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它是南北文学长期融合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高不开楚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楚地的风土人情,更离不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现就《离骚》谈谈“骚体诗”的来源和创造。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品中多次谈到他与楚王的“成言”。这应是屈原政治生涯和楚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是屈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屈原作品研究的重要钥匙。遗憾的是,它为过去几乎所有《楚辞》专家所忽视。本文根据先秦历史文缺有关“成言”的性质,对屈原作品中有关“成言”的记述,进行综合考证,从而发现屈原与楚怀王“成言”的内容,主要是推行“奉先功以照下令,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的“变法”;屈原《九歌》是他“变法”中“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政治家,也是误入官场的诗人和艺术家。社会角色的错位,使得屈原的政治抱负与政治智商不平衡、政治主见与诗人个性不兼容、政治义务和文化使命难取舍,这也就注定他的人生必有一个极其悲壮惨烈的尾声。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比兴寄托的手法,诗句"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餐落英"是一种芬芳高洁品格的象征,而不是吃了菊花可以长寿的意思;诗人摄取"菊花"入诗,看重的是它的象征价值,而不是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6.
刘五一 《天中学刊》2003,18(6):46-48
从西汉以来,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多概言为忠君爱国、尊贤爱民、批判精神、峻洁人格等。近代学者开始关注屈原的“美政”理想问题,但多把其看作屈原众多思想内容的一个方面。从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基础及作品本身看,“美政”理想是屈原及其作品的核心思想,它的内容包括效法前贤、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关注民生、改革不良政治、实现“圣贤之治”下的统一等。而峻洁的人格是“美政”理想产生的坚实基础,忠君爱国是实现“美政”理想的必要条件,对昏君谗佞放言无惮的批判是实现“美政”理想受阻的丛然表现,九死未悔、愤而自沉是“美政”理想破灭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九歌》是诗人屈原放逐期间学习民歌而创作的组诗。其中的《山鬼》历来皆沿用情诗之说。其实,它既是情诗,又是一篇成功的言志抒情之作。女神即是诗人,她苦恋着的公子即是诗人所寄予希望的对象———楚王。诗篇就是通过女神对受情的执着、坚贞来显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而女神所处环境的艰险、恶劣以及情人失信、食言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恰是诗人所处政治环境的险恶及自己悲惨命运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的话剧《屈原》第五幕第二景.话剧《屈原》写于一九四二年一月,它以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为题材,通过以屈原为代表的捍卫祖国独立的楚国人民与南后郑袖等人卖国行为的斗争,歌颂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发出了愤激的反抗的呼声.《屈原》上演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发挥了显著的政治作用.《雷电颂》是剧中人屈原的一段独白.它是屈  相似文献   

9.
王叔新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89-92,96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具有丰赡而深远的社会美意义,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屈原人生修养的不倦追求,美政是屈原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上的圣君和贤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人,他们的大治社会是屈原衷心向往的美政蓝图。对社会政治进行审美评价和构建是屈原对美学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屈原与李贺,是中国诗史上两住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两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至今,屈原的故事仍然在广为流传,屈原仍受到百姓的敬佩爱戴,百姓爱的是他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他的《离骚》世代传唱,不仅是因为《离骚》中的深刻内涵,更因为通过离骚,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政治思想与战国诸家思想在表现的片段性上有类似之处,因此,很多人把他归入某家.通过对屈原的思想与战国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比较辨析来看,屈原有着独特的思想体系,就是一切都从如何使楚国富强、人民安生进而统一天下出发.  相似文献   

13.
结合考古出土的楚凤造型与文献记载的楚凤形象,可以发现楚凤所传递的精神意象与屈原在辞赋中张扬的精神人格高度契合,浓郁的巫风连接起屈原与楚凤,楚凤与屈原共同诠释着楚人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屈原研究一直在原地踏步,学者们从来没有勇气提出新思路,解决新课题.其实屈原及其作品研究需要重新确认七个难题:(一)屈原名字源流;(二)屈原生日源流;(三)屈原官职源流;(四)屈原作品流变源流;(五)屈原列传中的屈原事迹;(六)屈原故乡源流;(七)屈原放逐问题;我们要设法解救屈原,要恢复屈原普通人东地兵的人性、人位、人格,要把他从似人非人的神鬼境地拉回来,不能让他的灵魂再遨游天宫,要恢复他东地兵的本来面目.我们要设法阻止東汉王逸《楚辞章句》荒诞注释的扩展,完全抛弃汉代俗成的错误,重新运用先秦时代甲骨文、金文、简文文字原意注释屈原作品,恢复屈原作品章句的原意,这样我们才可能读通先秦时代的屈原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屈原作品的历史价值,才可能恢复屈原的原型.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和名的革命烈士。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颇多争议的《多余的话》,显示了他的多余人气质。在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及其一些杂记随感中,他作为抒情主人公,和多余人形象一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性魅力,从而获得社会史思想史以外的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屈原人格论     
面对当代生命价值困惑的现实 ,探讨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古代贤人的生命观念和人格价值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原创角度分析解剖了屈原人格形成的内外因、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两位亡国之君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是屈原悲剧人生的历史背景 ,贵族的血统与政治责任感、文人的本质与浪漫激情是屈原人格的原动力 ,对生命的珍惜 ,留恋促使屈原选择宁死不屈的生命方式 ,也是悲剧中最感人、最令后世人深思的矛盾和融合。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悲剧带有必然性质已经在古今视域融合中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从阐释学的角度讲,屈原的悲剧实质是一种存在悲剧。他用个体存在的毁灭作为代价向人们揭示了生命内部所有的尖锐性、复杂性、荒谬性,以及生命存有的整个重负。究其根源,屈原准宗教性的知性思维方式与他悲剧的诞生不无关系。所以,更深层次地解读屈原带有意志性质的存在悲剧还应从他"国身通一"的思维切入,以屈原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关怀为视角,才更有利于对屈原的悲剧作出人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已有大量论及楚辞对后世的影响及李贺于前人的继承的专著和文章。对李贺与屈骚的关系都有论述,但所涉领域多是艺术的渊源和影响。通过李贺对屈原在思想、抱负、情感上的理解与认同,诗韵诗风的理解和趋同等方面的论述,从精神的深层探析诗人李贺为骚风吸纳的背后存在的某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瞿秋白较早地关注中国人权,并且对于人权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他认为,捍卫生存权利是保障其他一切权利的前提,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的当务之急是御外侮,求生存;在军阀、豪绅、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异乎寻常的黑暗,民众一点人权也没有的情况下,瞿秋白提倡反封建,争民主;更难能可贵的是,瞿秋白站在时代的高度,主张把争取人权斗争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适应世界潮流,借鉴西方文化的合理内核,力戒盲目排外,力求打起精神,振兴实业,建设富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