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孔子以其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艰辛地传播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他以“述而不作”为代表的传播表述方式,使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永不会被遏制的思维源泉,给中国文化以巨大的活力。正是由于孔子和他弟子的传播思想和传播活动,才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虽经天灾人祸,朝代更迭,仍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心理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之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成为他们心灵中永远的家园。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孔子通过游说、编纂史籍、兴办私学等方面传播思想、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孔子本人也从一个普通的思想家、教育家,而受封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思想渗进华夏每一个荒僻的角落和历代中国人的心灵。他的英名超越国界,超越时空使其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这件事的本身就发人深省:何以孔子的思想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到了这般田地?,何以孔子的思想能如此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文化思想,成为我们传统文化思想这部博大宏伟交响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编辑思想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也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播和弘扬,因而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道、佛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认知方式以及情感审美态度,而单以文学艺术的发展、流变考察的话,老庄之道与禅佛思想更多地渗入到中国文人的内在心灵并影响着其精神追求和创作态度。废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他的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君子之道、教学观、交友观成为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相似文献   

6.
区别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对公共领域、自由、正义等有关"公"话题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观念。此特色体现在"公"通过与"私"反义对举的方式得以界定,且内涵随政治社会的历史变化而损益。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公"观念对其后"公"思想的发展无疑具有基础性、源头性的深远影响。孔子"公"观念本身就包含政治意蕴。对孔子"公"观念进行政治解读,不仅为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维度,而且为厘清公私观念内涵的历史演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孔子重建社会新秩序思想的核心是和谐.在孔子重建社会新秩序的理念中,作为社会外在规范和个体内在自觉的仁、义、礼、智、信成为核心价值.他一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使社会充满活力,一面又把人格完善的君子作为道德典范和人格范型向外辐射,使社会和谐有序.孔子和谐思想在不断的实践与传播中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价值信念和文化心理,成为凝聚人心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论坛》2013,(9):68-69
正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受业子思(孔子的孙子)之门人"(《史记·  相似文献   

9.
孔子历来被称为"圣人",《论语》被作为"圣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很长时期里占主导地位,其中的教育、政治思想尤为人所重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思想发展的起源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源头,孔子的思想、思维结构、个人偏好等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科学的发展方向.为了更明晰地解构出孔子思想对中国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笔者没有把孔子视为一个"圣人",而是把他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作为乱世中一个坚守自己理念的知识分子来看,主要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周公礼乐制度对孔子思想影响的角度,力求探究孔子自然观的影响因素,从侧面了解孔子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教育史上,其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他以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孜孜不倦的教育实践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和精神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的,即师生共同参与,以对话、问答、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对话式教学。对话作  相似文献   

11.
春秋末年,中国的文学传播经历了从官方传播到民间文化学术流派传播的历史性变革,促成这一变革的是孔子师徒。孔子师徒文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是礼学散文,也包括《诗》、《书》、《易》文献和六艺技艺。孔门文学传播有七大显著特点:传播的内容伴随着传播过程而不断生成;传播的动力来源于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真诚信仰;传播的组织方式是在孔门弟子派系之内,按照师徒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分工有共同传播与独家传播;传播行为多受孔子教育思想及弟子个性、特长等因素的支配;传播的贡献大小取决于后学的才能以及志向;传播形式有单篇、结集、缀语、片断和片语传播。孔子师徒开启了战国两百多年的文学传播新格局,诸子百家面临新的传播环境,在继承孔子师徒传播模式基础上又有许多新变。  相似文献   

12.
孔子基本上是属于学者,是思想家与教育家。李大钊在评说孔子与儒家思想时是把两者区别开来,分别对待。他尊重并称赞孔子,但否定孔子学说与批判儒家思想,开辟研究孔学的新径。李大钊的做法不啻是一种启迪。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化整理与传播立下不朽功绩。作为思想家是杰出的,独树一家之说。孔子个人是操守端庄、渊博谦逊的伟大学者与哲人,值得后人敬仰。但孔子的学说,尤其儒家思想应当摈弃与批判。传统是一种因袭惰性,具有历史的落后性与进步的阻力性。愈是传统的东西,越要小心,越要持批判精神,以免贻误发展。时至今日,想用儒家理论来拯救时弊未免失之迂腐。我们的精神岂能还禁锢在儒家的牢笼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当代社会精神文明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很多看法都认为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有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多从经济和政治方面着眼。即使从文化方面着眼探讨,对于他在中国文化定向方面的特殊作用也是注意得不够。孔子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范式人格,是因为:他顺应历史的选择,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点上,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整理、弘扬西周文化的精华,并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同时.孔子的人格特质非常适合中国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典籍,而且它与《诗经》等许多历史经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论语》作为儒学经典,阐述了孔子的言行和其价值观,其“《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内容,特别是孔子本人对《诗经》内容的阐述评价作为切入点,浅析《论语》“诗学”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六艺(亦称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切实表达了六艺的旨趣,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奠基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孔子好古敏求,有着深切的文化与历史传承意识,可以说六艺是其理论思想的来源,而他在发挥六经大义的过程中,将其提升到了“仁”的高度,为六经树立了坚实的心性本体基础。而六艺之为教,其中自有本末、先后之次第,马先生在对《论语》旨趣的阐释中,不仅本儒家经典以立言,又融入了佛教之思想,凸显了中国传统学术之一贯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孝道思想是王岱舆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明清回族“以儒诠经”的第一人,王岱舆的孝道思想体现了兼收并蓄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特点。文章对王岱舆孝道思想进行阐述,揭示王岱舆孝道思想的二重性,并以此管窥王岱舆“以儒诠经”为伊儒两种文化交流与对话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四次大的文化繁荣时期 ,民本思想是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响亮提出并加以多方论述的学说。孔子及其儒学在当时“百家争鸣”过程中 ,促使舆论中心从天上转到地上 ,从神鬼转到人世。这对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铸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大繁荣的不朽丰碑 ;也使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显示出不可磨灭的特色 ,向全世界放射出独具的光辉。现在的中华文化是在儒家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 ,接受了西方文化中许多优秀内容而形成的全新文明 ,即我们所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西方许多优秀的学者十分尊重和注重吸取中华文明 ,使东西文化互助互动 ,相得益彰 ,综合发展。这才是适应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世界一切资源包括人类文化遗产和现代科技文明共创共享的“人间正道”。任何偏狭的、以我为中心、强加于人的霸权文化 ,与当代世界的人权价值理想和社会主义文明都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学说中,孝,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名句,凸显了孝的重要性。孔子对如何事亲行孝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开辟了由养亲到敬亲尊亲的先河,孔子又进一步将孝这种原始自然情感加以人文化,对孝亲与忠君进行了合理沟通。另外,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孝”纳入“仁”的体系中,激发了不计其数具有博爱精神的中华儿女。只有爱父母,才能推而爱自然,爱国家,为全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孝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