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女性文学又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一支。其中,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家在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族裔背景下创作的,多数作品揭示了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两大主题,展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论文通过对艾丽斯沃克作品的分析,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透视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及其认同。  相似文献   

2.
日裔美籍作家山下凯伦在《橘子回归线》中描写了不同少数族裔移民美国的历史,借助墨西哥裔女性拉斐拉与日裔美籍记者埃米的经历思考洛杉矶主流社会对多元文化这一概念的肤浅理解,对少数族裔文化的同化与忽略,体现出在当今的美国社会,少数族裔依旧处在边缘之地,多元文化家园的建设仍然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3.
阿蕾是彝族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者,她的作品主要关注彝族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尤其关注彝族女性的生存状态。而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作为美国当代炙手可热的少数族裔作家之一,同样是站在女性立场进行女性书写,所写作品大多关注少数族裔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女性地位低下等问题,因此以阿蕾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嫂子》以及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西少数族裔在创作中的异同,求同存异,借鉴吸收也就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为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之一,旨在实现其边缘文化身份认同。黑人女性剧作作家运用其独特的女性文本书写范式抵制主流文化的侵蚀,维护黑人女性文学。后殖民主义批评主张多元文化共存,反对主流文化的霸权主义。对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研究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推行了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对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在入学许可、经济资助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促进了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教育平等的发展,改善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但由于历史与政策本身的原因,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思考与调整。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已成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现象。其发展正经历着写作和欣赏视野的不断拓展,从边缘进而走向文化融合的变化。国内及港台学者在探讨美国华裔文学时,已开始有意识地结合当下文化研究的大趋势以及后殖民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论背景。在这一潮流中去发现和探索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给大众带来的复杂的文化张力和民族记忆。本文试图以族裔身份和文化符号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运用作为契入点,考察目前在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中,作者怎样从族裔和文化的角度开始,又是怎样在这两种写作要素的裂变中去辩证思考。由此来深入探索华裔文学创作的生动表现和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7.
目前美国中小学校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学生数量的上升和少数族裔中教师数量的减少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很多问题;而美国的一系列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和措施至今也未能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师教育中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教师自身学会用多元文化视角进行教学并把它当成必修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8.
龚旻  高丽涛  王佩雪 《海外英语》2013,(23):262-264
为了对亚裔美国文学的主题变迁做一文本支撑研究,该文通过对《华女阿五》、《女勇士》、《谁是爱尔兰人?》和《快要窒息》的文本进行分析,梳理了亚裔美国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表现自我的自传和短篇小说阶段、在文化冲突中建构少数族裔的自我身份阶段和疏离中多元的主体性及少数族裔中的少数者的发声阶段,以期加深对亚裔美国文学主题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将《英语习得法》置于霍姆斯的四模式分析框架,对其出台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少数族裔学生成绩低下、教师资源和课程文化难以满足多元化学生的教育需求、主流社会担心其语言和文化受到威胁、少数族裔学生不断增长以及族群构成更加多元等,构成了《英语习得法》出台的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当代少数族裔文学在现代性语境下存在话语悖论。具体表现为:当代少数族裔文学用源自于本民族的直接素材进行表达,对召唤民族存在的本源精神和主体话语有积极的意义,为当代文学多元化注入不同的民族因素;当代少数族裔文学使用母语进行直观的表情达意,是民族文学、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自觉选择,却存在着现代性视域下交流的局限性;当代少数族裔文学在现代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学实践的指导下进行民族文学创作,努力实现文学沟通的有效性,却消融了少数族裔文学民族特性的潜在因素,悄然趋向了一体性。  相似文献   

11.
批评界向来将混血族裔伊迪丝·伊顿和温妮弗蕾德·伊顿姐妹视作美国亚裔文学的先行者,却较少关注她们作为混血族裔本身的身份诉求。伊迪丝唐人街文学和温妮弗蕾德日本浪漫故事均渗透着混血族裔尊重差异、种族融通的吁求。伊顿姐妹积极介入主流文化活动和价值观塑造,细致研判读者群特征及其审美期待,借势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社会思想,包装种族话语,表达混血族裔乃至所有少数族裔的感受和关切,开辟了混血族裔文学叙事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人文学作为“少数者”的言说,充满了身份认同的挣扎。文章将以北关华人文学为中心,讨论在当下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中,海外华人文学作为少数族裔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如何体现为对“承认”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身份,以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阐述在美国社会中,少数族裔艰难的文化身份认同之路。对在美国生活的华裔女性作家来说,中国文化始终是她们精神的皈依之处,是她们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当下的全球文化语境下对王卓教授新著《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族裔诗歌研究》(2016)进行了述评。该专著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少数族裔诗歌,即印第安诗歌、犹太诗歌、非裔诗歌,是迄今最全面的关于美国族裔诗歌的综合研究专著。本文认为,这一专著在宏观上反映了中国学者在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立场和建构中国学术话语的努力;在微观上,则不仅对美国族裔诗歌的基本面貌作了全面梳理,巧妙而深刻地勾勒出相关族群诗歌的独特性,而且提出了众多富有前景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阐释是当代形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中黑人女性群体的代言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揭示了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社会压抑和性别歧视,唤起了黑人的自省和改变自我命运的勇气,同时也唤起整个社会对改善黑人成长环境的思索。本文通过对《宠儿》这部作品的分析,从独特的视角透视了美国黑人妇女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同时也昭示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自其产生之日起便被深深地刻上了种族、阶级、性别和身份的烙印。同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一样,美国黑人女性戏剧作品所阐释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观照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与后学批评所关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刘沥 《海外英语》2014,(15):206-207
《典型的美国佬》是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成名之作,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墨讲述了作为少数族裔的中国主人公在美国实现其美国梦的成长经历,该文旨在探讨《典型的美国佬》中所运用的成长理论策略,揭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族裔在美国打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国的族裔群体无不拥有从祖籍国或民族带来的宗教,它们往往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是族裔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美国的多元文化实际上就是以宗教为核心标识的不同族裔群体所表现出的多元文化。在早期美国历史进程中,宗教宽容与自由思想的确立对于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基督教宽容思想的演进、洛克宗教自由思想的影响以及国父们为宗教自由而做出的巨大努力,为后来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中贯穿的男/女、黑/白、人/神三大对立主题被一一消解,沃克通过对以上主题的多元化阐释向读者呈现出一条黑人女性寻找自我,重获新生的独立之路.作者对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安排呈现出鲜明的后女性主义特点.通过对小说<紫颜色>中多元主题的呈现以及对二元对立的消解,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于少数族裔女性的多重压迫,并为西方社会中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存困境提供了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孙峰 《宜春学院学报》2013,(11):99-102,154
按照族裔来划分的话,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可以归纳为非裔、华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别.在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开始有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该类型小说在内涵、思路与方法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厘清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从而进一步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