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明代民歌常用茶来作为情爱的比喻,茶是婚姻的符号。明代茶区流传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有一定反映。利用明代民歌中有关茶的资料来研读明代历史有其特殊意义,这些材料真实地呈现了民间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2.
明代民歌常用茶来作为情爱的比喻,茶是婚姻的符号.明代茶区流传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有一定反映.利用明代民歌中有关茶的资料来研读明代历史有其特殊意义,这些材料真实地呈现了民间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3.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是,这些珍贵的"活态"民歌档案资源,如今因非遗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落后和民歌地域特征消退等诸多原因,变得已经非常脆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研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独具特色的恩施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本文以恩施土家族民歌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号学方法,对其中具有日常行为规训意识的歌词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恩施土家族民歌具有强烈的日常行为规训功能,这些功能不仅提升了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传播价值,同时对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苗 《文化遗产》2015,(1):80-88
叙事研究不仅可以在散文体的民间故事等文类当中进行,也可以在韵文体的民歌等问题中进行,而当前学界对于民歌等韵文体文类的叙事研究则付诸阙如。研究畲族民歌中的叙事,首先要解决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的问题,其次从具体的民歌文本出发深入地考察民歌究竟是如何叙事的,除此之外,还要分析畲族民歌的叙事和畲族民歌分类之间的关系,以及畲族民歌中的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吕政轩 《文化遗产》2014,(6):147-150
内容浩瀚丰富,类型异彩多样的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吸纳、消融和积淀了丰厚的陕北地方文化.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山川风物文化价值.也正是陕北民歌蕴含着如此丰厚的文化价值,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便大有可为.如:陕北民歌的图书、音像出版产业,陕北民歌的演出、影视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7.
张艳伟 《兰台世界》2014,(9):144-145
在《诗经·国风》的205首民歌中,涉及河南民歌的有《周南》、《王风》、《卫风》、《郑风》、《陈风》、《桧风》、《鄘风》、《魏风》等八国的百余首民歌,在《国风》中占有重要比例。  相似文献   

8.
在《诗经·国风》的205首民歌中,涉及河南民歌的有《周南》、《王风》、《卫风》、《郑风》、《陈风》、《桧风》、《鄘风》、《魏风》等八国的百余首民歌,在《国风》中占有重要比例。  相似文献   

9.
赵博 《档案管理》2020,(1):54-56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最具典型性意义的音乐文化表达方式,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活化石,基于传承人视角下开展蒙古族长调民歌非遗建档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阐释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内涵、特点及类型,梳理其建档保护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理念引领、规范化建档、科学化征集、数字化建档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孙磊 《大观周刊》2012,(34):69-69
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歌以及民歌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历程,然后分析了民歌的电视媒体传播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电视媒体在民歌传播中的功能进行概括,希望可以为相关理论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料内容和民俗的事实,本文从陕北方言、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民风、婚俗及生产习俗等多方面探讨了《诗经》与陕北民俗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恒 《新闻爱好者》2011,(18):23-24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当代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这话有时会演变为保守与固执的偏性。暂且不提那些铺天盖地的商品宣传广告,即便是传承久远、魅力长青的民歌,在当代社会也需依赖多种传播途径,助其传承与发展。口耳相传的古朴民风仍是当代民歌传承的坚实保障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老、边、穷"地区,民歌传承仍然保留着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像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  相似文献   

13.
南朝民歌在以"情"为主基调的前提下不断扩展到其他领域,其创作题材、表现手法、美学特征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理念有着深刻的联系,而历史文人通过将民歌与诗句的联系,更加丰富了南朝民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多有用山歌作为表现本民族生活的习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优秀民歌得以保持原有特质被延续和传承下来,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黑衣壮民歌为例,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新闻媒介在民歌传承中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5.
崔丽君 《大观周刊》2012,(36):65-65
山西的历史悠久而深厚。这里的民风民俗都是千百年来地方流传下来的传统历史,它是祖国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形式和浓厚的气氛。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山西可谓是“民歌的海洋”。  相似文献   

16.
梁华 《新闻世界》2013,(8):283-284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该县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17.
盂县民歌源远流长,在有着悠久历史的盂县大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盂县农民,多少年来一直传唱着一首首或高亢嘹亮或婉转的小曲,这些歌曲就是濒临失传的盂县民歌。它的歌词缠绵悱恻,语言生动传神,而且讲究韵律和韵味,曲调优美和谐,感情表达真挚。古老淳朴、生动活泼的盂县民歌,是农民  相似文献   

18.
冯文开  王娟  张保 《编辑之友》2012,(4):120-122
本文对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的编辑思想作了一定的解读,希图准确地概括出其民歌观、编辑理念及其特色,且对其辑录的民歌具有的学术价值给予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汉乐府、周民歌之后,人民口头创作的又一重要的民歌艺术形式,其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南北朝乐府民歌曲辞的音乐性进行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20.
竹枝词原名竹枝,又名竹枝歌,竹枝曲,是一种在土家族的先民巴人中传唱的民歌,鄂西与川东一带是它的发源地。这种古老的民歌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并与音乐舞蹈相结合。演唱时手执竹枝或花枝;或在歌词中插入“竹枝”、“女儿”等衬字。由于它植根民间。源于生活,并且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受到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