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活动背景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水紫陶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建水紫陶以其独具的风格蜚声海内外,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造型古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质地细腻,陶感强烈;装饰风格上,中国传统书画韵味十足,有着极高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有"陶中一秀"的美誉.2006年10月建水古城北郊的碗窑村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碗窑村紫陶工艺之乡";2008年6月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我县在碗窑村拟建<中华建水紫陶文化园>.  相似文献   

2.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自清光绪年间形成且具有代表性的完整工艺以来,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陶艺品种,享誉海内外。地处边疆的建水为何能产生、发展出建水紫陶这样一种工艺独特,文化内涵丰厚的陶艺品种,文章从建水的文化源流、建水窑的传承与发展、建水紫陶工艺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历史悠久,由原始的粗陶发展到清末民初独具特色的艺术彩陶。建水是云南著名的文献之邦,中原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有孔庙、文笔塔、标志性建筑朝阳楼,紫陶也是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建水紫陶独具特色,是建水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的产物,产业文化下的建水紫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还有必要增加本土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时期(1840-1928),云南建水紫陶在"金临安文化[1]"背景下,涌现出一批以秉承和褒扬我国中原传统文人画装饰的陶艺名家,箫氏即为该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建水三王"之后把建水紫陶无釉刻填彩绘装饰艺术推向又一个巅峰的陶艺大师。本文对箫恩荣遗世作品中的艺术特征进行评析,探究萧氏作品在建水紫陶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价值,以期为建水紫陶产品装饰的后续研究与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清末民初时期是建水紫陶由粗陶发展演变至无釉细陶的转型阶段,同时也是建水紫陶工艺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以建水紫陶在当时生产的代表产品"陶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历史产品的形成背景、工艺流程、美术装饰、文化内涵、历史和工艺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诞生于云南西南边陲的建水县,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积淀,它以自身独特而鲜明的两大工艺技术,即"彩泥刻填"和"无釉磨光"在中国制陶工艺的历程中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此外,素有"文人陶"之称的建水紫陶除特殊的工艺技巧外,诸多工匠艺人在陶面上进行书画创作,以陶代纸,独特的装饰艺术塑造出建水紫陶区别于一般陶器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凝聚了先辈的精神财富与智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水紫陶的发展现状突显出诸多问题。文章就当下建水紫陶发展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释,并探究解决现状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以中国的传统美学为准则,追求典雅的品味与格调。"断简残帖"装饰风格的开创者王定一的作品是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典范,流露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结构",具有身份特征,是文人趣味之"闲情逸致"的具体呈现。"淡艳"装饰风格是建水紫陶趋于纸上绘画加彩刻填工艺的尝试,为近百年后"文人陶"的传承与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当代青年陶艺家向进兴通过"陶上水墨绘画刻填"技艺传承发展了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文人传统。建水紫陶不仅保有陶艺本身的质朴和淳厚,而且还以书画装饰艺术的雅致格调将高尚的品味同真切的生活统一起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论文基于对建水碗窑村的实地调查与研究,认为近年建水紫陶生产,在经历批量制作茶壶、茶具后,出现了产品积压,产品单一化,竞争同质化等困境。应从产品的供给层面来审视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建水紫陶的供给应是艺术品、文化产品,产品供给人应具有"工匠精神",生产户应实现价值创新、积极参与竞争,方能破解生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建水紫陶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建水紫陶的独特生产工艺决定了建水紫陶的质量指标优劣。文章通过对吸水率、抗热震性、铅和镉溶出量等建水紫陶质量指标与生产工艺的关联性论述,解读了建水紫陶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