人参琐谈     
石云涛 《寻根》2002,(6):61-63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人参的价值。“参”古作“葠”,又作“葠”。在中国,至迟在汉代的文献中已有人参的记载,如《春秋运斗枢》、《礼斗威仪》、《异苑》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称为“人微”,有人认为“微”乃“葠”字之讹。所以叫“人参”者,李时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年深渐浸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葠、神草。”他说:葠“亦浸渐之义,葠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相似文献   

16.
“人日”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董勋《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 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 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太平御览》卷30引《谈薮》注:“按一说云: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也。”叶舒宪先生《人日之谜: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发掘》一文认为:上述所记载的新年礼俗,隐藏著中国上古“以七天为结构顺序的创世神话”,与《旧约·创世纪》的上帝七日创世神话类似。其实,相似的说法已有不少人提出过。如叶文列举了袁珂先生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大禹所出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先秦人士认为禹出西方大禹出自何方?古老的.《尚书》没有说。我国第一部正史作者司马迁为了论证东方是“物所始生”,西方是“物之成熟”,“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一条规律,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举出出自西方的大禹、成汤、周文王三位古哲为证。关于大禹所出之地,司马迁明确指出:禹兴于西羌。《史记集解》引皇甫溢的见解,而皇甫曾引用猛子》的两句: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今本《孟子》无此二语,只在《离娄》章提到舜是‘陈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古书里常有多几句或少几句的情况,近年出土的竹简书…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有所谓"七出"之说。关于"七出"的记载,最早见于《孔子家语·本命解》:"七出者:不顺父母出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大戴礼记·本命》中有类似的说法,只是将"七出"改称为"七去"。也就是说,如果妻子存在以上七种情形,丈夫是可以将其休弃的。到唐代,正式把"七出"列入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9.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史为鉴、努力实现长治久安的自觉性。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指人们身处太平顺达的境遇却不忘记出现危险祸患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鸠鸟及其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鸠是十分重要的鸟。鸠鸟的种类很多,《左传》中记载有祝鸠、睢鸠、鹅鸠、鸠、鹘鸠、牖鸠这“五鸠”,是“鸠民者也”。其中的牖鸠,杜预注:“牖鸠平均,故为司空。”《诗经·曹风·牖鸠》:“牖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毛传》云:“牖鸠之养其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