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解剖罗香林的专著《客家研究导论》,认为比照今天的客家研究成果,再重新审读罗氏的《客家研究导论》所蕴涵的对客家文化的深邃学术思想和里面渗透的研究方法,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以往对罗氏的客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存在很多的误区,罗香林并非主张"血统论"的客家源流观点,而是倡导客家与南方土著"族群互动"、"族群融合"的观点,在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实践中渗透的是史学家的整体史观、人类学家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客家研究大师罗香林在1933年发表《客家研究导论,》1950年发表《客家源流考》,两书奠定了客家研究的基础。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罗香林关于客家问题的最重要观点,长期被奉为圣谕的他的客家源流观,受到了来自学术界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很多人将他的观点概括为"中原汉人南迁说"、"最纯正的汉人后裔说",说他是"种族中心主义者"等等。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有些评价是很欠公允的。罗香林提出的客家源流观有它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而且从《客家研究导论》到《客家源流考》,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观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变化,这其中有进步的地方,也有倒退的地方,只有将他在两书中的观点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对他的客家源流观获得一个较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罗香林是客家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客家研究导论》。其主要历史业绩有五:提出"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这是罗香林客家学说的核心;主张客家"混化说";"客家界说",阐发客家"特殊民系"的理论;首次较全面标定客家分布地域;利用谱牒研究客家问题,实现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罗香林先生对客家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和方法,为客家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为客家研究的一代大师.同时他还提出了一项客家区域研究计划,虽受时代的局限无法全面开展,但为后来客家研究指出了发展方向.文章对罗香林先生的客家学贡献及其区域研究计划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广西客家区域研究工作,探讨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罗香林的《胡晓岑先生年谱》发表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学报》第17期,此后,被台湾朱传誉主编,天一出版社出版的《黄遵宪传记资料》等刊物收录。罗先生治学严谨,材料翔实,因此,罗谱成为学界研究岭南著名客家诗人胡曦及其与黄遵宪交往创作的重要依据,然笔者在阅读梳理文献过程中,发现罗谱在时间的考订与文献内容的解读方面,有多处记载与事实不符,为此依据所见的其它原始史料,辅之以逻辑辨析,依次指出罗谱中错漏之处并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6.
罗香林先生对客家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和方法,为客家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为客家研究的一代大师。同时他还提出了一项客家区域研究计划,虽受时代的局限无法全面开展,但为后来客家研究指出了发展方向。文章对罗香林先生的客家学贡献及其区域研究计划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广西客家区域研究工作,探讨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早在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发表之前,梅县地方小学的史地教材与一般的地方文献就开始从源流、风俗、语言等方面论述"客家",从而使客家表述渐渐从知识分子层面向大众层面普及,这对后来关于客家的表述与客家意识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香林先生的民族史研究成果显著,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客家研究、百越研究、东南回族研究、蛋民研究及广东民族研究等多方面。罗香林先生对民族史的学术关怀也正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他所秉持的学术意义上的观点也含有强烈的政治关怀与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9.
<正>客家文化的系统研究如果自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算起,已有80余年,以历史学、文艺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学科方法对客家文化作了较为深入的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系"的概念是由罗香林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对客家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族群"的概念进入学术视野后,很快被学者运用到客家研究领域,进而形成了"客家族群"的概念。近年,在客家研究领域,"客家族群"的使用频次已经超过"客家民系"。对"客家民系"与"客家族群"两者进行概念上的辨析,再从田野与历史的视角中寻求学术界接受"客家族群"的理由,并通过这一概念的转变来反观概念变化背后所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项国源于姬姓的黄帝部族,其远祖为黄帝之裔伯儵,别为姞姓钤缁疃诹晌鞯厍?后南迁至黄河北岸,至周代姞姓的一支南迁至淮河北岸建立项国??643年为鲁所灭。当楚人势力向北扩展之后,项地遂为楚人所有。项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为汉晋时期项县和隋、唐、宋时期的项城县故城。  相似文献   

12.
苏轼推重蔡襄书法为“当朝第一”并不是为了维护恩师。苏轼经过广泛的比较,认为在宋初书坛无人可与蔡襄抗衡。苏轼本人有意自屈,亦未标榜自己。黄庭坚、米芾由于书法晚年乃善,苏轼没法对二人书法作出新的评价,对书坛格局给出新的排序。苏轼推重蔡襄书法还与蔡襄人品及二人书学主张的某些方面的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13.
考察宋湘与吴荣光、叶梦龙、伊秉绶三人的书法交游活动,除了给研究者还原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宋湘之外,还可发现嘉道时期京城碑学兴起而广东却掀起藏帖、刻帖、习帖的高潮这样一个事实,进而纠正学界所谓"晚清帖学式微"、"碑学笼罩天下"等观念。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70年代,我国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至深,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达到高潮。在这种影响之下,文学创作陷入了整体“失语”的状态,真正能代表该时期文学水平的却是长久以来被埋藏在“地下”的“潜在写作”。通过对“潜在写作”这一概念的疏理,明确了黄翔6、70年代的诗歌创作在“潜在写作”中的地位及在文学研究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荆楚史学依托湖北省雄厚的科研文教实力,推陈出新,硕果累累。以荆楚史学视野下的若干宋代问题为题,分综合研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四个方面,介绍和评析近二十年来宋代荆襄历史研究的概况。荆楚史学界在宋代荆襄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要注意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拓展视角,努力发现新史料。  相似文献   

16.
二《湘》“恋爱”说 ,自宋人罗愿提出经历了近八百年的孕育和发展 ,成为当代二《湘》研究的主要观点。这一“神、神恋爱”说 ,看似新奇 ,却难以成立。如从神话背景和战国时代楚地祭祀风俗认真审视二《湘》便可发现 ,二《湘》为屈原时代望祀湘水之神的乐歌。  相似文献   

17.
湘水女神、汉水女神本不是一路神仙。包括楚辞在内的相关文学创作,用典精妙,当不存异议。然而,有当代学者认为屈原在《离骚》、《九歌》中改汉水女神为湘夫人,近来又有学者撰文认同此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湘水女神出处较清楚,汉水女神有待进一步考证。而真正把两路神仙拉到一起的是曹植的《洛神赋,》而不是屈原的《九歌》。  相似文献   

18.
南宋理学大宗之一的湖湘学派,长期在湘潭、衡山地区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作为开创者,胡安国利用湘潭碧泉书院培养了很多弟子,他们都有较高的成就,对湖湘学派的奠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材料的匮乏,所有关于近代客家才女范荑香的人生际遇的记载,皆语焉不详,但一部《化碧集》,便是这位客家才女心灵的痛史,透过这部诗人用血泪凝成的心灵的历史,我们可以窥探到在其一生所遭遇的不幸中,除了人们已知的丧偶无子,夫家兄弟逼嫁之外,还有尚未被人知悉的一面,那就是她曾遭遇一场莫大的冤屈,而对这冤屈,诗人有口难辩,而这冤屈伴随了诗人一生,使她最后终老佛门。  相似文献   

20.
福建客家文学萌芽于唐宋时期,出现了以郑文宝、杨时、罗从彦为代表的诗人,邓肃的诗和词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元、明时期是福建客家文学的生长期,各个客家县都涌现出了许多诗人,郝凤升、赖世隆、丘弘、李世熊是这时期的优秀代表。清代是福建客家文学的发展时期,出现了文人团体,对诗文理论也有所探索,画家上官周、华喦等人的诗歌创作也堪称一绝。近代是福建客家文学的演进期,张际亮、丘复的诗歌为客家文学增添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新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