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趣钓麻鱼     
吴斌 《中国钓鱼》2005,(5):14-14
“麻鱼”又称肉捧鱼、罗汉鱼、麦穗鱼、肉柱鱼。其大小如麦穗,肉多刺少,我们绵阳地区老百姓因此鱼身体鱼鳞生有黑色斑点,故称之“麻鱼”。麻鱼是一种小型鱼种,食性杂,最长不超过12厘米,各种昆虫、食物碎屑、附着在水草上的鱼卵、青苔都是它喜爱的美味佳肴。  相似文献   

2.
湖钓黄颡     
贺军 《垂钓》2001,(3):50-50
黄颡鱼在江淮地区俗称“嘎呀鱼”,可能是因其出水后常发出“嘎嘎”的声音而得名。黄颡为底层小型鱼类,多生活在湖泊水塘的浅水积泥处,有集群习惯。它以小鱼虾、水生昆虫为食,生长缓慢,个体多在300克以内。惟有常年不干的湖泊里,才能钓到身长20厘米、色泽金黄的大黄颡鱼。  相似文献   

3.
彦文  丛明 《中国钓鱼》2023,(9):33-34
<正>马口鱼俗称花杈鱼、宽口、跑鱼等,是一种小型淡水鱼,长15厘米左右。马口鱼大多生活在溪流、江河、湖泊和水库的中上层水域。这种鱼喜欢群聚群游,以小鱼、幼鱼和水生昆虫为食,吃食凶猛。马口鱼在我国分布广泛,从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流域到黄河的中下游及珠江水系均有它们活动的身影。  相似文献   

4.
双人钓马口     
潘玉成  温晓东 《钓鱼》2004,(17):21-21
在我国南方的小河溪流中,栖息着一种身披银灰略带红色,身体长有蓝色横条的马口鱼,是当地群众喜欢食用的小型鱼(一般长约13厘米,咸鱼尾重30-60克)。此鱼喜食苍蝇、飞蛾、蚯蚓等多种昆虫和水生动物,常在溪河的浅滩、急水和缓流中觅食,追逐嬉戏,十分活跃。利用抛竿双人钓马口鱼,上鱼速度和鱼获量大大超过手竿钓和其它的钓法,消除了手竿钓的盲区。现将双人扣钓马口鱼的方法,向钓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刘春 《中国钓鱼》2005,(6):38-38
我的钓友芦恒昌于2004年10月29日,买松花江产的小杂鱼时,发现其中有一条长10厘米、宽1厘米的鱼。此鱼乳白色透明体,尾、胸、脊鳍完好,尾叉尖有黑边。头部呈三角形,扁平状。两眼平行在头的上部,有银白色眼框,眼珠黑色。无鳞。口呈三角形。钓了多年的鱼,我们都不认识这种鱼,请教众钓友,大家皆不认识。于是我们特到照相馆给鱼拍了一张照片,邮给《中国钓鱼》,请有关专家能给鉴定一下。因为它太奇了,若属珍贵鱼种,当是件让我们松花江钓鱼人高兴的大好事呢。  相似文献   

6.
庞文龙  徐永卫 《收藏》2007,(8):75-75
岐山县博物馆整理馆藏古字画时,发现一幅姚元之隶书七言对联。此联原系已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郭子直先生之父郭建庚所藏之物,1972年由郭子直转存岐山县博物馆收藏。对联为纸本,由于历经劫难,天地轴均脱佚,卷面有折皱,但对联文字无损伤,实为难得。纵130厘米,横35厘米。字径纵15厘米,横13厘米。联语为:“名儒广学怀元凤;直德流光慕史鱼。”  相似文献   

7.
奚锡煌 《垂钓》2002,2(10):62-63
鲻鱼,又名齐鱼、际鱼、追鱼、乌头、博头、子鱼等,属鲻科类。体长,前端像圆筒形,背部有点平直,后端侧扁。鱼吻短宽、厚唇。鱼的上颌稍长于下颌,在颌的边缘长有绒毛状细齿。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体侧的上半部有七条黑色条纹。体长一般在20厘米~40厘米,大的可达80厘米。  相似文献   

8.
一、空中钓鱼 云南瑞丽的野塘、荷池之中生活着一种肉质肥美的小型淡水鱼:细长、白鳞,最大者不超过500克,当地傣家人称之为“马刀鱼”。该鱼食性凶猛,护子性强。水底中钓不到它,只有在水面上10~30厘米处才能钓到。钓时,以黑昆虫穿钩,长竿短线。将钩送到水草丛中,轻轻抖动竿尖,“马刀鱼”即跃出水面抢食,频频上钩。 二、搅水钓鱼 云南潞西的田间水沟中,有一种类似江鳅的鱼,该鱼一般在300克以下,肉质极佳,为当地名鱼,是傣家人待客的上品。该鱼头两侧长有一对坚硬毒刺,刺人极疼,当地人称之为“挑手鱼”,该鱼只有…  相似文献   

9.
纪录台     
我在水库钓鲤鱼时,喜欢用玉米粒撒窝诱鱼,熟玉米粒挂串钩。这种方法劳逸结合,窝点一天续一次,钓饵不上鱼基本不用换。但在实践中,发现这种钓组有几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此钓组线不能长于50厘米,否则影响抛投的准确和距离;二是拴钩不能太多,3枚最好,多拴钩因上面的钩离水底远,很难诱使鲤鱼吃钩;三是因钩少饵少,获鱼的机会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0.
有观 《垂钓》2001,(6):65-65
在动脉发现了一种头上长角的奇鱼。这种鱼整个身体像黄鱼,头上长着两只坚硬的尖角,角的长度约10厘米。该鱼的嗅觉特别灵敏,在几百米以餐就能嗅到备用气味,便迅速赶去捕食。如果它被大鱼吞食,就用两只尖角将大鱼的肚皮钻破,然后逃走。  相似文献   

11.
在广西桂林市当地有一种叫哈巴鱼的小型鱼类,每年从农历小满到秋分这段时间,正是垂钓哈巴鱼的黄金季节。哈巴鱼是一种肉食性小型鱼种,吃荤不吃素,最长不超过10厘米,最大体重约5克。身上长有细鳞,除腹部为白色外,全身均为麻花色。  相似文献   

12.
曾庆伟 《垂钓》2014,(5):36-37
黄颡鱼俗称黄辣丁,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各大淡水水系。黄颡鱼多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喜欢昼伏夜出。黄颡鱼成鱼体长12-14厘米,属杂食性鱼类,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黄颡鱼每年4~5月产卯,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由于黄颡鱼肉嫩无刺,深受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人民的喜爱,因此市价较高,是广大钓友喜钓的鱼种之一。  相似文献   

13.
溪哥是一种小型溪流鱼,俗称阔嘴郎、溪棒、苦槽仔。这种龟嘴巴大,口张最大时可达眼部中央正下方,雄鱼体侧有10~14条蓝绿色不均匀横纹,雌鱼为银白色;无须,体被网鳞,侧线完全略向下弯曲;最大可长到15-20厘米。喜居高溶氧量的清澈溪流中,分布极广。幼鱼杂食性,成鱼趋向肉食性,黄昏及清晨常跃出水面捕食水面活动或落入水中的昆虫。  相似文献   

14.
钓获大青鱼     
毕安福 《钓鱼》2004,(10):52-52
3月23日,南京金陵石化公司的童正广在谷里水库钓获一尾25千克重的大青鱼。经测量该鱼体长140厘米,胸围72厘米,嘴巴直径11厘米。  相似文献   

15.
颜恒 《中国钓鱼》2001,(6):21-21
在西南边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一些河溪中,生长有一种鱼,其体型延长,头部较小,鳞片呈灰白色,成年鱼体长约20厘米,重约100克,少数大个儿者长逾尺,重在250克以上。因该鱼尾鳍殷红,故当地钓鱼人叫它红尾马鱼,居住在中越边境一带的山民又叫它“红尾巴”。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陕南汉水及嘉陵江支流上,广泛分布着一.种当地人称为“桃花板”、“火桃花”的鱼类。听其名您便可以想像它的美丽。此鱼身长一般在15厘米左“(成鱼).偶尔也有20厘米以上的“鱼先人”。身体呈流线型,侧扁,眼大,头部有部分骨质凸出点。全身较规则地布满红紫绿白色的斑马纹。尾鳍特别发达,呈骨质金黄色。  相似文献   

17.
花生饼钓饵     
花生饼是北方人用花生榨油后剩余的渣滓。它厚约三四厘米,直径约40厘米,形似锅盖,非常坚硬。其中油脂残留多,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常被用做猪饲料。夏秋用它做鱼饵,鲤鱼、草鱼、鲫鱼都喜欢。  相似文献   

18.
拉饵钓马口     
李懿 《钓鱼》2007,(2X):25-25
马口鱼是一种小型鱼,最大体长20厘米,俗称快鱼、跑鱼、大口兰刀、大口扒、红会睛等。它头尖口小,头长大于体高,体银白色,背部灰黑色。  相似文献   

19.
黄颡     
王长工 《钓鱼》2013,(6):19-19
黄颡也称"刺儿鱼""(鱼央)(鱼斯)",淡水可钓鱼种之一,(鱼央)科。前部平扁,后部侧扁,长10余厘米。青草色,大多有不规则褐色斑纹。口宽,下位须四对。背鳍、胸鳍各有一硬刺,后缘具锯齿。游动时,能发出"呀呀"声。脂鳍低平,尾鳍分叉,无鳞。生活于江湖水的底层,食物以底栖生物、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食性杂。肉质细嫩,我国各地均有出产。其产量很大,是我国一种主要淡水可钓鱼种,常用沉底钓法,软竿、细线、小钩,以红蚯蚓、蚕蛹、米蛀虫、蝇蛆等动物性饵料为钓饵,米饭粒、小面团等植物性饵料几乎不食。  相似文献   

20.
赵玉堂 《钓鱼》2006,(3):37-38
餐条属于淡水型野生鱼类,鲤科,又名参子鱼、小白鱼、青背等。常见的餐条有普通餐条和贝氏餐条两种。普通餐条个体较大,最大体长有24厘米,贝氏餐条个体较大,最大体长有24厘米,贝氏餐条个体较小,最大体长13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