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美国科学史家约翰·海尔布伦(John L.Heilbron)出版了《正直者的困境:作为德国科学发言人的马克斯·普朗克》(The Dilemmas of an Upright Man:Max Planck as Spokesman for German Science,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是用英语出版的第一本较为综合的评价普朗克的著作,尽管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传记",但由于作者以特有的视角来看待普朗克和德国科学,这本书在普朗克的故乡德国也引起了关注。1988年德文本出版,取名为《马克斯·普朗克:为科学的一生(1858—1947)》(Max Planck-Ein Leben für die Wissenschaft 1858—1947),书中附有普朗克的一些演讲,其中还包括他自己写的拜访希特勒的经过,比英文版内容多出一倍以上。随后,海尔布伦根据一些新发现的材料,在2000年改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同一本书中加进了一个"跋"(Afterword),书名也相应地改为《正直者的困境:马克斯·普朗克和德国科学的命运》(The Dilemmas of an Upright Man:Max Planck and the Fortunes of German Science)。尽管除了"跋"之外,书中一字未改,但细心的读者还是会发现,海尔布伦对普朗克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单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按照海尔布伦自己的说法,他对普朗克的评价有一个从神到人的变化。先是"作为德国科学发言人的普朗克",随后变成了"普朗克与德国科学的命运",后者隐含着作者对普朗克与德国科学的批评。英文版的"跋"也被吸收到2006年新的德文版中。德文版的"跋"(Nachwort)比英文版晚6年出现,因而加入了更多的新材料,内容也增加了一倍。按海尔布伦的说法,对普朗克的评价也更准确、更客观了。经海尔布伦建议,并通过他的联系,我们得到了德国斯图加特的希策尔出版社(S.Hirzel Verlag,Stuttgart,Germany)的允许,将之翻译成中文发表。在此要特别感谢作者海尔布伦以及德国希策尔出版社的扎比内·克尔纳(Sabine Koerner)女士和安格拉·梅德尔博士(Dr.Angela Meder)。标题为编者所加。方在庆、陈珂珂据德文第二版第300—325页翻译。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诞辰150周年。普朗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00年,他为了克服经典物理学对黑体辐射现象解释的困境,首次提出了"量子"概念。尽管这是普朗克的万般无奈之举,但由于这一概念的创立,普朗克实际上成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精神之父"(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之语)。普朗克长期服务于德国科学机构,当德国科学处于鼎盛之时,他为之助益;当德国科学衰败之时,他则奋力挽救所能挽救的一切。正是因为他处心积虑为德国科学保存了实力,使得德国科学在经受纳粹的蹂躏之后,能得到迅速恢复。由于他的正直、他的成就和他所处时代的政治不确定性,让他成为一种德国现象。他是继戈特利布·莱布尼兹(Gottlieb Leibniz)、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之后,德国科学的象征。他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承认国际合作的绝对必要性。他的身上体现了时代所赋予的复杂性。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普朗克的研究心得问世。尤其是关于他在纳粹时期的表现,学界争论此较多。这期普朗克专题除了一篇导读性的文章外,还特地选译了两篇可以作为普朗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一篇是重新评价普朗克在纳粹时期表现的文章。尽管学界对此看法还存有争议,但由此可以窥见一斑。另一篇文章依据史实,对普朗克在"量子"概念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客观分析,驳斥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谨以此专题作为对普朗克诞辰15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7):I0017-I0018
<正>科技日报讯3月17日,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利用位于南极的BICEP2(宇宙泛星系偏震背景成像)望远镜,探测到了"原初引力波"的信号,从而获得了宇宙诞生初期急剧膨胀(暴胀)的首个直接证据。然而据美国太空网网站9月23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的普朗克研究团队对普朗克望远镜(频率范围30吉赫到857吉赫,BICEP2只  相似文献   

4.
<正>美是第12届柏林戴姆勒-奔驰基金会(Gottlieb Daimler and Karl Benz Foun-dation)研讨会的主题。在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3-196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Planck,Max Karl Ernst Ludwig,1858—1947)(邮票P16a),出生于基尔。1867年,其父(民法学教授)应慕尼黑大学的聘请任教,从而举家迁往慕尼黑。普朗克幼年在那里接受初等教育。这时他的数学才能就已显示出来,为此他以感激的心情回忆他的老师缪勒尔。普朗克早在童年时期就表现了出众的音乐才能,他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和风琴演奏者。古典哲学,由于它语法严密、寓意深刻,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普朗克大体上准备攻读数学或音乐,甚至古典哲学。关于自己到底攻读什么最好,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7,(3):231-233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我们与联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下简称马普协会)合作,于1985年4月在我所正式成立了中、德细胞生物学客座实验室。这里简要谈一下这个客座实验室的情况和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在丹麦,人们为把尼耳斯·玻尔的肖像印在钞票上一事,已经酝酿了许多年。今天,人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97年9月12日,丹麦正式发行了这种纸币(见图1)。 迄今为止,在钱币上印制科学家的肖像,各国都不多见(不同于邮票)。据笔者所知,仅有一例,即德国曾发行过一种硬币,上面刻有马科斯·普朗克的浮雕像。  相似文献   

8.
普朗克普朗克(MaxKarlErnstLudwlgPlanck,1858-1947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23日生于基尔,少年时代在慕尼黑度过。在中学时他的评语是“尽管在班里年龄最小,但头脑非常清醒而又逻辑性强”,有条不紊一丝不苟是他的作风。1878年慕尼黑大学毕业,次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由于1900年他在黑体辐射研究中引入能量量子,荣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0年12月14日,他在德国物理学会宣读了《关于正常光谱的能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普朗克(Planck)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做的工作以及波林德(Blinder)新引熵法的基础上,希腊物理化学家Panos Nikitas提出了“熵概念应该是从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不是第二定律引出”的结论。Panos Nikitas使用了可逆过程中状态函数的微观变化量在高等数学上与全微分相对应的概念,直接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用数学推导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普朗克在20世纪的第一年,抱着一个名叫"量子"的新生儿站到了世人眼前.不过,如果仔细地观看普朗克的表情,会察觉出更多的是茫然.因为"量子"一词是他在考虑一个非常具体的经典问题时,作为一种权宜的手段被迫引入的.所以普朗克很小心地回避了"量子"给人提出的尖锐问题:如果在单个原子的辐射发光行为当中,能量确实是一份一份出现的,那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和当时作为物理学基础的力学和电动力学产生直接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