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以其幽默诙谐却又不乏庄重谨严的文笔,感染并影响着他的读者。多种文化在他身上的碰撞与融合,又形成了老舍独特的文化气质。也正是这独特的文化气质,使他将对文化的思考贯穿其一生,构成了其文学世界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内蕴。同样,在老舍构建的胡同世界里,他也从文化层去展现狭隘、敷衍的人物,和谐的街坊关系以及旗人世界。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化与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在中国现当代的作家中,创作量大并受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作家当首推老舍。他的作品,无论小说、戏剧,还是散文,都普遍地浸透着北京文化特质,老舍堪称京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言人。研究老舍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窥见老舍的地域心理特征。文章试图从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城、北京话、北京人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的北京情结。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社会中出现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老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他的身上承载了悠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主要从老舍本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老舍的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索作家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4.
老舍有着怎样的文化形象和价值意义?过去的文学史一般多从"市民"、"京味"和"幽默"等加以概括,忽略了他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又时常理所当然地从鲁迅所开启的现代启蒙主义传统来审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陷入"被别人表述"的阐释困境。论文提出应该回到老舍那里去,寻找老舍文学的独特性,认为老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伦理型作家,具有丰厚而深沉的伦理情怀;伦理诉求是老舍文学创作别具一格的地方;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是他的小说最为集中表达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5.
老舍以其幽默诙谐却又不乏庄重谨严的文笔,感染并影响着他的读者。多种文化的碰撞,形成了老舍独特的文化气质。也正是这独特的文化气质,使他将对文化的思考贯穿其一生,构成了其文学世界的重要思想支点,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内蕴。所以,在老舍构建的文学世界里,他擅长从文化层面去观察描写人物、探讨民族命运,即便是一些小人物。老舍透过这些小人物,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侠气”;同时也折射出根深蒂固而又令人震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对人、文化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他小说创作的核心。本文从文化角度探析老舍小说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异域文化的对比中建立理想文化模式的尝试。这种尝试使老舍的小说超越了审美价值层面,达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舍是“京派”文学的经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记忆,而且是他热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从对人的态度、满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底蕴;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阐释确立了“京味”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以此见出北京文化及其发展对老舍小说及“京味”文学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京派”并不等于“京味”,“京派”有着更为宽厚与深刻的文化意蕴,认识这一点对当今北京文化与文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洪昱珩 《文教资料》2012,(33):51-54
老舍是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植根北京市民生活,语言风趣幽默、充满京腔京韵,这与他的满族身份、下层旗人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猫城记》作为老舍批判国民性,抒发对历史、文化、革命的看法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老舍的满族身份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老舍的满族身份出发,考察《猫城记》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文化历史观念、国民性批判以及对政治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老舍小说创作的关键词之一。站在文化的角度,他对于笔下的市民社会生活进行审视,以东西方文化的双向批判意识建筑老舍式独特的文化观。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的初期创作,30年代回国后的发展,一直到40年代在美国的创作成熟,他一直坚持着对于文化的批判原则,逐步发展完善自己的文化观。以老舍在英美两国创作的《二马》、《四世同堂》为例,着力分析梳理其文化批判意识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0.
从老舍先生成长的精神历程到其在困苦环境中的无望挣扎,从时代和文化的双层切面上剖析,我们不能简单将老舍的自杀归结为文化大革命的迫害.老舍深刻地感觉到旧文化的体制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向中国老百姓头上压来,一次比一次更凶猛,根本就无法逃脱,这才促使他放弃了生命.  相似文献   

11.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与地位在于他将文化探索注入“文心”,老舍的文学创作也将因此而获得永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老舍那综合性的文化人格,擅长从本人经验感受出发的认知方式,作为旗人后代的末世感。这都决定老舍最终成为“文化型”作家而不是“政治型”、“思想型”或者“理论型”作家。  相似文献   

12.
老舍将多种文化——满汉文化、"五四"新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融于一身。多种文化的碰撞,形成了老舍独特的文化气质。也正是这独特的文化气质决定了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始终以"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从文化视角审视,老舍构建了一个几乎包罗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个方面的"市民世界"。在这个"市民世界"中,旧北京"老字号"的商人是形形色色人物中的一类。老舍透过"老字号"、"老字号"的商人,呈现出特有的传统商业文化:悠闲而又诚信。同时,也展现了传统商业文化面对外来冲击的无奈与悲哀。  相似文献   

13.
老舍早期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 ,亲历了五四文化传统影响 ,在英国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又有了切身体会。特殊的思想资源构成了老舍复杂的心灵世界 ,当这种灵魂被老舍情不自禁地写进他的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时 ,体现出老舍那种跨文化眼光 ,体现了老舍一方面深刻反思民族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又在深层心理和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眷恋。这种复杂的文化心态 ,使老舍的作品 ,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既体现出了时代的文化选择 ,又充分显示出属于老舍的个性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老舍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了辩证的认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传统文化的丧失,他怀着复杂的心情,惋惜、无奈、但更多的是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负面因素的批判;另一方面,他也批判了西方文明中金钱、物欲对人的心灵的腐蚀。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远远大于文化认同,从而使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力量远远大于其他作家。  相似文献   

15.
老舍是民间社会的代言人,这样一种叙述身份确立了老舍的写作立场和写作姿态,因之而产生的贯穿于老舍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那种贫民视点使得他的小说不仅仅具有了一种浓郁的“平民精神”,而且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其与“底层”人民的价值观和情感世界相融一致的“平等感”。也正是由于这种贫民视点,使得老舍能从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化的热潮中脱颖而出。造就了老舍小说独树一帜的文化批判性。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老舍富有个性特征的创作风格与他那特殊的经历以及由此铸就的独特的性格为人有关。试图从独特的成长经历奠定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基调、浓厚的恋京情结造就了老舍小说鲜明的"京味儿"特征、末世旗人的特殊境遇造就了老舍小说浓烈的满族文化内涵;浓厚的宗教情结提升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境界等四个方面来探寻老舍小说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8.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战争中市民家庭离乱兴衰的描写,老舍传达了对中国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深邃思考.其中,维护传统家庭的延续是老舍的基本策略,这体现了老舍继承传统文化的一方面.但同时,他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暴露了难以弥和的矛盾,因而必须加以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0.
老舍是一个悲观的人 ,但为什么老舍没有写出伟大的悲剧 ,反而成了一名以幽默风格著称的作家呢 ?这里从老舍的家庭、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他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他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老舍幽默风格形成的原因 ,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舍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