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科研轻教学:讲师升教授的“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 《教育》2006,(18)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晏才宏被很多学生称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满分居全校之首。许多老师坦陈“我教的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晏才宏老师的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晏老师终年57岁,他优良的师风师德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受到广泛的赞扬,然而就这样一个老师,由于没有论文,在他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一位普通教师晏才宏死于肺癌。他去世后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这位老师的去世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熟悉他的人  相似文献   

3.
职称与称职     
近日《,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透过朱淼华、晏才宏并非个案的现象,反映了我国许多高校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眼下,又到了一年…  相似文献   

4.
职称与称职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透过朱淼华、晏才宏并非个案的现象,反映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那么,教师职称…  相似文献   

5.
职称与称职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透过朱淼华、晏才宏并非个案的现象,反映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那么,教师职称该如何评定、教师评价体系怎样才能合理,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三思的问题,更是广大新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6.
职称与称职     
近日,《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虽然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但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被淘汰“下岗”的尴尬遭遇。无独有偶。此前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教学有口皆碑,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因为没有论文,57岁去世时还是个讲师。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这是晏老师淡泊名利的心声,也是教育的悲哀。是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7.
《教师博览》2005,(6):18-19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因肺癌病逝。这位57岁老教师的死引发了一场争议。晏才宏的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然而由于没有论,他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6,(2)
2005年3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晏才宏死于肺癌。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11月下旬,媒体再次将视线转移到有类似经历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身上。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是,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他在哲学系排名最后,被淘汰“下岗”。  相似文献   

9.
老师     
对老师的注解有很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殷雪梅用在死亡面前的奋力一推作出了自己的注解——老师=大爱;晏才宏用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临终的“讲师”职称作出了自己的注解——老师=学识和风骨  相似文献   

10.
去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晏才宏英年早逝。这位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备受同事和学生赞誉的优秀教师,因为没有论文,去世时仍是一个讲师。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教育评估体系的激烈争论。“讲课讲得好,但到死也只是个讲师”,这是对教育评价不公的拷问。然而,拷问似乎是微风吹过一  相似文献   

11.
中玉 《教育与职业》2005,(13):76-76
晏才宏,57岁,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带着遗憾走了,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张鸿巍,25岁,前不久刚被广西大学破格晋升为大学教授,正值踌躇满志之时。对比之下,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没评上,而教龄竞未满一年的青年教师年仅25岁已是正高职称?个中情由,凸显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科研”与“教学”孰重孰轻的悖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与专业知识相适应的技能技巧,懂得教学规律和方法,还要有善于表情达意的语言艺术。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她)讲课的效果。我在读高中时,教三角的数学老师和教电学的物理老师,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差.我这两门课就没有学好。与此相反,报纸上登载的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57岁的老讲师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相似文献   

13.
刘尧 《中国教师》2010,(5):17-17
<正>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病逝,不仅令感受过他崇高师德的学生痛惜,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学为本的教师在大学应该有什么地位?什么是合格的大学教师?由于对此问题的片面认识,近些年来"教学型教授"出现在许多大学(包括国内知名大学)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例中,因此,大学中出现了以教学为  相似文献   

14.
<正>教师的职称评定,总是有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其中论文是必不可少的硬杠杠。没有论文,任凭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也不能评上理想职称。最有名的例子当属上海交大的晏才宏老师,虽然讲课评定是满分,并且获得所有学生的一致好评,但由于没有论文,到死也只是个讲师。[1]在职称面前,不管多么清高的人也不得不屈尊就范。没有职称,不单单是一时一地的难堪,还将可能成为终身憾事。正是因为论文在评定职称上具有重要作用乃至决定作用,所以教师关注科研,努力去写论  相似文献   

15.
孙开元 《新读写》2012,(6):56-56
在伟大的智者哈桑去世之前,他的一名学生问他:“您那么有智慧,请问您的老师是谁?” 哈桑回答说:“我有几千个老师,要是把他们的名字全都说出来,恐怕几个月、几年也说不完。但是其中有三位老师,我一定要告诉你。”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你对他笑,他也会对你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人”。河北省安国市的一位老师,为了给自卑的“差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机会,课堂上特地挑了一位高高举手的“差生”回答问题,可是该生站起来后却哭着说“不会”。不会为什么举手呢?课后这位老师了解到,原来因为别人都会,如果他不举手,别人就会看不起他。了解到这一原委后,老师没有讥笑他滥竽充数,更没有抱怨他“不会”还来凑什么热闹,反而感到这位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于是老师建议他,下次举手时如果真会就举左手,否则就举右手。老师看到他举左手时就尽量给他提问机会。就这样,没过多久这名学生就变得自信开朗起来,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后来,老师把这个“秘诀”悄悄告诉了其他几位“差生”,很快,全班的“差生”集体上了一个台阶。教师要给学生人文关怀,要以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主动性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在顺其自然的成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三位老师     
一位印度教宗师即将去世,他对学生说:“我有成千上万的老师,只告诉你其中三个吧”. 第一位老师是个小偷。我曾和他住在一起一个月。每次他空手而回时,  相似文献   

18.
李曙新老师作为省语文教研员,他工作指向的最大特点是“大面积”。他认为“大面和”,在不同范畴有不同的对象。就全省来说,农村是大面积;就学校来说,非重点学校是大面积;就学段来说,初中是大面积:就学生来说,中等学生是大面积。把力量下在“大面积”上,“大面积”上去了,才有真正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他说,“尖子”总是有的,但代表不了大多数。“大面积”上去了,既可以促进尖子更上一层楼,又能带动“尾巴”跟上来。他在“大面积”上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指导教学,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200多位大学生自发给老师送别,千余篇网文沉痛悼念老师英魂,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57岁讲师之死,引发了 长达数周的高度关注--如何调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天平?  相似文献   

20.
课前奇遇     
解永军 《山东教育》2009,(12):20-20
针对讲师德、正师风、树形象这一活动的开展,学校近来组织了一次师德师风学生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学校领导找到了我,说我班有个孩子在调查问卷上反映说老师有一次骂了他。当时听了领导的话,我的脑袋“嗡”的一声,这怎么可能呢?作为一名教师,最忌讳的就是打骂学生。我平曰里十分热爱教学工作,深知老师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身教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此平时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