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笔者曾在一个乡镇学校执教"加法交换律"一课,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教学按以下环节展开: 1.借助"朝三暮四"导入,得到3+4=4+3. 引发学生猜想:"是不是只有3+4才等于4+3呢?其他两个数相加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一、加法结合律及其运用1、加法结合律各种版本教材上的加法结合律都是这样叙述的:"对于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结果与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  相似文献   

3.
案例:加法运算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按以下环节展开教学。1.借助饶有趣味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得到:3+4=4+3。教师引发猜想:是不是只有3+4才等于4+3呢?其他两个数相加有没有这样的规律?2.举例验证: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来验证一下吗?  相似文献   

4.
【案例】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观察几组加法算式后提出猜想。在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却不敢用规范和精练的语句“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来概括学生的“自说自话”,理由是担心这样出示学生就会以为这种语态是一种结论。  相似文献   

5.
“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在“变”中蕴含着“不变”的规律,而在“不变”中也蕴含着“变”的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变”与“不变”的相互关系,恰当地组织教学内容,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时,为使学生知道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让学生先做下面“在□中填数”的练习:  相似文献   

6.
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是四则运算法则和一些速算的根据。本讲中所涉及的运算定律和性质,都只在非负整数这个范围内讨论其正确性,实际上,对任意数域它们都是成立的。另外,文中没有给出证明的性质,留给读者自己练习。加法运算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第五册p.21)。即  相似文献   

7.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加法交换律”巩固练习的一道习题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首先请学生观察题中的四个等式,判断它们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然后给学生创造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通过自由发言,以辩论形式,各抒己见,以辩促思,既巩固了新知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片段如下:请学生观察练习十一第3题: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a+100=100+a 230+420=430+220师:这些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这四题全部符合加法交换…  相似文献   

8.
解答有理数的计算题时,灵活运用运算律,常能避繁就简,变难为易,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一、巧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或加减混合运算时,巧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注意如下几点:1.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相加;2.把互为相反数,或相加得零的数先相加;3.把可以凑成整数的数相加;4.把同分母,或分母有倍数关系的数结合相加;5.把整数、小数、分数分别相加;6.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或  相似文献   

9.
有理数运算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进行有理数运算时,同学们常受小学运算的影响,不注意符号,从而很容易出错.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时要做到:一、注意运算顺序,二、特别注意符号.有时我们适当灵活运用运算律,避繁就简,可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一、巧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13-21-43 32.分析:本题是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可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同分母分数及易于通分的分数一起相加.解:原式=(13 32) [(-21) (-34)]=1 (-45)=-41.进行有理数加法时,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把正、负数分别结合相加;②把互为相反数的数…  相似文献   

10.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加法交换律”巩固练习的一道习题中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 ,首先请学生观察题中的四个等式 ,判断它们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 ,然后给学生创造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 ,通过自由发言 ,以辩论形式 ,各抒已见 ,以辩促思 ,既巩固了新知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片断如下 :请生观察练习十一第3题 :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30+370=380+22030+50 +40=50+30+40a+100=100 +a230+420=430 +220师 :这些等式哪些符合加…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片断:师:昨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谁来说说加法运算定律的内容及其字母表达式?(学生用语言叙述加法运算定律的内容)生1:a+b=b+a。生2:(a+b)+c=a+(b+c)。师:加法运算定律中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请你猜一猜,哪些运算中还有像加法这样的运算定律?生3:我猜减法中可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生4:我猜乘法中可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中没有。生5:我猜除法中可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中没有。  相似文献   

12.
在“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的教学课尾,教者是这样安排的: 教师用卡片国、国表示两个数,并左右手分别拿着卡片国、国,演示这两个数逐渐合并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如:国~~国) 师:这两个数现在怎样了? 生:合并在一起了。 师:怎样列式? 生:a b师: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生:因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霜要用加法。 此时,教师交换两只手的卡片,左右手分别拿着卡片国和国,演示两个数合并的过程。 (如:困~~园)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这两个数又合并在一起了, 师:如何列式? 生:b a 师:a b与b十a这两个算式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两个数…  相似文献   

13.
应用如下运算定律可简化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过程.1.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3.乘法交换律ab=ba.4.乘法结合律(ab)c=a(bc).5.分配律a(b+c)=ab+ac现以九年制义务教材《代数》第一册(上)的部分习题为例说明如下.一、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解1.将正负数分别结合相加解原式=(5+3+9)+[(-6)+(-4)+(-7)]=17+(-17)=0.2.将相加得零的数(尤其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起来相加3.将相加能得到整数的加数先行相加例3计算:4.将同分母先加减5.将带分数拆开相加6…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15.
教学思考: 为了研究本节课,笔者从网上下载了70多篇1994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本内容的设计与实录等,一一仔细阅读,发现本内容大致有以下两种上法:一是先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共计2课时;二是先上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再上加法和乘法结合律,共计也是2课时.两种上法均是先研究加法,而后研究乘法.比较了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西师版、北师大版等教材,发现教材上也大都是按照如此顺序编排,唯独北师大版是先探究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后,再让学生自己探究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相似文献   

16.
对于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现行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3~24页中,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对于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计算,首先统一为加法,再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同号有理数相加;其二,可以用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表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介绍该表示形式有两种理解和两种读法.然而,教学仅仅停留于这两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7.
日前,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案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结论中发现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就在我以为这是一节难得听到的好课时,在练习阶段出现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6~58页例题,"想想做做"的第1~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19.
“运算定律”又称运算律,通常指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数学计算时运用的规律。学校管理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工作,有的就是运用了“运算定律”。一、加法交换律学校管理中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效果更好。例如:  相似文献   

20.
案例回放: 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在学生明白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后,我出示如下一组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