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德育观念:道德知情权和道德使用权——道德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观念和人的某种断裂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时代处于什么样的文明之中:中国社会当下正在经验着历史上最大的文明冰河的转型初期——从农耕文明(河流文明,即内河文明)向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文明转型,这个文明转型需要以世纪来论的时光。这个文明转型应该是人种、气质、道德、文化、精神、生活方式、社会、民族、国家和政府诸意义的全盘转型,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修修补补,  相似文献   

2.
谁来教育我们?——道德涅槃与人类的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和文明问题。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社会的变迁应该有相应的伦理道德体系与之相适应。农耕文明下的德育偏于德性,工业文明下的德育偏于智慧,道德与智慧是人类之双翼或者双足,应该用人类的全部文化养育我们的德性与智慧,改变我们的气质。我们将陆续刊福建师范大学毕世响教授对此问题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人是自然的,人是社会的.政治自由取代了以个人生存为主的自然自由,个人成为国家公民,人类走向了社会.政治自由建立在正义(国家道德体中的善)为价值标准的社会契约之上.它同平等、博爱等德性一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精髓,凝聚成人之气质,构成人文世界的生动与意义.社会自由需要教育的启蒙,教育要有人文情愫,当下中国的教育应当关注社会公民自由气质的培养,从而造就世界人和走向人类历史的人①.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走到今天面临着一大课题,即在世界文明的匆匆进程中,文学如何摆脱意识形态的纠结,以自身的气质和情怀出发而进入某种最佳的创作状态,并进而进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白先勇自觉地追求独特的创作气质,在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接续上了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了这样的一种情怀。新时代的文学该何去何从?从白先勇的创作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必将进入人类社会文明的新时期——知识经济文明阶段。而作为这一新的社会文明基础的知识生产,将更加依赖教育,教育必将成为社会的中心。“教育是社会的中心、生产的中心”正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论的核心思想。纵观近十余年来,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无不反映并持续不断地证明着: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的发展,土地、天空、河流、海洋、地上、地下,社会、人,精神、文化、道德、教育等大分野,社会经济已经形成了高山与大海,而人的精神却在谷底,皆为生存而生存.教育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跌落在没有教育精神的学校考试的阴霾中,学生和老师都是考试动物,和教育没有关系.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精神是人的改造和社会改造,社会是伦理学的,当下的教育精神则以理解为叫嚣,社会是社会学的.政治伦理已成为社会的精神,也是规定教育精神的形而上,教育仍然陷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合一牢笼.这几十年甚至不能积淀出教育观念,教育失去了对知识的忠诚,失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文明的断裂与塌陷,使教育要还原其精神: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7.
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继承性 人是社会的主体。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各关系中,一切都围绕着人展开。人在不断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而形成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默契和谐关系。它们既是相互作用,又是相互统一的。人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决定的关键还在于人的素质。人类之所以有今日如此文明的辉煌,这不仅是人类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就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同时也担负着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使之有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对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教育角度,分析日本战后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是重视教育。日本的三次教育改革,对推进教育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发达的教育造就了大批人才,成为日本逐渐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奇迹而进入高度发达、富裕社会的重要支柱。日本的例子对我们的启示是:(1)大力发展教育;(2)重视基础教育;(3)教育立法;(4)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的反思——教育的走向与现代教育的反思(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教育的成功是显著的。教育的普及,知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拥有,大大提高了整个人类的素养与文明程度,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们得以武装而富于发展的资本,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程;各发达、发展中国家均利用教育成功地谋求在现代...  相似文献   

1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与环境教育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雄心抱负与精神气质。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实践性与本土性等特征。为了使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我们亟需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讲的就是人的本性相同,只因为后天的教育不同,造就形态思想迥然不同的人,而形成五彩缤纷的世界,造就出一个文明发展的世界,造就出一个完全区别于其他群体不同的世界,造就出地球上的绝对统治者——人.这都要归功于最基础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艺术功能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竞争,建立在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基础上,表现了本能与文明、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以及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对新感性的造就、对世界的改造和重建等。马尔库塞的艺术功能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极端的激进主义态度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积极因素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予以弘扬,但要使这些因素发挥应有的作用,则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和发展,使其体现时代精神.为此,应使之与当代社会运行机制相适应,促进我国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发展,使其成为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新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使命与时代诉求。与环境教育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雄心抱负与精神气质。在教育内容上,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生态认知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等五个方面。为了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我们亟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曾荣珍(深圳教育学院深圳518029)1、引言今天,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工程正在世界兴起,计算机这个信息社会的“宠儿”正以迅猛异常的速度进入各行各业,进入家庭,冲击着传统产业和传统模式,为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为二十一世...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改变了东西文化二元结构的思维方式,从探索真理和创造新世界文明出发,描绘出创兴"第三种文明"的中国教育梦。他从理论上论证第三种文明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自我觉醒,是打破自身局限,容纳异质文化中的精髓,使东西文化融会贯通,创造出的新世界文明;他创兴的第三种文明的教育,是克服东西文明各自缺陷的"灵与肉一致"的教育,"社会与个人统一"的教育;从实践上,为现代中国教育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光明之路,奠定了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受教育权是—种基本的人权。国家作为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应努力体现教育的公益性。追求教育平等化、民主化、均衡化,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机会均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美国总统杰弗逊曾有一个著名教育理念:衡量教育是否造福于社会,主要不是看它造就了多少杰出人物,而是使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到必要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如何发展,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真切关注的重大论题。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永新博士的《我的教育理想》(以下简称《理想》)一书便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教育情结”的学者对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沉思和理性观照。教育是一种理想的事业,它是指向未来的。教育借助于理想才能使人类对教育的至高无上的追求变为现实,才能使教育由“此岸世界”跃升至“彼岸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把握处于未来社会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