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岱 《中国编辑》2007,(5):54-57
遭遇“读图时代”的出版界,正越来越重视图书的装帧设计。视觉研究发现,在观察人的时候,逾70%的目光集中存入的头部,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头部的眼睛周围。对于一本书而言,集中在封面及版式上的目光只会何过之。现代建筑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形式追随功能”。对于图书而言,封面及版式设计也应该发轫于图书的内容。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今天在《波士顿环球报》上看到一篇趣文,说芝加哥罗亚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初美国有一半的人是蓝眼睛,但到了上个世纪中期,这一数字下降到大约三分之一,到现在每六个美国人中只有一人的眼睛是蓝色的。造成蓝眼睛不断减少的原因是:100年前,80%的美国人选择和同种族的人结婚。因此具有明显基因遗传因素的蓝色眼睛被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3.
用眼睛看东西,要讲常识,讲规则。无条件地“看”,明明看不到的却硬说看到,那则是眼睛的滥用。在日常生活中,眼睛滥用的例证比比皆是。在新闻的报道中,我们同样能发现不少眼睛滥用的例证。仅举两例:一、乡间采风,“笔者抬首四望,看到3万多亩花生绿波荡漾”;二、采访一家企业,“笔者刚到工厂大门前,但见一辆载有3000件摩托车架的货车从厂内开出,驶往东南亚销售。”这都是让人“看”得惊诧的文字表述。在这里,眼睛功能被人为提升、夸大;在这里,看的规律被扭曲,眼的功能被神化。从常理判断,上述对“看”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属于语文改错的对…  相似文献   

4.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06,(25):81-81
绿茶有益心肺健康,凝视眼睛让人诚实,空闲太多不利健康,金星上空的双游涡,科学家发现“变色蛇”  相似文献   

5.
会议里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很多记者参加同一个会议,有的只按“规定动作”简单地发个会议消息,有的却善于搞“自选动作”,从中抓出吸人眼球、引起反响的精品佳作。可见,千篇一律、令人生厌的会议报道并不全是会议本身惹的祸。本文以获奖会议新闻作品为例,研究探索从“会海”里抓“活鱼”之技巧。  相似文献   

6.
正面报道与正面效果新闻应该是有“眼睛”的,否则就不存在我们常说的敏锐与不敏锐了。于是,怎样寻找与发现生活,就成了新闻理论与实践永久性探讨的问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求光明。”诗人可以睁一眼闭一眼,用灵感的“眼睛”去寻求生活;作为记者,感性与理性两只“眼睛”都要睁得大大的。新闻是撰稿人脑、手的副产品,所以,新闻的真实首先依赖于新闻撰稿人的真实。如果一个人虚伪地面对生活事实,通过文字所反映出来的事实也会是虚伪的。  相似文献   

7.
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记者的眼睛不同于普通人的眼睛,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闻,但是这种新闻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只有主动用新闻视角去观察、评判,才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可见人们所说的“新闻眼”是一双不同寻常的眼睛。而这双不同寻常的眼睛应具备两种功力,一种是透视力,一种是前瞻力。这就是前者用独特的眼光剥去事物的外表,发现真正的新闻内涵;后者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过程和结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和估计。  相似文献   

8.
第三节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以“书到用时方恨少”为题的一节中,着重说的是从书本中学习,勤读书,多读书。在以“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本节中,我们着重说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勤观察,多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评论文章的重要特征,也是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针砭现实,干预生活。或歌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或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都必须依附现实生活,针对现实生活,而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这就必须关注现实,研究现实。借用大家熟知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家知道,猎人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灵敏的嗅觉。他之所以能看到和发现一般人眼睛看不到、常人鼻子闻不到的猎物,这并不是由于他们天生有异于一般人的眼睛和鼻子,而是职业习惯养成的,或者说是训练出来的。评论工作者也要养成自己异于一般人的眼光和嗅觉,时刻用“我要写评论文章”的心态去观察生活,发现题材。在新闻界同行中有“新闻鼻”的说法,从事评论写作的人就得  相似文献   

9.
罗丹有一句世人熟知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话主要是对艺术家而言.其实,对于出版人,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样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善于“发现”的眼睛,需经修炼方能得之.天底下从来没有与生俱来、洞察一切的“慧眼”.《西游记》里的孙大圣,还需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上七七四十九天,才炼就一对“火眼金睛”.对于肉眼凡胎的出版人来说,要修炼成善于“发现”的慧眼,七七四十九天显然不够,须得490天、4900天,甚至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10.
“在无数的蓝色的眼睛、红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我是中国人! 我的和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彻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彻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呼喊着‘中国得分’  相似文献   

11.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名雕塑家罗丹的这一名言,其实也有适用于新闻采写的地方:要想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抓到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稿件,就要有发现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这只“眼睛”来传神。“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3.
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有人曾形象地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还有人说“标题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精彩新闻”,这话一点不假。近来浏览各地报纸,发现有些新闻标题制作得十分精彩,有些标题就像一幅“画”一样,使人看过之后可以联想。这样的标题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值班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是发现了让人眼睛一亮的稿件。每每发现那种新闻性、可读性、贴近性等几种要素兼备的稿件,做夜班的“夜猫子”们精神也会为之一震,倦意顿消,大家像对待宝贝一样仔细推敲稿子、斟酌标题,就是稿子“上”了版面还要议论比较,唯恐亏待了它。这种“好新闻情结”,使“夜猫  相似文献   

15.
标题宛如人的眼睛,“眼睛”有神,就能吸引读者,“眼睛”无神,则对读者就缺乏吸引力。毫无疑问,没有具体内容,用一般化的语言堆砌起来的空泛标题即属无神的“眼睛”。阅读标题是读者从报纸上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读者看报时只看标题,通过浏览标题来获取报纸上的主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每次与初学新闻报道的人谈体会.黄建东都会作个形象比喻: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2003年5月,当时部队上下都在强调士官组训,报刊宣传中大多是“如何培养新型组训士官”、“如何提高士官能力素质”等经验型、做法性的稿件。  相似文献   

17.
去年9月23日,日食奇观出现在江、浙、沪、晋、冀、陕、新等省、市、自治区上空。新闻记者面前摆着一个问题:眼睛是朝天看,还是朝人看? 从10多家报纸上找答案,可以发现,多半的记者眼睛紧盯着太阳看,因为他们描绘的是一幅见物不见人的“日食演变图”。在众多的日食报道中,杭州日报的“杭城万众争睹日食奇观”,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用“心灵之窗”来形容人的眼睛,确实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从眼睛开始的。做书的人会把书籍看成是一个个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的“心灵之窗”是什么呢?笔者想应该是“内容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吧!人们想要了解一本书,首先就是从提要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标题是报纸的“眼睛”和“脸面”,是报纸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报纸要想“抓住”读者,吸引读者的“眼睛”,关键就是要制作出好的标题。笔者常看《宝鸡日报》,发现该报文章的标题新颖、独特,不同凡响,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卫星电视对印度社会形成冲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卫星电视对印度社会形成冲击“我有一双蓝色眼睛/我应该怎样做/我有一张红色嘴唇/我应该怎样做/性感,性感/人们都说我性感”。这便是当今印度最“火”的一首电影歌曲。家有年幼子女的母亲深感。③怒,妇女组织义愤填胸,电影工作者大声疾呼,总理七窍生烟,音像店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